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个人在推一个“慢学中医”的课程,这个课程其实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的养生保健技术,比如刮痧、拔罐一些简单的理筋正骨方法;另一部分是导引训练的课程,就是一些用练习改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方法。
有一位做健身教练的朋友来报名使我有点意外;虽然没见过面,但是感觉他很专业,在“用动作改变身体”这个范畴内我自认为不一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跟他分享。
以致在他报名时,我一直在劝他再考虑一下:
这位朋友最终是报名了,他也讲了一些他的困惑:
我经常在门诊遇到病人希望提供健身方面的建议,我给他们的建议反而是“找个教练带着练”。
本文要点:
1、术业有专攻,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行业最节省时间和精力的方法是请行家代劳;
2、健身行业与中医行业一样良莠不齐,请私教时不妨先分辨一下教练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想“卖课”;练走病痛的“底层逻辑”是恢复神识对身体的控制;
3、依靠这种底层逻辑,患者(或有健身需求的客户)就有了足够的维系身体健康和维持生存的基本活动能力。
前一阵有一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其中有一个情景设定非常有意思,就是“三个空间”:只有第一个空间的人可以享受到完全的一天24小时,其他两个空间的时间则只有白天的十二小时和晚上的十二小时。
这种设定在现实当中就是有钱人可以用金钱来购买时间,比如请保姆负责做饭和做家务,用省下来的时间完成工作。《北京折叠》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是现实隐喻下说——这个原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健康问题也是如此,我之所以强调“锻炼身体一定要找教练带着练”,是因为健身行业目前并没有什么zf监管,理论上说价格还是比较能反应价值的,只要找到收费比较贵的教练,训练效果大多不错;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私教课程的钱都花了锻炼也比较容易坚持。我早年曾经试图在门诊教病人一些简单的锻炼方法,首先许多人并不接受——觉得来看病必然要“治疗”;其次因为是“白来”的,学习并不认真也没有什么动力坚持……凡此种种……从授人以渔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认为健身教练应该交给患者(或者叫客户)的是如何开发身体的运动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小的时候学自行车,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去请教练教而是自己在家学,有时候是家长会来教——更多的时候就是找个自行车自己练,练着练着就会了。骑车这件事一旦会了便再也不会忘记,我们走路、跑步、游泳也都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一开始运动就会出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他的运动能力太差,没法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控制身体以致于发生损伤。比如正常人洗完脚去倒洗脚水,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去做这件事情就可能“闪腰”,还有更严重的病人会说:“我现在端盆水都困难……”根本不敢去尝试端水这件事了。换而言之,此时病人的运动能力已经退化到端不了水了,随意移动身体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而且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许多灾难片里都有一些镜头是反应人必须用双手抓住绳子身体悬空,然后再倒换双手移动身体越过悬崖之类的场景,如果我这种臂力不够的体能渣遇到这种情况基本只能原地等死了。我想了很久,“随意移动身体的能力”最终选择用“神识对身体的控制”来描述。不得不用“神识”这个词的原因是目前确实没有找到其他的更合适的词,之前在手法治疗的相关文章当中,曾经用过“本体感觉”来表达类似的现象,但用这个词来描述运动显然不太合适。我早年曾经随马国兴先生学习传统拳术攻防技法,马老师认为传统拳术具有“改造良知,发挥良能”的功效——所谓良知良能指的是人体“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他经常用“如人饮水”来比喻良知良能,人在饮水之前会伸手拿杯子,当杯子的外壁比较烫时,人的自然反应是撒手放开杯子,绝不会是抓起杯子来喝水。“用手通过杯子壁”感受到水温的过程是“听探”,“感觉到温度烫手再放开”的过程就是“顺化”。