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压抑、沉默,这些长镜头却拍出了向死而生...【大象席地而坐-镜头篇】

压抑、沉默,这些长镜头却拍出了向死而生...【大象席地而坐-镜头篇】

阅读量:3611523 2019-10-20



【序言】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很难去发表影评的电影。
超出正常电影规格的时长,让观影本身成为了一个体力活。颜色昏暗的色调,配上狭窄紧靠的构图,加大观众心理压力。
几乎全部是长镜头的方式,让电影节奏变得缓慢而低沉。多线叙事手法,进一步加大了观影的疲劳度。
但最难的原因还是在于这部电影本身所带来的震撼太强,难以评述。
本系列从镜头、细节、后期、音乐、演员、角色、主题七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从各部分跳跃阅读。由于电影剧情较为复杂,建议在电影观看后再看这篇评论。
【镜头分析】
《大象》整部电影几乎全是由长镜头组成,角色遇到的各种事件、做出的反应,全部一镜到底,这让观影的疲劳度大大增加。
多数长镜头从背影进行拍摄,内容以走路为主,这种感觉和公路片很像。通过突发事件,打断现有节奏,通过描述角色如何应对勾起观众的兴趣。
而在《大象》中,角色的反应是缓慢、沉默的,整体节奏就慢了下来。人物占据整个屏幕的三分之一,逼仄的构图无形中增加心理压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初看大象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感到紧绷和束缚。

手持跟拍,镜头的摇晃让画面变得不再稳定。
通过打破稳定性,既暗示人物心境的动荡,又影响观众精神,让观众也跟着焦虑。
长镜头的摄制手法,让所有的行为,完完全全刻录下来。这种真实感是通过多机位拍摄,再进行剪辑难以比拟的。
《大象》在真实感的营造方面做得很好。以第三视角,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每一个细节。
王金的狗被大狗咬了,他大骂、踢,捡砖头砸,想赶走大狗,但是又被逼退回来。

一番努力后,小狗还是趴在血泊中。这种真实和绝望难以言语。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韦布被狗主人踹倒的场景。
狗主人停车逼停韦布和王金后,镜头停留在王金和大狗主人。韦布绕过镜头,捡起板砖和大狗主人对峙,重新进入画面,被狗主人踹倒在地。
倒下离开镜头,站起进入镜头,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一场景如果换做是多机位的剪辑,动作张力够了,真实度却大打折扣,最后这种无力感就没了。

【构图】
《大象》最常使用的构图是中央对称。人物在屏幕中央,占据近三分之一空间,两侧极为逼仄。
这种构图,画面严肃且工整。整个画面变成了几块方框,人物囿于镜头之内,仿佛关在一个牢笼中,怎么也挣脱不了。

在有限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尽可能的去看外部的环境,然而看到的只有破败的城市。
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视线集中在人物的背后,建了一半的烂尾楼、灰褐色的河岸,在黑沉沉的影子里,让人喘不过气。
利用前、背景做出来的很多构图也很有意思。
韦布乘上出租车,让司机去猴子笼,出租车的铁围栏把他牢牢的钉死在画面中。

导演将黄玲和韦布在猴子笼时的对话,设定了一个伏笔。
韦布坐在地上,整个人被笼子背景包住,黄玲站在边上,半个身子在围栏,半个身子在天空。
黄玲让韦布回学校,嘲讽韦布只会踢毽子,去了满洲里也没用,但是当黄玲离开时,整个人完全在栅栏里,她也活在牢笼中,注定无处可逃。


很多对峙情况的构图,都有强烈且明显的分割。
四个角色都跟自己的家人存在矛盾,语言暴力、漠视、充满讽刺意味的调侃,都让他们的隔阂与距离越来越大。
韦布和父亲,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通过一堵墙,用明暗做分割。

王金和女婿被窗户隔开,背景虚化的女儿装作没听见似的,带着孩子压腿。

黄玲和母亲被梳妆台隔开,隔着老远互相嘲讽。

于城在医院的走道里和父母面对面,昏暗的走道镜头,一扇打开的门把他和父母隔开。

整部《大象》最难忘的是结尾踢毽子的场景。
远处黑灰色的天空和纯黑色的山坡,一条对角线把画面劈成两半,电线塔孤独的伫立在山上。

接着大巴车进到画面,车身和天空沿着对角线分割。
明亮的车灯下,在踢毽子的人群和背后浓郁的黑,形成激烈对比进一步强化构图效果。
在广阔、死寂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束细长但强烈的光芒,美得让人落泪。

【景别】
全片景别以近景、特写为主。大量的近景、特写,让角色每一个表情都被完美的捕捉了下来。
紧皱的眉头、游离的眼神、抽搐的面部肌肉,将内心情绪直接甩在观众的脸上,喜怒哀乐立刻感受。
这种强烈的情绪,实现了共情效果,观众跟着角色一同沉默、痛苦。
在远景、大远景方面,景别放大,距离进一步拉大,把观众抽离出来。
我们也就作为旁观者,隔着车窗,客观而冷静的看着这座北方破落的县城。

个人认为在于城接前女友从饭店出来,走在街上的那一段,眼神和表情最为打动人心。
从饭店一出来于城的眼神就没离开前女友,两人一顿冷嘲热讽后,各自刻意不看对方,往远处看去。
这一段跟现实里吵架了的情侣几乎没有区别,在这一段的表演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他们的眼神和沉默。



而在远景上,于城和父母在病房前对话的场景让我念念不忘。
于城母亲大骂于城游手好闲,于城刚反驳两句,母亲一个耳光,接着父亲一脚就踹了过来。
这个激烈的场景,导演却选择了远景,我们从一个旁观者、一个偷窥者的视角去看,没有代入感的愤怒和委屈,剩下的只有悲凉和沉默。

【景深与机位】
Less is more,不适用《大象》。
在景深和机位方面,千锤百炼的镜头把前面所有要素和谐的融为一体。
四个主角的所有镜头都是实的,而对话的另一方,除了于城前女友、黎凯这两个同样生活在痛苦中的人,其他角色几乎全部被浅景深虚化。


对话的人仿佛不在同一时空,被虚化,被忽视。即使是非常近的特写镜头,其他人的脸依然模糊不清。
说着重要的台词和对话,却像是自我呓语。
这种被隔离,无法被理解的孤独感,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分割。
一般低机位从下往上,能凸显被摄对象高级的、权威的、有力量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仰视着“高大”的主角们。
韦布被骂是臭垃圾

王金被逼一个人去了敬老院(讽刺的是警示牌写着禁止鸣笛,背景音却是火车经过的声音)

黄玲说自己什么也不担心,被一张纸条吓得立刻跑出店外

于城居高临下的恐吓着韦布,然而手上却绑着绷带

站在高位嘲笑黎凯,却被一枪打到在地


我们仰视着他们,但他们却被世界锁在笼子里,谁都能上来踢两脚,骂两句。
仰视着他们活在这个不受待见的世界,这一点很讽刺不是吗?
《大象席地而坐》的镜头乍一看并不惊艳,甚至是枯燥和疲惫的,但正是这一系列“简单、粗糙”的镜头,描绘出一个属于只有同类人才能感知到的世界。
借用鲁迅先生《小杂感》中的一句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活着并非易事,不管到了那边是不是依然会一成不变,去看看再说。
思考题:你曾被大象中哪些镜头打动过,留言告诉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