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品国学经典、享楚辞文化”读书心得(一)

“品国学经典、享楚辞文化”读书心得(一)

阅读量:3617375 2019-10-20



“品国学经典、享楚辞文化”读书心得
辞有华采震千古,赋为节气荡九州
 ——《楚辞》读后有感
屈原赋楚辞,流骚千古。屈子辞中所赋者,除却华采文章,更有浩然气节。屈子品性高洁,志向宏远,心系王道君恩,情系黎民百姓。无奈小人谗佞,君王昏聩,直言忠谏,动辄得咎,屡遭贬黜,以致溘死流亡,投身鱼腹,寄骨江河,遗恨千古。
所幸江河不辱其身,山川不抑其志,厥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楚辞流传于世。小子鄙陋,慕屈子高义美辞,于其金句,常作一二吟诵。无奈才情浅薄,未通其理,只识见其中二三态度,窃以为非同寻常。在此造次,忝作杂谈。
识见之一,屈子对美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屈子好美人,非为淫态,而是以美人表其心志。屈子对美人,意而不淫,敬而不佻,非同于我辈俗人。屈子笔下的美人,或婉约清扬,或曼妙生姿,或长袖善舞,或情深若斯,或触手可及,或若即若离。“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九歌?少司命》)。屈原卓然君子,心无杂念,与美人心有灵犀。美人之于有美之人,无需过多言语,也无需刻意讨好献媚,自然对其青眼有加。“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子深叹时光易逝,故以美人之美存世短暂寓之。屈子亦以美人自比,其行廉,其志洁,犹如稀世罕见的美人,容颜绝代,风采流芳,超然凌于万众。
识见之二,屈子对香草。屈子笔下的香草,种类繁多,品貌多姿。有馨香素雅如桂者,有曼妙修长如兰者,有清新臻美如荷者,不一而足。远观而不亵玩,采撷而不狎弄。屈子对香草的态度,一如其对美人的对待。“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屈子以香草傍身,以彰显其高洁情操。“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歌?湘夫人》)。友琴瑟则妙曲奏,侣自然则清溪流。屈子与香草为友,从代表美德懿行的草香身上汲取精神素养,抚慰内心的愤懑与悲痛。“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离骚》),屈子赋予香草以“倾听者”的人格功能,将满腔的冤屈、悲愤、绝望向香草倾诉。香草如一位绝世的美人,以超凡的姿态与胸怀,耐心倾听屈子的哭诉,给予屈子莫大的慰藉。
识见之三,屈子对君王。屈子坚持忠君卫道这一古之士大夫的立世准则,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亦是矢志不改。屈子面对小人的谗陷,一方面对构陷小人痛恨至极,对忠而被谤愤懑不平,另一方面对百姓福祉、国家命运仍关心殷切,对君王仍忠心不改。然而,屈子对君王的忠心并不是一味“死忠”,而是对君王抱有深切的希冀,对君王尽心侍奉,劝诫有加,希望君王有朝一日能迷途知返,在费尽唇舌仍然收效甚微后甚至对君王抱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嘹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论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九章?哀郢》),这是屈子向君王椎心泣血地申诉,希望君王能察鉴其忠心与清白。然而君王闭目塞听,宠信小人,自断臂膀,自毁社稷。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先被流于汉北,再被流于江南。后怀王受欺入秦而死,楚国日衰,乃至亡国。这是屈子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双重悲剧,岂不痛哉!
识见之四,屈子对小人。屈子对小人是横眉冷对,直斥其非,无半点阿臾讨好之意。小人的特性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屈子正道直行,遭小人忌恨。加之屈子对小人直面指斥,进而遭到小人更加猛烈地攻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屈子被小人谗间于君王,被国君疏远,以致国家日益衰落。自古小人得道,国无宁日。小人为私利往往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阿臾献媚、污蔑构陷、结党营私乃至囚禁杀戮,无所不用其极,君子往往不屑、不善运用各种钻营之法,对各种下三滥的攻击手段往往疏于防备,以致屡屡受创,于正道寸步难行。人治之下,小人横行,君子困厄。屈原的悲剧,也是人治的悲剧。因此,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大力推行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识见之五,屈子对死亡。屈子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却屡遭小人打击,不受君王待见,不容于世。与其含冤莫白,不如殁身存志。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以死卫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屈子于是选择怀石投江这样一种浪漫的死法。慷慨赴死,以死卫道,岂不叹哉!后世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慷慨就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容赴死,均承袭屈子以死卫道、以死明志的风骨。
屈子的种种风流态度,不能尽书。太史公撰《屈原列传》述其生平并作慷慨陈词,高屋建瓴,不容置喙。屈子凡此种种风流态度,遗惠后人。我辈唯以承继屈子遗志为要,养其身,立其志,笃其行,上下求索,夙夜为公,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敢与日月争辉!
城规18-1BF 鲁玉婷
坚定如初、苏世独立
——《楚辞》读后有感
《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作为先秦时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这二字的意义已从原本泛指楚地的歌辞而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而将此题材发扬并将其深深篆刻在后世文坛的作者,又以屈原最为人们所熟知。
拜读《楚辞》之前,笔者对屈原的印象主要来源便是《史记》中司马迁所书“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十二字。笔者深知屈原忠心为国、胸怀大志,无奈遭奸臣所害,被逼流放,只得在远离故都之处,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其所哉。他将满腔的志气与悲愤以一种浪漫动人的文体,混着内心真挚的爱国怀乡之情,细细撰写在中华诗歌文坛历史上。这其中,被刘勰盛赞为“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离骚》,更是《楚辞》一书中极为耀眼夺目的存在。
这是笔者最为熟悉的一篇楚辞体诗歌,撇开高中教育中对其的深刻学习,《离骚》极为吸引笔者的原因之一,便是其在浪漫风格下的那种无可撼动的坚定感。
谈及文体浪漫,便得努力于跳出“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约束,事实证明,《离骚》做得很好。屈原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以楚地的香草作为形象比喻和象征,从回望历史至审视现实,同时用其动人的笔触,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品质高洁、意志坚定的文学形象,芰荷为衣、芙蓉为裳、好修为常是其由内而外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屈原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却依旧初心不改,坚定如初的集中表现。
