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离不开快进键。
——尤其看国产剧。
你懂的。
无节制的慢镜头。
无意义的车轱辘话。“这里有多少同伙”“这里是一个人”
“十一个人”“不是十一个人,而是一个人”“二十一个人,说他们都藏哪儿去了”“你听错了,其实一个人”“七十一个人,你当我傻呀,这么小的地方”“傻瓜,你又听错了,这里就是一个人”“九十一个人”“二百五,是一个人”“二百五十一个人,你真以为我傻呀”
还有这种没心没肺的演技。
以上种种尴尬,让你不得不承认:
倍速,真是人类观影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今天。
判断一部戏好不好,快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指标。
6分以下2倍速,7到8分1.5倍速,纵使上了8分,也未必逃得过倍速。
难道就没有值得细嚼慢咽的“顶级”?
当然有。
这份Sir独家盘点的2019国剧片单,你不妨看得慢一点,细一点。
《人生一串 第二季》
2019年,第一道全网高潮的开胃菜。
多年前,Sir曾听一个笑话:
看AV和看美食节目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都)有得看,没得吃。
那看AV和看美食节目有什么不同?
答案:
前者你一定会快进,后者则不。
因为如《人生一串》这样的“肉欲片”,它美就美在一个“慢”字。
在慢的凝视下。
你才能感受外酥里嫩,肉“流”进你肠胃的爽滑。
在慢的凝视下。
这一口泛着油光的金黄色泽,滋味深入骨髓。
在慢的凝视下。
就连一个“普普通通”的烤猪蹄,都摇弋出丰乳肥臀的性感。
不仅是赤裸裸的食物,就连看别人大快朵颐,你也不能“快”。
就是要看肉被拉成了丝,就是要看口被烫出了烟。
就是要看那股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燥热。
在这个一切都在速食化的年代,真正的美食从来不抢时间。
真正的美食片亦如此。
《人间世 第二季》
看《人间世》,就是在看“动作大片”。
不。
比任何动作大片还刺激。
每一秒,每一念都事关生死。
可能因为过于拥挤,与生命的赛跑,渐渐演变成“与生命的插队”。
医闹。
《人间世》制作方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记录了100件真实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的医疗纠纷。
病人的绝望。
家属的愤怒。
即使未曾亲身经历,我们也能大致“理解”。
但。
谁来体验医生的情绪。
“他是人,然后才是医生”。
是人,就会对高强度疲惫。
是人,就会对“高难度”恐惧。
患者的痛苦我们谈得太多太多。
是时候谈谈医生的痛苦。
因为这两者本质上并无轻重缓急之分,因为这两者都可能成为导致雪崩的一朵雪花。
雪花对自己的重量是不自知的。
从轻到重,就是一念之差。
《长安十二时辰》
三流古装,看一个形,cosplay般,换汤不换药。
二流古装,会一个意,用意境体会时间的沉淀。
一流古装,则少之又少。
它望的,是一片气。
什么气?
用纤毫之间的细节雕出来的风气。
第11集,推一名配角出场,用了一场盛大的马球赛。
就一个进球的镜头一闪而过,木板上的是长久以来,马球撞击的痕迹。
用严丝合缝的考古造出来的精气。
圆领袍、六合靴、幞头。
是唐朝的男士三件套,从皇上到庶民之间的常规服饰。
身上的这层皮,不只是保暖、美观,更是由礼法规定的,阶级地位象征。
第22集,群臣亮相,从颜色上就能分出官员品级。
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
——《新唐书·车服志》
当然,最重要的,是再现了一代盛世的神气。
原来,那片盛世的绚烂背后——
真的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品行;真的有“顺势而为,为而不争”的智慧;也真的有“放下屠刀”的慈悲。
《十二时辰》编出的,是一幅不动声色的清明上河图。
它就是把你拖出荧幕,拖进故事的时代,拖到特定人物的身边。
它既是一场大唐盛世的想象,也是一场关于中国人审美与品格,情感与生活的遥望。
快进一秒,等于快进了一个时代的切片。
你,就看不真了。
你,就暴殄天物了。
《大宋少年志》
这绝对是你今年会走眼的宝藏剧。
得承认,第一眼感觉是不好。
无论服饰,化妆,还是演员出戏的双眼皮。
而让人上头的,却是今天国剧最最薄弱的一环——
剧情。
大宋天下,北有辽,西有夏。
三国盘桓,攻守莫测。
唯有相互派间谍刺探。
男主元仲辛,一开始和宋朝的密探达成协议——
要五万贯。
转眼间,又和辽国的使臣伸手——
一万贯。
到底搞的哪出戏?
《大宋少年志》带来的是纯智力的享受。
Sir统计过,光前五集,反转就多达十几处。
快进一秒钟,你可能都搞不清楚哪个人物是哪国人。
每个骚年都是矛盾的集合体。
每个少女也无一甘当傻白甜。
最重要是,成长中的残酷,《大宋》一点没有粉饰。
——反而撕碎给你看。
就像结局。
许多粉丝不满,说残酷。
没有大团圆,没有抱得美人归。
但这不就是成长本来的面目?
如果成长,意味着众叛亲离,成为孤独的行者,你还选择成长吗?
