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

10月21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师生以团购点映的方式在杭州新远下沙影城观看了张同道导演的纪录片《零零后》。
此次活动由新闻1701詹莉琦、蓝婷婷同学发起,到场的有新闻1701全班同学、新闻系李蓉老师、刘征老师和石泽老师。本次活动特邀了艺术学院郝昕老师。其他专业的同学也来热情参加。这是继《我只认识你》《乡村里的中国》之后新闻系再次举办的点映活动。
纪录片时长总共1小时30分,记录了零零后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导演谨以此片献给零零后和他们的父母。
影片放映结束后,大家在影院共同对该纪录片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对影片内容和主题的看法,讨论环节很激烈,意犹未尽。最后,艺术学院的郝昕老师对同学表达的看法进行了点评,并且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让我们来记录一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老师感言

郝昕老师
《零零后》是一部可以从多角度来观赏的作品。作为父亲,影片中呈现了很多让我颇有共鸣的段落。
而就同龄人的零零后来说,本片则差强人意。影院版所选择的两位孩子过于特殊,虽看上去很有典型性并且也很有看点,但是他们离大部分的零零后们还是有些遥远。颇为殷实的家境,对于升学压力的另辟蹊径,对于美国梦的追求,似乎和绝大多数孩子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不同,放在当下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格格不入。
诚然,导演的想法还是好的,更可以说是值得钦佩的。坚持十余年的跟踪拍摄对于我们这些有过创作经历的人来说都知道意味着什么。那基本上就等于自己这一段时间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部作品,而我们又有几个十年呢?
然而,电影版碍于时间长度,还是不得已的做出了大量的删减,导致原本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纪录片却有了许多剧情片的戏剧冲突。应以人为本,以生命为视点的铺陈,却有多处用了杂耍蒙太奇营造出了不合时宜的荒诞的戏剧效果。为了冲突而冲突,丢了纪录片的灵魂,失了主题内涵的体面,有些取宠之嫌了。

刘征老师
电影《零零后》显然像是范进中举的那篇中举文章,初看混乱不堪,实际却清晰明了。
电影采用对比式关系,表达了坚持自己就能获得心灵安宁以及周围的认可,否定自己则是迷失的开始,以后的生活将会荆棘丛生。这显然是一种标准的内在主义哲学。
并且,这部电影最优秀之处在于敢于激发观众的反感,并通过观众间的共鸣以验证这种内在主义逻辑的大众性。如果我们承认00后是最具有自我意识的一代,那么这部电影当中两个主角的反差正是自我意识坚持与否的两种结果。
坚持自我将使人走向光明,否则将走向黑暗。
不过这部电影或许有些不足,在于它不承认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强大的那个反对一切的“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内在主义的缺陷。

石泽老师
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更多的是对孩子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片子以男女两个人物的教育为主线,通过对他们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习生活的呈现,反映出两个家庭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选择与坚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在教育中我们要发现孩子的特点、兴趣,尊重孩子的意见。无论哪种教育方式,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让孩子在不同的经历中体验成长,实现理想,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也是片子带给我的反思吧。

李蓉老师
之所以选择点映《零零后》这部影片,是因为我正在授课的新闻1701班恰恰是零零后的群体。
对于这部拍了十几年的影片,他们一定有很多话可以说。而我作为从事纪录片教学的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之外,很希望能够通过观摩最新的影片方式,去激发学生对于影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指导他们实践创作,能让学生勇于尝试,从而对社会有更多的思考。

同学心得

娄思佳
这部影片更多的是呈现成长于北京中产阶级家庭的零零后的成长轨迹,并不能代表所有零零后,这也影片难以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症结所在。同时,影片中也呈现了大多数零零后的共性,就是追求个性化,有理想,并为之努力的特点。
另外,相比于剧版,这部影片在场景转换方面更加的灵活,背景音乐与画面配合也更为巧妙。

王丹丹
初见影片名《零零后》,预想中关于这一代人的各种模样,到影片结束后依旧是一头雾水,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很忠实于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但私以为这也成了它的“污点”,过于用力地剪辑让它看起来更像一部剧情片,突然插入的动画特效、有些重复的内容等,都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选择的两个孩子也并不具有普遍性,颇有刻板印象色彩的影片名或许要背一部分锅,但不够清晰立体的内容也绝脱不了干系。
所以它不是一部好纪录片吗?不,我觉得它是,教育、成长、挫折、选择,这些主题本就不清晰,可是这部影片的镜头还是捕捉到了很戳人的细节,真实地展现和还原比起人为地拼接和故事构建或许能让它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看完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纪录片应该是一颗能点燃篝火的火星而不是已经旺盛燃烧的火焰。

