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平遥系对撞FIRST系?:电影节的权力江湖

平遥系对撞FIRST系?:电影节的权力江湖

阅读量:3624045 2019-10-21



我在电影资料馆做节目策划工作差不多十几年了,最近五年也负责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的策展工作,在策展圈儿也算是一个老兵。近期有非常多的电影节和电影活动撞在一块儿,而我也多多少少和这些活动有一定的关系,有感而发,想和大家谈一谈我心目中的这些电影节展活动。
首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刚落幕的平遥国际电影展,由贾樟柯先生创办,16号就已经颁了奖,但在这之后还继续为大家放映电影。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运行得相当好的小而美的国内电影节,而且可能恰恰代表了中国电影节展需要的一个模式、一个样子——所以之后会具体和大家聊一聊我个人对于平遥影展的一些看法观点。

第三届平遥电影展主视觉「大家和大家」
同时期的还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这也是一个官方的电影节,并且由我们资料馆负责部分选片邀片等等的事宜,这个电影节的举办地采取轮换制,一年在西安,一年在福州。我也在参加了五天平遥影展之后,又赶赴福州主持了《春江水暖》《六欲天》映后交流以及相关论坛活动。
另外,电影资料馆自己这个月也在做一个台湾影展,见证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电影剪辑师和导演廖庆松先生也来了,除了大师班和剪辑工作坊,他也会跟咱们大陆的青年影人一起参加相关的活动。
电影节展多了,真的就是业界和影迷之福。


大家都知道平遥影展今年已经到了第三年。
三年对于一个电影节来说,实际上还是一个很稚嫩的年纪,但我亲身体验就会发现平遥影展实际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已经找到了自己非常清晰的定位。
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要大大点个赞。
即使是我们北京在做电影节的时候,都会去想:作为一个云集了电影产业的城市,它的城市电影节应该是怎么样的气质、要怎么样去定位——大概要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确定某个定位,因为北京背后的问题实在非常复杂。

平遥在一个远离电影中心的小城里办影展,它是怎么运作的?这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今年平遥影展刚出片单的时候,我自己也在非常多的微信群里看到了大家的一些讨论和反馈。普遍来说,大家会觉得片单上的电影好像都不是特别熟悉。
相比之下大家去北京上海参加电影节,片单里总得有一些大片是吧?比如大家都熟悉的《2001太空漫游》。去北上的电影节一定程度上就是去膜拜大师、去重温经典,在大银幕中看大师作品。
但在平遥影展中就很少有这样的电影,甚至到了第二年,就几乎没什么美国电影了;同时平遥影展上似乎也不太见到什么所谓的“爆款”,大家会觉得这些电影里好像也有一些我想看的,但没有《小丑》这样这么“得人心”的。
且先不管《小丑》实现在国内银幕上的放映有多难,这部电影要是出现在平遥,一定会成为大热门,让电影节赚得盆满钵满,但这可能就和平遥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不符合了。

《小丑》
平遥影展有自己最重要、最基本的定位。
今年的影展主题是“大家和大家”,第一个大家当然指的是大导演、大明星,另外一个说的就是作为影迷来看电影的大家。
听起来非常浪漫,但这一主题的重点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作为电影创作者的“大家”和作为观众的“大家”形成一种交流、一种双向的互动,而不仅仅是观众在电影院里对银幕单向的迷恋。
这是体现在整个平遥影展的选片准则之中的。

平遥影展的选片策略是立足中国,在此基础上拓展整个选片的维度,并且发掘“少数”的价值,让影片和创作者走向观众。
这是很重要的,比如对比我们电影资料馆来说,有时候放一些“大片”(预告一下,下个月还会放一些),实际上是在为观众放电影。
观众喜欢库布里克,喜欢王家卫,但这些电影创作者的价值已经不需要我们再来做定论,他们早就是成熟的“一代宗师”了 。
但电影节不同。
我一直坚信:电影节的使命是为电影找到观众,而不是为观众找到电影——让观众挤满影院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但我们作为一个电影策展人工作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为一部可能还不是特别知名的电影,找到属于它的观众。
这样的运作能力是我们需要向平遥影展学习的,因为做电影节目策划的时候,我其实不仅仅是是一个影迷,也同样是一个肩负责任的电影工作者,我理应肩负相当大的“开拓新土”的责任。


