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书法:对道的敬畏与笃行

书法:对道的敬畏与笃行

阅读量:3672391 2019-10-22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书法:对道的敬畏与笃行
窦洪涛
写了半辈子字了,书法是什么?书法是文化,是道,不是一种技法,不是艺术。当然了它又是技法也是艺术,它当然只能从基础开始,一句话:你总得知道什么是笔墨纸砚以及持笔、运笔的方式方法,笔与墨,墨与水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01书法是援技求道的过程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第一批简化字的使用。这批简化字很有意思,比如“听”,听的繁体为“聽”耳德,即耳朵所得,将“聽”字拆分开为:左侧为“耳听为王”,右侧为“十目一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听的过程中要一心一意地关注着对方,一心一意地的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二是耳朵下边的王字就是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是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也就是所谓的一个人时下的非常道。
所以说,听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自己心灵的反映,而听的过程就是把你这个王变成真正王的过程,变成真正主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天心,人心,我心合一而为王的过程。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听是不断求道的过程,怎么才能求道呢?听字里的“十”和“四“反过来就是十目,十只眼睛就是五双眼睛,相对应的就是心肝脾肺肾,也就是说你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调动所有的器官之“神”且全神贯注地去听。这一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见,甚至是成见,所以,当你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就会心中起火。一起火,在我们老家有句俗语叫“白蜡”,就是不认同,不服气的意思。十句话有九句都对,一句不对付也会招致“白蜡”,因为与他心中所想有差异。
中医上讲心主火,要想真正的提高自己,让天心,人心,我心合一,并且让这一过程缩短的话就必须止住火,全神贯注地听进去别人说的话。而现在的简体字的“听”是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口水论斤称,这就不是听,是说了,还得论斤地说话。我们找到了听的繁体字,找到了听字的文字起源,也就找到了听的道,听别人说话就是王道。

02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三千大千世界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古人称谓“六书”,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个道体,都是一个通天的密码,都是做人之道。然而书法就是一个援技求道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去体悟天心,人心,我心合一的过程,不到一定的年龄很难读懂中国的汉字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大道。
除却当今,哪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不都是大官、大仕、大君子?他们的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修身养性齐家之道不都是在字里边体现的么?在读书写字中慢慢地去体悟,慢慢地去感受,慢慢地去开悟,又慢慢地一轮一轮的去升华。他们的书法只是生命中一个偶尔的表达,包括文章。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人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

03我的书法启蒙老师吴延龄大爷
我还没上学时,就酷爱书法。那个时候的酷爱和现在小女孩都喜欢弹钢琴,弹古筝的感觉是一样的,觉得很优美。她们根本就不知道练钢琴或者是练古筝的时候都能把手指头练成残疾。她只是觉得招生画报上,电视里的长衣女子在舞美灯光的环绕下衣袂飘飘坐在琴前那一刻是美的,是空前绝后的,是让人内心渴望的。就如小时候的自己酷爱书法一样,喜欢那样的美,这一切的缘都是来自黄安冯屯我的大爷。
俺大爷叫吴延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长子,下面好几个弟弟妹妹。所以村上的人好像就没有见他笑过,也仿佛村子上的人都怕他,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不近人情,有人说他天天拉着个长脸让人不待见。俺大爷绝对的不苟言笑,好像没有多少人敢和他打招呼。可是一到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人就会手里拿着红纸排着队到他家里让大爷给写春联去。就是这种节日时的蜂拥而至甚至低头求乞的样子和大家一改往日的态度排队登门的景象,在我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一颗“酷爱”书法的种子。
大爷的毛笔在我印象里总是光秃秃的。我父亲好像一次给大爷买毛笔都是三个五个,一大把。我给父亲要一个,他笑得一楞一楞的,最终也没给我。于是,我自己做,从青山羊身上扯下羊毛,用苇子杆拿剪子钻眼,拿锅底灰掺水当墨,在纸箱板上写。一个字也成不了,弄一脸锅底灰……

04我人生的第一件至宝
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如下:
后来,有一次我发烧,病了,母亲带我去黄安看病,几天只喝水不吃东西,母亲给我买烧饼、面泡、羊汤、肉盒子我一口都吃不下,吃了就吐。
母亲哭了,问我想要什么,我说想要一支毛笔。人家不卖:他都没上学,铅笔都不会拿,买毛笔做什么?母亲求人家:孩子病成这样,几天不吃了,你就卖给俺一个最便宜最孬的吧。
紫红杆、小楷、紫毫。
我人生的第一件至宝。
接着再去喝羊肉汤,吃烧饼居然不吐了,出一身热汗,病就好了。
四年级开始我就写对联了,大爷逐渐是只给村上几家有名望的人亲自写,其他的都是由我代劳了。那时大爷给我的一本字帖是无头无尾的柳公权。写的差不多了,天增哥哥看到立马拿走了:这是俺家的东西。我都哭了:这是俺大爷给俺的。天增哥哥头都没回。
大娘因为这个回回见了我都说:小,你看看,你看看,你天增哥哥不知道。天增哥哥当然依然是我的偶像。
天增哥哥是大爷大娘的长子,是我儿时唯一的偶象。他姥娘在陈坡,我姥娘在马楼,二里地远。从有记忆起,每年年初二我们两家都是拉两辆地排车,同去走姥姥家,地排车上拉着东西也拉着我们这些小孩。
如今,想起他们就会掉泪。
他和我爸是表兄弟,我爷爷自小住姥娘家,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住姥娘家,住老姥娘家,住老老姥娘家,我自小见人喊的多半都是“老姥爷”。
我那时候理解的就是写字,写毛笔字,也没觉得那就是书法。后来到了济宁好多人看见我写的字也总是会说:“你的毛笔字写得不孬来!”
也没有人说那是书法。

