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书,有的孩子是为了上课而看书。
我大概是从小学开始喜欢阅读,起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好吃,对于课文里吃的眼馋,嘴馋。
比如记忆很深的写周总理吃花生米: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那时候读到这篇课文,就感觉嘴里有花生米的香味,口齿生津。还抱怨作者为什么这段文字这么短,应该多写一点才对啊。以此类推,还有孔乙己的茴香豆,老班长的鲫鱼汤,甚至小时候觉得陈毅用饼子蘸墨水,都是很美味的存在。

所以喜欢阅读的前提是找到生活中的爱好的影射,去反复品味,并且写进作品。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年要把鲁迅先生的文章逐渐从课本里删除,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是我小学到现在反复阅读的少数文章之一。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网络,不得不说,这段文字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看待鲁迅的文章了,而非儿童。
鲁迅先生作品语言幽默,是开启我阅读兴趣的钥匙之一。儿童的阅读思维,大多还是停留在好玩,好看,好笑的层面,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喜欢看喜羊羊,熊大,这类动画片。因为脑子里有什么,眼睛里就看到了什么。小时候看《阿Q正传》其实和看《孔乙己》一样,都是看个笑话和乐趣,阿Q出场就想混个“赵”家姓,闹得一顿打,阿Q求婚吴妈,又是一顿打,阿Q不管做什么,可能结局都是一顿打,就在这样的打打闹闹中,一篇文章看起来就鲜活幽默起来。而还是孩童的我们看起来,这就是一场喜剧。然而在大人们看起来,这也是一场悲剧。我们在小时候读过很多课文,记得住的又有多少,满满光鲜亮丽正能力的课文是不错,但是有深意值得反复学习的课文,是写作深度的来源。
阅读不是你写我看,而是你写我想,想象就是一个个孤独的惊喜,我发现了,就是我发现的。
大家可能都经历过优秀的作文要在全班念的时候,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小时候为了让自己的作文能在全班得到这种机会。也是废了很大的心思去字斟句酌,并且有时模仿鲁迅先生的文体,看起来有些深意。
“模仿不能算剽……剽窃!……读书人的事,能算剽么?”言归正传,为什么要提这档事呢?前面说了,想象就是一个个孤独的惊喜,那么被分享,就是把你的惊喜给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面对惊喜的时候,都会发出“哇~”,而你的文章被“哇~”包围的时候,就是你的惊喜不再孤独的时候。
如果阅读是一个人的狂欢,那么作文是一群人的狂欢,让文字发声,首先得让眼睛发现声音。
再后来,大学,参加工作,看书也变得越来越少。我已然记不得闰土那篇文章写了什么,只是怀念皎洁月光下的西瓜地,回不去的西瓜地。
这时候的阅读也开始碎片化,喜欢去看一些别人摘抄的句子。而看得多了,无非是一些矫情、无病呻吟的“至理名言”罢了。我不喜欢读长篇小说,就像我不喜欢追剧一样,亢长无趣的堆砌,就像在醪糟汤里挑米来吃。所以我更钟情于散文与短篇小说,现在很多的家长,逼得孩子学别人,一本书一本书的啃。发个朋友圈,哇,我家宝宝读完了XX书,好棒!可是你的孩子真的喜欢吗?看完了,又懂得了多少。
所以,不要为了跟风而阅读,没准你孩子就只喜欢短短的诗歌呢?

慧读慧写公众号文章原创:慧读慧写
排版编辑:慧慧
作文投稿、请邮箱至326631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