赵敏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大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显然这部片子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欢乐。
从结构来看,片子运用平行结构手法展现两个家庭的孩子从2006-2019年间发生的事。他们的教育都是偏自由开放式的,池亦洋父母觉得:“让孩子体验呗,多给他一些机会,让他在里头选。”萌萌妈妈想法也相似,要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做她喜欢的事。但能有这样条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兜底吧,可这并不是大多数,也无法完全体现整个零零后群体,这只是精英阶层才能拥有的,从这方面来说这部片子与广泛的题不符。
更让我不太理解的是,两个家庭都来自北京并且最后都去了国外留学,这会让人潜意识地想难道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算是好的结果吗?那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未来要何去何从呢?
不过片子也让我有些思考,幼儿园教育虽说不起眼但对一个人个性的塑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萌萌的经历来看,身在异国他乡要自己一个人生存是蛮不容易的,这或许能对一些有类似想法的家庭提供参考。
最后不论片子好坏,导演能够跟踪拍摄这些孩子长达十年之久,这份坚持令人钦佩。

陈沁璐
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群追梦的人,零零后就该是盛放的花朵,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颠簸,顺从它、改变它,这是零零后这一代人需要做的事情。
然而这部片子都没有,没有时代的变化,没有主角的成长,只有空落落的“梦想”。
追梦,也许是本片想要表达的的主题,从幼儿园至初高中,作者跟踪拍摄,但在影片中截取的是常人最没办法感受到的部分。人人都有梦想
但是不是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环境与家庭背景。
从孩童开始他们就与众不同,真正的幼儿园老师不会顾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当校园中存在欺凌,更多的教师会选择帮优不帮劣。而真正的父母也不是每一个都能对孩子选择的与众不同的道路给予肯定和支持,成绩不好对于父母而言那就是罪,是他们的心血化为泡沫的声音。
这也许是一部给父母看的好片子,让为人父母知道如何给孩子合适的教育,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孩子们无权选择成长的环境,里头的烦恼结合现实看看不过是蚊子轻轻咬了一下罢了。

朱文欣
这是一部历经12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并以时间交叉叙述的方式向人们讲述这两位零零后孩子的成长故事。
从客观性与专业角度来讲,两位零零后少年12年的成长,被压缩成89分钟展映出来,这可能会导致纪录片某些地方剪辑跳跃不连贯的问题,但不妨碍它是一部触及我心灵的影片,它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有关成长,有关教育。
幼儿园时期的池亦洋,是很多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调皮捣蛋,爱欺负同学。小学时期的池亦洋,是老师眼里的“差学生”,不守纪,成绩差,学习成为生活中最大的烦恼。但这样的池亦洋,最后却找到了自己坚定的信仰——橄榄球。12年,让它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蜕变,大李老师所说的“英雄梦”,池亦洋最终让它绽放在了橄榄球场上。也许,你的孩子普通平凡,不见得成绩优异
但是,请给他时间与机会,让他去追逐他想要的。
而幼儿园时期的柔柔,性格与池亦洋截然相反,她不受欢迎,她被欺负。这致使了她长大之后的敏感与自闭。不说她和我本身的性格有多像,但某种程度上,我确实在她身上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我自己。那时的我找不到一个宣泄的出口,看似朋友很多,但其实并没有人真正地去陪伴与理解。和柔柔一样,在我心里也住着一个无忧无虑的卡通小人物,活在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里,做着自己爱做的事。成长需要阵痛,或许我们才会长大。后来的我学会打开心扉,而纪录片中的柔柔,也在不断反思着前进。我相信她最终也能像池亦洋一样,找到自己的那份热爱。
其实放到现实生活中,《零零后》中池亦洋与柔柔的故事,无法代表我们所有人的成长轨迹,但无疑,它在努力的向我们传达一些有关成长与教育共通的东西。而我们,也需要从中去思考
我们这一代,该坚持什么样的品质。