05从字帖里走出来的白胡子老头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对历史人文故事了解的也越来越多,就会惊奇得发现会写能写毛笔字的人都是为官为商从军的大家。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我就开始临摹,临了两年吧,印象很深刻的是:有几次竟然从字帖里走出来一个矮小看上去很拧筋的老头,牙不白,也稀疏,清秀但是脾气拧巴,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个可爱的,不苟言笑的老者。他的字里没有活泼的感觉,有的只是峻整严饬,也没有小孩子时该有的空灵飞动。后来我找到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临的时候非常有感觉,喜欢的不得了,临的时候不像是写字,倒觉得是在画字,也在田字格里练,可也总觉得这么写不对劲儿。那个时候留下来的都是碑帖,总觉得字里少些东西,不像现在有墨迹本,可以很直观很贴切地感受字的间架结构和字形的优美。
欧阳询的八诀理论法收益匪浅:
八 诀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乚(卧勾)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戈(戈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乀(捺)一波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说是这样说,疑似很高古,很玄妙,很让人傻眼,可总觉得像画画儿,不是写字,很难受。写得很顺了很像依然是隐隐的难受。
后来我又开始练习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也是那种缺点什么的感觉。
我上初中那年,一本钢笔字帖无意间走进了我的视线,印象是庞中华的,是那种钢笔连笔字的写法。如获至宝,我一口气读完,用了也就十多分钟,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也打开了我多年的困惑。从那以后在课堂上记笔记,老师讲多快我就能记多快,这为以后作记者打下了坚实的速记基础。很简单,所有的运笔都在有时有有时无,无也只是省略的优美弧线中完成,即在圆中写方,一行字都是一条曲线编织的,又快又好看,一个字是一笔的,一行字也是一笔的。

06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再看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对话,《文王操》:“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孔子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
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
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给他鞠了一躬,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07我的“妓女体”
我29岁的时候《时代文学》、《山东文学》连载我的文章,那时,一天我要写8000字的作品。如此,半辈子下来也有几百万字了,手变形了,一块厚厚的肉茧即使半年不写也不掉。现在看应该是残疾了。写了这么多,我不知道那叫书法,我对这种书写是一种习惯性的,天然性的深爱。以至于自己后来创意出一种“妓女体”,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源于我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妓彩》,里面我给她假定的人物,故事情节,基于当时的种种条件,主人公(红姑娘)必须要身怀绝技。琴棋书画自然是基础,可要让那些富商、权贵倾心于她就必须还要会吟诗作对。绝在何处呢?在她那一幅幅凄绝,哀伤,绝顶的,没有甜只有酸涩的,只有苦辣的心境上创作出来的绝美的字上。她的书法里除了凄绝,还有朴拙,这些都来自于汉简和隶书,这种凄绝和哀伤也只能来自于汉简和隶书。当时我认为形成自己的风格很简单,把所有偏旁部首根据自己的技法经验和审美情趣固定下来;以后这样“组合”就可以了。我就天天在自己腿上、肚子上画。于是,就这样写进书里了。在从小训练有素的养成下练就了红姑娘另一个绝顶的本事——能用人的名字出口成对联。这让喜欢他的人更喜欢她,爱她的人更是无法自拔了。
纵观古圣先贤还是文学作品的假象虚构,还是当今,书法是一大获胜的法宝,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些的前提都必须要以楷书功夫作基本功,这样说也不一定先要学楷,那一定是练自己的“坐功”“敛神”的功。不管是欧,柳,颜,赵还是篆,隶,楷,行,草都能够随时自由地切换,同时又能彰显自己的书写风格。线条好了,草书真可谓练“神”的了。