这个过程就是我所定义的“神识”过程,许多对东方人体修炼学稍有了解的人还喜欢用“元神”、“识神”来分别“神识”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认为“意识”下的(即在脑海中可以察觉念头的)是“识神”,“下意识”(在脑海中没有察觉念头的)或者无意识的反应则是“元神”。各种健身训练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开发“良知良能”这种神识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这件事上,一旦这种能力被开发出来人们就可以依靠这种能力探索新的运动和动作,而不必参加每种运动都来依靠“教练”。这种能力被开发出来之后的好处还有人的运动能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减退,就好像骑车和游泳一样——所以太极拳有“耄耋之年可以御众”的说法,并不是说老头真的一定比年轻人能打,而是说这种运动的能力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很快消退,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法大多是开发这种能力的。
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八卦拳学,北京的八卦掌大多公认是董海川董老祖传进来的,董老祖从何处学来的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董海川活动的时间是清末,离现在并不很远甚至不到150年——很离奇的却是几乎所有跟董老祖学拳的人,练得都不太一样。八卦掌有所谓八大弟子之说,就是说董海川教的徒弟当中最著名的有八个,是哪八位虽然众说纷纭,但是这八个人每个人练的“八卦掌”确实各个不同。董海川到底教了徒弟什么?很显然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教了不同的东西,或者说仅仅是用一种方法开发了他们本来就具备的东西。良知良能——神识——或者叫“先天本能”……其实叫什么并也不重要……良知良能除了用在拳术上之外,还用在愈疗疾病上——比如许多人关心的脊柱侧弯、富贵包、XO型腿之类的形体不正。依靠这种良知良能都可以自己来调整,但前提是你的神识必须明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的位置,并且知道这些位置的异常该如何“练回去”。如果没有开发这种良知良能练什么都是瞎练——当然,另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就是请个教练来告诉你“应该怎么练”或者告诉你一个“正确的运动模式”。请教练的方法也有问题,除了教练像医生一样都可能不靠谱之外,这种“外来的指导”也并不一定都适合你自己的情况。实际上从来没有什么“正确的运动模式”,应该是自己来探索适合自己的运动模式,拳术中有“后天返先天”的说法并非是让人真的返回婴儿也不是把脊柱的腰曲拉直就是“返先天”,而是让人回复像婴儿一样探索自身和世界的活动能力。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真正对人体有了解的医生其实会告诉你:“医生并不能治病,真正治疗你疾病的依然是你自己的身体!”即便是外科手术,开完刀切掉了该切的东西缝合好伤口,你的身体不把伤口“长”上手术也无法宣告成功。运动也是如此,“把病痛练回去”的底层逻辑是开发身体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运动是良医”仅仅是这种良知良能的表现形式而已,手法治疗无非是个形式而已,“理筋正骨”起效的前提也是人体尚保存有这种良知良能罢了。我一直觉得“导引”比“按跷”要重要,导引并不是那些动作而是动作背后的“良知良能”……写给慢学
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对导引初阶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改良名字只是一个代号,重要的是练习的内涵,本着开发“良知良能”的原则,对之前的动作进行了一些改良。
这些内容大致的安排是由粗大到精细,由主动大动到被动小动——比如“揉中法”,是来源于《易筋经》的基础练内膜的功法。
这个功法说起来很简单,但要体会不同部分腹壁肌肉的被动运动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放在第三级。当三级完全掌握之后,如果还想深入导引的练习,可以按照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禽戏的顺序深入,八段锦较为简单是古代的广播体操即便随便比划一下也有健身效果。易筋经则比八段锦要复杂,顾名思义“易筋”主要是中国式的筋膜锻炼。六字诀涉及内脏的运动,依靠发声来运动脏腑器官,峨眉宗小炼形、庞鹤鸣先生的五元庄都是一系列的功法,对内景气脉运行体察的细密程度要高于八段锦和易筋经。五禽戏是较为高级的导引功法——流行五禽戏大多沦为简单的肢体运动或者单纯的外形模仿,五禽的内涵是“象形取意”,后世形意十二象形、李派太极五禽拳等皆是此类。
这三级如果能够逐级练习达标,即便不再练习导引,也可以帮助练习者形成基本的探索运动的能力——至少在学习新的运动时能够不受损伤或者少受损伤,当然如果希望参加某种具体的竞技体育项目或者为了让肌肉完成某些特定功能,最好还是请专业的教练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