胡熠
一部叫做《零零后》的片子,涵盖群体过于庞大复杂的标题和内容本身两个极端例子不符,是这部片子的致命点。
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的经历仅仅是零零后中的某种现象,展示出两个的家庭生活状态和理念在中国的比例很小很小。但我又想替导演考虑,一部两小时的纪录片怎么可能反映出全部零零后的模样,他或许想拍一种趋势,未来许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做法,可是用力过猛,我看完后觉得什么也没留下。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进入美国读书深造,在片尾处的歌词中说“我有一个梦想”,我不禁心里调侃这是美国梦吧。
但从拍摄技巧来看,交叉剪辑让情节随逻辑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传达出儿童的幽默智慧让我想起一本叫《儿童哲学》的书,大概我理解的零零后是我内心的童年模样吧。比起看两个人人生中某个13年的故事,纪录片背后的团队的努力远远超过了纪录片内容本身。

姚斐
“我想成为英雄!”池亦洋说。“我想成为公主!”王思柔说。
不为一身侠义,不为美丽优雅,而是因为长大,长大后,开始喜欢上童话。
“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回到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我会有无尽的想象,我会想到我受到这些挫折之后,雨过天晴之后的美好的结局,各种各样美好的结局。”
小时候哭就好了,你是绝对自由的,哼唧几声,“世界”都会原谅你的。
有一天,你红着眼眶说,“我是多么多么的小啊,世界不会围着我转”,于是,你咽下所有的抱怨,长大了。

吴雨童
今天观赏了电影《零零后》,身为北京女孩我从片中感受到了很大的共鸣。
女主人公从小学习舞蹈的经历,学习数学时感到挫败的表现,以及不自信的内心,与我的经历有些相似。特别是在女主人公家长提到小升初时,学习成绩的重要和蹲坑班,让我想到了从小学起,竞争就开始伴随我成长。与同龄人的竞争,家长微妙的人际关系,以及竞争名校。女主人公在同样的背景下,走出了与我不同的人生道路。
她的路与我身边的以为朋友类似,开明的妈妈,都喜爱绘画,以及出国留学的经历。之前作为旁观者,我只了解一二,对朋友交谈时曾提到过的精神压力不太明了。
如今作为局内人,全面的展现了一个亚裔女孩在异国他乡的不容易,这点上我对朋友的经历有了深层的认知。
男主人公喜爱打橄榄球,我身边一位男孩子在读国际学校时也曾参与过橄榄球比赛,当时通过照片只是简单了解。如今看了打橄榄球的过程,我对朋友的经历也有了新的认知。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人公妈妈在机场目送男孩登机时抹泪、拍摄男孩背影的场景。我也曾见过。
回杭州登机入关时,安检人员对我妈妈说:“女士这里不允许拍照,请把照片删除。”我当时心里窘迫,皱眉回头示意妈妈别照相,却发现她的眼眶带了尚未流出的泪水。现在回想只觉得当时太小不懂事,也可惜在离别的时候没有给妈妈露出笑脸。
这部影片讲述了北京中产阶级00后的故事,孩子们的故事给了我共鸣。但是两个案例都不能展现00后的特征,仅仅是以篇概全,会让我感到困惑,没有整体的线去串联展现到底00后孩子的特质是什么。

罗煜琪
看完《零零后》,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我与片中人物同为零零后,但我在片中的零零后里看不到我这样的零零后。
片中的池亦洋和王思柔不太具有我们这一代小孩的普遍性,无论是家庭条件、学习方式还是对未来的规划和走向,都是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因此,在观影过程中很难找到共鸣。
当然,在影片中我们也能了解到相同时代背景下其他的零零后是怎样学习生活的,能了解到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方式和国外的生活经历,也不失为一种开阔视野的好办法。
最后我想说,零零后有很多种,我们对这一群体的看法不应该如此狭隘。除了通过纪实影片了解之外,更好的办法是自己从生活中发掘他们的故事,自己去了解。
12年的跟拍,表达的远不止这些,这部纪录片真正地做到了“记录”。
我想,《零零后》告诉我们的不只是儿童成长教育、家庭背景和教育观念,更多是新时代下的零零后们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多元的成长环境下,自由选择和追求梦想的思考。
End
文字:陈更
摄影:刘青青 李蓉
排版:邱小仪
责编:蓝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