08汉字: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结绳、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但是写着写着,你会发现用执钢笔法写毛笔字,一样神思飞妙。小时候用拿铅笔的姿势写毛笔字,好像是笑话。到了后来写草书,一个姿势下来,自己也会笑了,执笔哪有固定之法啊。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09书法,最终归于字本身
二十年前我认为我的字就成了。临了那么多字帖,也悟明白了一个理儿,那就是要利于书写。书写才是它的第一要务,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他的背后都是一个道。除了特殊职业外,例如:记者,作家,速记员,他们要大量的去写,甚至是符号性的记录,我们都要敬畏文字背后的那个道。
说的繁体字“説”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兑现的兑。意思是:从言从兑,言辞以兑付,说话算话。又如,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读的繁体字“讀”,士,目,贝,读的内容是君子、圣贤说的话,天说的话,域中有四大。读中自有黄金屋,读中自有颜如玉,农村考学出来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大学生就是读书读来的写照。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读字中的宝贝就是读书换来的结果。
写的繁体字“冩”置物也。謂去此注彼也。曲禮曰:器之漑者不寫。其餘皆寫。注云:寫者,傳己器中乃食之也。小雅曰:我心寫兮。傳云:輸寫其心也。按凡傾吐曰寫。故作字作畫皆曰寫。俗作瀉者,寫之俗字。周禮以澮寫水,不作瀉。寫之則安矣。故从宀。舄聲,悉也切。
书写过程中一辈子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总结下来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笃行了多少大道,我们对文字,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又真理解了多少。
当今的一些不工作不经商不种地不做官只教写字、写字的书法家我常替他们害怕,他们的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用墨之法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都很好,但我觉得那是道,从书写汉字的艺术的眼光去书写,去评价,去认同……这或许是一种另外的技法我又总觉得那与书法无关。
我写到现在,在不知不觉中,在不断的变化变形中找到了写的酣畅淋漓,追求的那种冷峻凄绝,峻整严饬,空灵飞动都又不见了,最终又归于字的本身。
最近的感觉是读完一首诗,一阕词后脑子里立马闪现了它应有的字体,这种感觉很奇怪,是苍凉?是朴拙?是潇洒?是俊逸?还是俊秀?都不可知,也无须知。
书法一定是援技求道的法门,书法本身就是对汉字道体的用自己的生命以及生活经验去诠释的一种气象和气息。
写文章,写公文,甚至是一段讲话稿,都是一篇大文章,是在用自己的形式来书写大道。治理一座城市,管理一个企业,经营一个家庭,这其中的道都如书写一样,基本功扎实,诚诚恳恳,带着谦卑与敬畏运用欧柳颜赵,篆隶楷行草,让字体变换的同时融入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其中蕴含的道。

010写字,是我的生命
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内心的表达。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造字的同时是在告诫后人一个千古不变的道,无论感受到与否都要去敬畏,虔诚,悟明白了其中的道后要笃行它,融会贯通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去。
书法说到底就是一种做人,一种修行。当然里面蕴含着法,包含着道,尤为重要的是字本身的含义与深意。
当一首诗,一阕词,一副对联它所呈现给你的意境,在用自己书体不同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那一定是非常到位的。若是都用草书写,行书,或是隶书书写一定很难出现那个韵味的。一定是隶书和汉简的结合才能完美呈现诗,词里的那种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美。这也正如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的程度,用篆隶楷行草完全地展现出来,也就能把爱诠释得淋漓尽致了。
我对书法的感悟就像是打了一个盹儿,醒了。用你的感情,你的文字,你的书写形式一并诠释出来。
对于写字的心法就是:先随性,喜欢了,爱了,放不下了,规矩再一点点来。
提起毛笔来沾上墨在纸上画圈就行,不管你是用侧锋、中锋等着圆圈画好了就是万毛齐力的时刻了。找到了这种感觉就如同你的心力齐聚一样,当然了这里的有些人是讲究技法的。我的这个“技法”就是猛画圈练它一个下午就有感觉了。小时候老师教的时候会走到跟前猛的拔毛笔,若是没抓住就会被老师熊一顿。可是这个攥紧得学会变通,比如:要写8000字,写了6000字,手都僵了,还差2000字的时候就得活动活动手脖子,轻轻地捏住它也得完成。举个很形象的例子,就如在济宁早餐里有一种糊粥,那个喝法就像使用毛笔一样,抱着碗转着圈儿喝。
写字是我的生命。
字就是文章,文章就是人,人就是家国,人就是君子,人就是道德。字是这些东西的全息图。
字与字根本无关。当然我知道,无关就是息息相关。但只讲究笔法、字法、章法,只写字不做事业乃至把“书法”当成事业者,我以为一定只在三品以下。
这就得罪人了。你把我说的当一个比喻和象征,不要当事实。你还想问:那你的书法在几品?我真心回答你:我那是毛笔字,不是书法,没品。
真说书法之体,我认为中国书法只有一种体:君子体。
孟佳  根据洪涛老师与孟佳、刘丽丽的一次书法专题对话记录整理洪涛专用笔



附:用经典的逻辑创造独属于自己的时代经典,经典致用,这是经典时空的逻辑,如果您读完愉快、感动了,请大家“在看”并转发,以支持我们继续原创,感谢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