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舞蹈症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或脑出血,也可由其他疾病如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免疫和感染性疾病引起。舞蹈症可为非酮症高血糖的首发症状, 大部分患者单侧发病, 双侧发病罕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糖尿病性双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患者的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 男, 51岁, 因“反复发作性肢体不自主运动9个月”于2017年3月22日入住本院。
患者于2016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随之出现右侧上肢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同时伴有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 运动幅度由慢到快, 大约持续2 h后可自行缓解, 缓解后无特殊不适。
上述症状在紧张、情绪变化时更明显,清醒时出现, 睡眠时消失。遂就诊于当地医院, 当时诊断并不明确, 予以口服硝基安定 (0.25 mg, QN) 对症治疗后, 患者自诉症状控制, 期间患者规律服用上述药物未再发作。
至2017年3月患者自行停用硝基安定后第2天下午, 上述症状再次发作, 为求进一步诊疗,患者遂入本院就诊。
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无长期吸烟喝酒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一般内科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双侧面肌及下颌部肌肉不自主抽动, 双上肢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四肢肌力正常, 双下肢肌张力正常, 双上肢肌张力下降。感觉系统未见异常, 双上肢共济运动不能配合,双侧腱反射 (+) , 病理征未引出。
入院查随机血糖:15.8 mmol/L, 空腹血糖10.8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6%;尿糖 (+++) , 尿酮阴性;
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动态脑电图、头部核磁均未见明显异常 (图1) 。
入院后立即予以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降血糖,并口服硝基安定 (0.25 mg QN) 对症治疗, 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于6~7mmol/L, 餐后血糖控制于7~8 mmol/L后, 症状逐渐缓解、控制。
患者症状完全控制后, 嘱患者停用硝基安定,症状未再发作。1个月、3个月后随访均未再发作。
图1:患者头部MRI影像
本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上肢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未明确病因, 首先以口服硝基安定来控制症状, 停用硝基安定后症状反复。
在本院首次明确糖尿病诊断, 并完善头部核磁、动态脑电图、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
给予积极控制血糖后症状能逐渐控制,从而诊断为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
鉴别诊断:
(1)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舞蹈症最常见的病因, 但有偏侧肢体无力、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核磁上有相应病灶影像学表现。
(2) 肝豆状核变性:多在青少年时起病, 也可表现有舞蹈样不自主动作, 但起病缓慢, 进行性加重, 有肝损害、锥体外系症状与角膜色素环等主要表现。
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的相关研究首次报道于1960年, 一般具有较典型的三联征:非酮症高血糖、舞蹈症、纹状体MRI T1高信号,但也有相关研究报道患者头部核磁可正常。
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脑血管功能不全,血液高粘度, 以及继发于代谢变化的γ-氨基丁酸和乙酰胆碱的消耗有关。高血糖时, 三羧酸循环被抑制, 脑细胞以γ-氨基丁酸为能量来源, 通过无氧酵解获得能量, 导致患者的γ-氨基丁酸减少,丘脑及纹状体正常活动受到抑制, 从而产生舞蹈症。
本文患者与以往报道的病例不完全一致,本文患者不自主样运动表现为双侧, 并非偏侧, 且头部核磁无明显异常, 而以往报道头部核磁多表现为对侧壳核及尾状体T1高信号。
因此, 对于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应进行血糖筛查, 即使患者无糖尿病典型症状。
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多见于糖尿病控制欠佳的患者,也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此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应尽早认识这种突发的舞蹈症状, 从病因上治疗该病, 积极控制患者血糖。
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检查费用, 同时也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