不要轻言成长,成长要付出的代价,很大。
不要轻言志向,志向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金宵大厦》
今年头号港剧。
十个小单元,十个小故事——
《娃》《鸦乌》《婴》……
光名字就阴风阵阵。
每一个镜头都浸透着老港片的风味。
躲在缝隙里与你对视的猫。
在逼仄的楼道里滴答滴答的雨伞。
当然还有香港鬼片标配——怎么也合不拢的电梯门。
TVB编剧们再一次实力向我们证明:拍鬼片,香港还是华语地区NO.1。
而撕开恐怖的外衣,《金宵大厦》的“骨相”又是什么?
全是对当下社会阵阵见血的讽喻、反思。
《婴》,貌美保姆利用现代女性育儿的焦虑撬动家庭,鸠占鹊巢,说的是母爱畸形。
《娃》,独居老父,寄情性爱娃娃,以此替代爱女。背后是老年社会行将就木,没有性爱人权的凄凉。
还有《鸦乌》。
早熟的东东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拼不过同学家里的钱,奔波操劳的父母总是失望,于是不愿长大,想躲在鸦乌制造的沙地里自欺欺人。
这段“读书无用论”,字字灰心。
一句“只知道闹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更触目惊心。读书才会出人头地,你读不成书就没用了,现在满街都是大学生,还不是高分低能,学生都没做好生涯规划,大学生平均月入不升反跌,房价连续十二月创新高,只知道闹事,身在福中不知福,年轻人别抱怨,将来的路会更难走。
年年都有“港片港剧已死”的论调。
但年年都有如《金宵大厦》这样的赤子之作借尸还魂。
港片港剧会死吗?
Sir没有答案。
但Sir的态度一直摆在那——
能看一部是一部。
能挺一部是一部。
今宵多珍重。
多珍重《金霄》。
《俗女养成记》
2019,两岸三地,论电视剧,台湾走在前面。
《俗女养成记》不是不能快进。
是你不会舍得快进。
里面一针一线,全是每一个二三十岁的社畜的生活。
有睡眠,但每天起床都睡不饱。
有男友,但性生活屈指可数。
——男友,更像是一起睡的舍友。
最最糟心的还是工作。
穿着靓丽混在CBD,实际干的,却是不入流的力气活。
但《俗女》好就好在,她哀而不伤。
它刺破生活的脓疮,但也常常以幽默和诙谐去消解。
它道出人生的尴尬,但也时不时释放出岁月醇美的诗意。
怎么能够有一部剧,让人想哭又想笑。
哭它残忍。
笑它慈悲。
而在这一哭一笑间,我们渴望的“和解”就诞生了。
本剧的英文名,叫“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什么叫Ordinary Woman?
正常女人。
但“正常女人”是可以被养成的吗?
别急着回答。
陈嘉玲怎么活,值得你慢慢品。
你怎么活,更需要自己慢慢想。
《我们与恶的距离》
2019还剩三个月,但Sir敢说——
剧王是它。
为什么它不能快进?
因为三观正。
但《与恶》又不是市面上常见的“三观正”。
甚至于,它其实在反三观正。
挑几个剧中困境问问你——
一个新精神疗养院想在某社区落成,民意群情激奋。
理由是,威胁小孩安全。
他们有错吗?
再问。
一恶性报复社会案件,凶手在电影院开枪随机扫射造成九死二十一伤。
且被捕后一心求死。
这时候,作为凶手的家属,应该受到株连吗?
我都没有办法走出去。
你凭什么重新开始?
所以它到底想说什么?
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一种视角。
哪怕每个正确/不正确的背面,也藏着“另一半的事情”。
《与恶》里每一个人都带着问题出现。
领着你,领着我们,探问这“一半”。
从司法到民意,从舆论到媒体,从受害者到加害者……
在动辄呼唤正能量的今天,《与恶》质问的是,什么是正能量?
在遍地吹捧良心剧的今天,《与恶》反省的是,谁来定义良心?
《与恶》有太多情节,我们似曾相识。
《与恶》有太多情节,我们视而不见。
这也就是Sir为什么强推《与恶》的原因。
它拿恶做文章,却不卖弄恶,挑逗恶。
而是有着一种严谨、严肃的责任感。
今时今日,每当有社会事件的时候,网络上总有一帮“酷爱快进”的正义使者。
他们敲击键盘、传播言论、选择支持。
他们未了解先定调。
他们未审判先定刑。
他们最喜欢说——
杀,杀,杀。
看,这正义的自嗨,像不像另一种“极恶”。
以上,就是Sir为你们精挑细选的2019“年度剧”。
七部。
不多。
但坦白讲,Sir并没有多少信心有多少人真的会“不快进”看完它。
发现没。
今天,比快进看剧更夸张的方式都出现了。
公众号看剧,微博看剧,抖音看剧……
任何一部剧,不论好坏,其精彩段落早已肢解成各种段落,在公众号,微博,抖音大肆传播。
因为观众越来越没有耐心。
因为观众越来越想直奔高潮。
于是,在这种“赶紧把裤子脱了让你爽”的传播规律下,狗血荣升主旋律、开挂变作通行证,玛丽苏,就是生命力。
一种由细密的前戏,严谨的布局,绵延的快感共同建构的“高级剧”正在消失。
2019,还剩七部。
2020,还(能)有几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林恩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