《离骚》文末之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或许早已暗示了屈原在志向追求上的悲剧式结尾,但那“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仿佛凝着心头血的诗句,让这个谱写了人生壮丽诗篇的诗人被后世永远铭刻在了心里。
“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王逸所言不虚。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往往会冲淡人们心中原应惯有的坚定感,倒不是品行的优劣变化,而是在眼花缭乱的环境中,更多的选择会在遭受困难之时一齐涌出来,促成一种迂回式的放弃——即理想降级化。现代人被言处事圆滑已不是新奇之事,在未可知的困难前,适时的放弃与妥协是很多人所选择的生存之道。而屈原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那种不愿妥协半分的坚定感,或许正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
屈原所撰之文中,笔者最钟情之句实在《橘颂》一文中——“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此句译为“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橘颂》以歌橘之美而颂人之美,被人格化的橘让文章全篇在物我合一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与崇高理想的坚定追求。正是这份融在橘子清香中的坚定,激励了笔者多年。
苏,即寤,在缭乱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独有的清醒,横立自持,独而可立,横而不流。犹如屈原怀着满心的坚定理想投身于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躯体随波而流,精神却永世长存,无可撼动。
身处拥有无限可能的年纪,笔者却更愿意追逐一种可能——学而有悟,悟而有思,思而无终。在还未有屈原般极高才能的年纪,笔者所能做的,便是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完善品行,为以后成就人格、实现梦想、造福祖国积累足够的能力,待到那时,《楚辞》之于笔者的意义,或许能更为深刻。
《楚辞》的阅读与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每一次翻阅,都会因为心境的改变而带来不一样的感悟,求学年纪的笔者被《离骚》、《橘颂》所触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因《天问》、《哀郢》、《怀沙》等文篇而迎来新的洗礼,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也期待着未来的自己,能在困难与阻碍面前拥有足够坚定的内心,能够继续朝着心中向往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笃定地追求下去。
建筑18-1BF 童颖
人生如戏
——《楚辞》读后有感
千百年来,星辰斗转,江河逝去,时光不再。历史的舞台上,多少人和事在无情的岁月中凋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所有人仍会沿着历史的轨迹,画下人生的句号,来到既定的终点,从无例外。
历史是一出漫长到看不到尽头的戏剧。
在这个剧本里,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人安于平庸,平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幸运的话,或许能与人携手相守,安然地度过一生。有的人看似安于平淡,实则无力改变现状,空有一颗想蹦跶的心,却怎么也蹦跶不起来。想说怀才不遇尚得有才,若无大才我告诉你天道酬勤,不是不报,是你还不够努力。
努力不一定能实现理想,毕竟你可能会缺少那么一点点运气,但不要怀疑,只要方法不是太错,它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报于你。
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痴人,或因情深,或以智浅。毫无疑问,屈原属于前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忠诚君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热爱人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志向高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追求真理。他不肯“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当举世浑浊,众人皆醉之时,他依然在高呼,在呐喊,在岂图唤醒统治者心中最后的良知;当力有不逮时,他不能接受“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建议,不肯像靳尚子兰那样餔糟啜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为社稷人民,为真理大义,他九死不悔。
——这些文字是屈原自己所写,千年间文人骚客代代相传,千年后后人解读,再经当代文人墨客落笔成文,传述给他人。虽然看上去颇有些不自量力,但只要一天没人能亲眼见到、亲耳听见历史的故事,我就仍有理由怀疑所谓“历史”的真实性。
或许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屈原并不是那么的高洁,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在乎真理大义,也许他只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傲慢自满和小人的无耻之心混合发酵起作用,最终让自身落到怀才流落的地步之后,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在寻死之前留下一点自高自傲自证清白的才华语句,好证明自己的死是因为高洁品性、忠诚爱民、追求真理。然后他才投江自尽,因为他确实活不下去了。随后他果真如己所愿,得到了千古传颂的美名。
——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以上这些皆是涉嫌重大诋毁的胡言乱语,为这看似严肃正经的题材增添一点起伏色调。
不像我这样妄自揣测的黑暗发言,更有依据的历史上是这样写的——
跟两百多年前伍子胥一样,忠君之心终究挡不住小人的谗言之匕,因外臣张仪的欺骗,上官靳尚、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的蛊惑,楚怀王与屈原的外交政策产生冲突,屈原第一次被流放,而一意孤行的楚怀王也落得个为秦所迫,客死他乡的下场。襄王继位之后,屈平还没来得及幻想前程,再次被贬流。几年之后,白起攻破楚都,屈原有心杀贼,却报国无路,无力回天,愤懑无从排遣,只得以死明志,身投泪罗,葬身鱼腹。
这便是一代传奇人物简短的一生,只用一个段落便可以讲完一个故事。
但,一个故事结束了,还会有下一个,下下个平平淡淡或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产生。
宇宙就这么默默地看着,仿佛这虚无之中唯一的观众。
历保18-1BF 宋沐阳
-END-
-版权信息-
编辑:谢欣怡
土建学院新闻部出品
上一篇:今日读书

下一篇:第五组读书分享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