平遥国际影展的英文全称实际上是“平遥卧虎藏龙国际影展”,单元中也以“卧虎”、“藏龙”这两个最为重要,这是由李安导演授权的。
当然,是不是更应该要向王度庐先生(《卧虎藏龙》原著作者)申请授权,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哈哈。
前两年的时候“藏龙”单元的选片比较偏爱类型片,或者是对类型元素有创新的影片。但在今年,“藏龙”单元被重新定位为关注华语新导演作品的单元,希望能够展现他们的自由创意,用影像的力量激发思考。
从整个影展的角度来说,今年整个电影节对于华语电影本身的侧重是相当鲜明的。平遥影展在注重挖掘华语新导演的基础上,正在越来越将让青年华语电影人进入中国电影的产业体系作为自身非常重要的工作重心。

「卧虎藏龙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授予张艺谋
事实上电影节在谈及自身理念的时候都会提到这样的问题——比如FIRST青年电影展的影展负责人高一天就说过,投报FIRST的影片当中,70%以上的影片具备了制片人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过去的独立电影,可能拍完了之后只在小范围内流传欣赏;而有了制片人则意味着这部电影是要进入到产业体系中去的。
本次在平遥影展展映的影片,尤其是华语电影,100%都是有龙标的,意味着它不再类同于以往独立的甚至地下的创作-流通体系,比如进行小规模展映之后就在导演家束之高阁,这些影片都是要进入电影产业体系的。
包括《蕃薯浇米》,《追凶十九年》,《周军的行走》,还有《海面上飘过的奖杯》,王学兵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费穆荣誉的最佳男主角奖项,这部影片的编导雎安奇之前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名气的电影,比如《北京的风很大》,他的《诗人出差了》还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拿到了亚洲电影大奖,但之前可能大家没什么机会在大银幕上见到这些电影。

《海面上飘过的奖杯》
还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影片,是已经定档于11月1日的祖峰导演处女作《六欲天》。这部影片虽然有一些争议,但我个人事实上非常喜欢,由祖峰、黄璐和田雨等主演,是一部非常反常规的、走情绪流的文艺侦探影片。
在此之前,影片还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非常了不起。大家都知道虽然“一种关注”单元只是戛纳的一个次级单元,但事实上含金量和认可度有时候是超过柏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

《六欲天》
《六欲天》这次来到平遥影展,好比一个超前的点映,是为了之后更加大众化的全国发行而进行的一种舆论铺排和准备。这也是我们强调电影节重要性的原因之一:电影节应当成为这些电影未来进入市场的推手。
去年的平遥影展给我的感受也非常好,在众多华语片中,有一部在“小城之春”厅放映完毕后受到了集体的称赞,那就是《过春天》,大家都认为白雪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类型叙事能力的新导演,可以说是横空出世。
我们北京国际电影节原本也打算邀约一下这部电影,但《过春天》的公映已经定在三月了,票房也很可观,有千万左右,可以说在这背后平遥的推手作用功不可没。
 

《过春天》

像《过春天》,还有去年霍猛的《过昭关》——这部在平遥影展获得了费穆荣誉的两个奖项——这两位青年导演在今年再次收到了平遥影展的邀请,分别担任罗西里尼荣誉和费穆荣誉的评审,这实际上也是平遥影展为所支撑的青年导演提供的一种“售后服务”。
由电影展映和参加评奖,上升为影展的评审,这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一定是相当欢喜的,也是他们与贾樟柯和穆勒等人建立朋友圈的一种重要方式。
就像戛纳国际电影节也会培养自己所谓的“嫡系”一样。

《过昭关》杨太义
这两天出现了一个小争执,我觉得也有可能是一些媒体有意为之的吧,就是在采访贾樟柯的时候让他评价平遥影展和FIRST影展的区别,希望可以以此制造新闻话题。
贾樟柯先生说,平遥影展只是提供平台,而不“经营”导演。
大家知道对于FIRST影展来说会有把不少导演划为“FIRST系”这样的说法,那么对于平遥影展而言,这些导演却都是来去自由的,每一个导演都可以变成常客,也可以变成过客,而影展自身则是力求客观、中立、高效,并不是单单为某个影节平台或个人服务。

贾科长的这番话是他作为影展创始人角度来说的。
贾导自己就是非常成功的导演,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圈”。比如说在创投方面,也就是发展中电影计划的评审团,请了周强老师作为评审,事实上周强老师自己就是贾导《三峡好人》的制片人;
还有半野喜弘的新片《亡命之途》,半野老师事实上为贾导许多电影做了配乐;由市山尚三监制的许多电影,包括这次小田切让执导的新片《一个船夫的故事》,能在平遥影展上放映,一定程度上也因为市山尚三自己也担任过贾导的制片。
可以说整个平遥影展是以贾樟柯和穆勒的朋友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电影展,当然也会有别的电影产业方面的力量。这与FIRST就很不同,他们的创始人情况就与这不一样。

《一个船夫的故事》
所以,我想也不能说贾导的这番话就一定“暗黑”了FIRST电影展。
实际上是每个电影节展都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能量,大家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长处进行运营。这个问题应该被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每个电影节展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北京、上海,每个电影节的背景都不一样,有的愿意做好平台的工作,有的愿意经营导演,只要能做好,都没有什么问题。

今年的平遥影展还有一个令我十分惊喜的地方,也体现出了影展非常自由、灵活的特点,就是“迷影选择荣誉”的设立。
这是 “迷影精神赏”在平遥的一次落地,原本“迷影精神赏”只是一个我们几十个影评人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历史,是在每年年底的时候为今年优秀的华语电影作品做一些表彰。
包括我非常喜欢的演员,张译,这几年来也对我们的活动有非常大的支持,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讨论,但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民间的小活动,没有任何官方的背景。我们这次与平遥影展接洽之后,得到了贾樟柯先生非常大的支持,得以在影展设立专门的奖项荣誉,这份荣誉今年就颁给了陈哲艺的《热带雨》。

《热带雨》
我觉得这对于整个影展的品牌和声望体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平遥影展的优势和指向性。
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到北京或者上海都是较难操办的(奖项的批准有较为复杂的报批流程),有评价说这就相当于“费比西奖”在华语电影界的落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华语电影作品的价值。
今年的评选范围是非常年轻的华语导演们的九部作品,从中选择一部进行表彰,最后给了《热带雨》也是实至名归,因为这部影片也获得了今年的“费穆荣誉”。

除了被广泛讨论的大量艺术电影之外,今年的平遥影展依然延续了对于类型元素的注重,设立了“类型之窗”单元。当然今年的重头戏就是清水崇的《犬鸣村》。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犬鸣村》在放映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屏摄,大师班的时候还展示给导演看,第二天贾科长他们立刻做出了反应,呼吁大家不要屏摄,这不管是对保护版权还是对尊重创作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反应非常棒,每一个电影节展都应该这样告诉大家屏摄是不对的。
今年《犬鸣村》的主演三吉彩花也专门来到了平遥,事实上体现出了平遥影展作为一个发展了三年的青年影展,已经具备了非常优秀的邀请重要电影作者和明星的能力,这同样对于建立声望体系十分重要。

《犬鸣村》
除了参加竞赛和展映的影片带来相当大的惊喜之外,平遥影展的“发展中电影计划(WIP)”项目也举办得非常好。
我看了其中六七个项目,有几部影片我非常期待能够早日和观众见面,包括梅峰老师后来拿了大奖的《恋曲1980》,看了其中一些片段后觉得非常有魅力,非常漂亮。
还有其他的创投单元,这实际上正是平遥影展致力于服务电影产业的体现。

《恋曲1980》

还想聊聊的是本次我非常喜欢的几部影片。第一部是万玛才旦导演的《气球》,非常非常喜欢,事实上体现了万玛才旦导演日趋大师范儿的影片控制能力。
如果说前作《撞死了一只羊》是非常精美的、设计感非常强的梦境般的艺术小品,那么《气球》则是亦实亦虚的、非常有现实社会关照的作品,可以说是我近年看到的艺术电影中数一数二的。万玛才旦导演在控制电影节奏和处理电影议题的层面游刃有余,比《热带雨》更好。
《热带雨》也是一个大家看了之后一定会很喜欢的电影,很具有话题性。但另一方面,话题性主要在于《热带雨》中一些前前后后的精妙设计,我可能会觉得有点点过度;但在《气球》中,这样的设计就掌握了恰到好处的分寸。

《气球》
但对于陈哲艺的《热带雨》,我一定要给予很大的褒奖。
确实有时候影评人们在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挑刺儿的感觉,看了《热带雨》的开头之后,整个电影的走向可能就是会被猜出来的。
但整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电影的背景设置在新加坡,讲述的是华文文化的问题,还牵扯到了非常多两性的问题、跨年龄之恋的问题以及身份的问题,以及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把咱们的华文文化放到东南亚地区的现实处境中,并与一个师生忘年恋的故事结合。
而且其中有些段落确实是相当触目惊心,如果以后能有机会在影院相见,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部作品。

《热带雨》
还有一部出人意料的影片,就是在前两天受到了罗西里尼评审荣誉和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双重表彰的,让梁鸣导演感动失声的《日光之下》。
我认为这是具备世界对话水平的一部影片。
梁鸣以前也当过演员,参演过多部娄烨导演的影片,但似乎被剪掉的比留下的多,《日光之下》花了他六年的时间打磨。虽然有一个非常文艺的名字,我看之前也没有抱着怎样高的期待,电影中的一些元素事实上也是不曾听闻,但之后发现这部英文原名为“智齿”(Wisdom Tooth)的影片实际讲述的是一段发生于黑龙江冬天的畸恋故事,一段在妹妹、哥哥以及哥哥女友之间的复杂关系。

《日光之下》
妹妹与哥哥之间产生了超越伦理的感情,但哥哥又爱着女朋友,妹妹觉得自己非常像一颗智齿,对于这样微妙的情感,影片很好地用了电影化的语言来展现,尤其有着非常棒的叙事,在最后妹妹的举动或许会让大家想起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获奖影片《女孩》。
即使是放在国际视野里,影片带来的震撼也是可以让世界观众理解的。还有许多非常惊艳的处理,我就不再剧透,等大家能够看到的那一天,一定会对这部电影表示相当的认可的吧。
虽然我这次只在平遥停留了四五天,但这三部电影确实打动了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结合其他的电影展带给全国的影迷。

梁鸣
优秀的电影作品,尤其是艺术电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带给大家。大家去参加一个电影节,也不光要膜拜大师,更应该多多关注这样新锐的电影,这才是我们影迷走向成熟的道路。
什么时候大家来北京参加电影节,看到的电影都是新片,说明咱们已经到了一个不需要靠各位电影大师撑票房排面的新阶段,这也是我个人非常期待的。
明年是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也会在这个方面多多努力。
 

我最后的感慨是,这次参加平遥影展,在比如颁奖晚会的时候,看到了非常多刷屏的现象,只过了三年,平遥影展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一个电影节展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关注,以及吸引更多媒体和电影人来参加,能做的主要有这些:
首先奖项设置要多,要有分量,这样创作者可能更加乐于把作品拿到这里来投放。可能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如果能获得荣誉,对他下一次融资和拍片是非常有帮助的;他或许不在意电影能挣多少钱,钱可能是公司的,或者是制片人的,但荣誉是他自身的,对他来讲非常重要。

杨雁雁
第二是奖金设置也要丰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影片,尤其是创投方面的奖金。比如接下去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也会有这样大量的现金奖励。我们以前在邀片的时候,一些片方也会问我说,如果去你们那里放映的话,进了竞赛单元有没有奖金鼓励?很多片方,尤其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真的也在乎这个。
最后就是国片要多,要尽可能地设立独立表彰单元。事实上国片背后有非常多的利害关系,发行方、营销方、艺人经纪之类的,比如我的朋友圈大部分都是咱们电影圈的人,在国片评奖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刷屏现象,如果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外国电影,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效应,哪怕是竞赛单元中的一部分电影。
但国片就不一样,它们背后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国片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偏重一些优秀的作品,或者形成一些专门的领域,比如说把迷影选择荣誉框定在国片范围内,这样的思路就非常好。

《番薯浇米》
以我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影迷,我在平遥度过了非常棒的几天,看了非常多的好电影。说起来也是挺魔幻的,在这样一个历史痕迹浓厚的小城里、在这样韵味深厚的古城里,陪伴大家的确是最年轻、最具有活力、最新潮的电影艺术。
从古代到当代,再去展望未来,这是平遥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
可以说,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国内的电影节展中已经走到了非常前端的位置,即使它才诞生三年。而我们这些资格更老、年纪更大的电影节,也还要向平遥学习以提升我们自己的水平,在与政策、产业、与影迷以及与电影人互动等各个方面更加进步。
北京是电影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是亚洲电影生产中心之一,我们理应做出一个非常棒的电影节,献给大家,献给电影业界。也希望大家给予我们更多的鼓励和批评。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