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听】储存红色记忆的河

【听】储存红色记忆的河

阅读量:3672904 2019-10-22




神  甸 之储存红色记忆的河
作者:蒋光成    朗读:莹丽亿番洛瓦来源:香音难忘

秋天,把伊犁草原染成了一片灰绿色的金黄。
走在刚刚收割过牧草的草甸上,满眼是一抹晚秋的景象。偌大的天宇下,不断有树叶在眼前“沙沙”落下,仿佛一只鸟儿不经意地飞过,又像是一个个不断被习习的凉风吹远的背影。
远山、森林、牧群、流水,背靠着西天山的雪峰,悠闲地洒落在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那些已经洗去铅华的秋叶,倒映着斑斓色彩的小溪,广阔的草原,灰蓝色的河水,把这块土地渲染成了一片绚烂的秋色。秋日的阳光里,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温馨,可以唤醒许多熟睡的东西。
 
很多年前就听说,昭苏是天马的故乡。不但是全国“天山论马”的永久会址和国家仪仗马选育基地,而且在历史上,还是内地经伊犁,通往中亚、西亚、南疆的交通要道,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唐代高僧玄奘“过凌山到热海”,曾途经连接天山南北咽喉、全长120公里的夏塔古道,就有“天梯”之说。

每年7月,这里百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置身其中,犹如一叶扁舟,划进了浩瀚的海,那一片片从身边一直荡漾到天边的金黄,瞬间就把人淹没在了诗情画意之中。
 
但何为“天马”?却搞不明白。去了以后才知道,这是新疆境内唯一一个没有荒漠的县。24条河流横贯全境,其40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占到了伊犁河总流域的四分之一。难怪呢!这片世界级的优质天然草场,当仁不让地成了中国伊犁马的发祥地。
我想,如果没有天山的冰衣雪盖,没有草原上这些流淌的河流,这里会是什么样呢?
从一道河到另一道河,乃至到更远的地方,坐落着一个个生息繁衍的村庄,和这些河一样,我甚至不知道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去认识它们。

几千年的昭苏发展史,一是草原,二是游牧,除此之外,似乎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以昭苏人的勇敢、剽悍、智慧和奉献精神,不可能陷入了自然经济再也无以自拔,这似乎印证了“穷则思变”的道理。20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开始演绎一部红色的传奇。
今天,当我们走进昭苏,仍然能从这些已经复原的痕迹中,找回当年的情景。
草原上的昭苏,更像是一条流淌着记忆的河。
 
上世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1000余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乌鲁木齐等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乘火车换汽车,再换乘马车、牛车,和本地的部分牧民,齐聚于昭苏吐格勒勤村的灯塔牧场。
这些初、高中生,满怀着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向往,从学校到农村“插队落户”,把城市户口变为农村户口,去乡下,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干农活,挣工分,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尽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词语,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作为历史,这段岁月却被用另一种形式记录了下来。

2013年,昭苏县昭苏镇在原灯塔牧场老办公地点,建起了“昭苏知青馆”,真实地还原了当年知青的生活场景。该馆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设有知青生活复原区、历史物品展览区、知青1973主题餐厅和室外展区。
在知青馆入口的左侧,塑有一组知识青年雕像,上书有毛泽东主席当年的题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交代和反映了当时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雕塑的右侧,停放着一些旧式卡车、吉普和人工降雨的炮车。大门的正上方,镌刻着毛体“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在知青生活实物区内,锅灶上摆放着的碗盆、菜刀、案板,房间里存放着的衣物、洗漱等用品;在历史物品展览区,那些电视机、录音机、粮票、肉票、布票、算盘、风车、风箱、鼓风机、犁铧、人物及工作场景图片,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知青劳动和生活的场景,以及灯塔牧场的发展历程;知青1973主题餐厅,则以现代装修风格,还原了当年农业队、牧业队、砖窑队、林业队、基建队等集体生活的画面。
在室外展区,还可以看到28拖拉机、解放牌卡车、老式北京吉普车、磨盘、马车、自行车等沾满风尘的历史物证。
 
整个展馆是灯塔牧场场部的原址,大门门楣正中镶有“五角星”徽章,门楣两侧,阳刻有隶书的毛主席语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知青墙上,用不同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知识青年奔赴昭苏、高原不会忘记、广阔天地炼红心、干部介绍信、一封家书等情景;一节节绿色车皮,和着一个个蜡像仿真的写意,还原了知青离开城市、前往大草原的场面。四合院的墙壁上,写满了“上山下乡”的口号;年轻的学生写下决心书,打好背包,义无反顾地奔赴农村;腿脚蹒跚的老母亲,紧握着女儿的手,迟迟不愿松开;年迈的父亲将行李举过头顶,男女青年胸戴大红花,挥着告别的双手热泪盈眶……路口、桥头、车站,歌如海,花如潮,人流如织。家乡离他们渐行渐远……
 
据相关资料记载,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毛主席又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全国约有1200-18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共和国的历史上,这一段必将成为红色的经典。
 
前有车后有辙,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位于昭苏草原南部的阿合牙孜河,是昭苏县境内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其上游流向自东向西,中间突然转为自南向北,在南北海拔 1900--2100 米处的中游河段,形成了宽约 0.6--1.2公里、长约 16公里的优美风景河段。这条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下的U型冰川槽谷,沿河白桦、欧洲山杨等乔木成林,忍冬、小檗、蔷薇等灌木俯首皆是。河谷阶地上,草深花艳,如织似锦;不同时节里,花色各异,清香四溢,是夏日消暑度假的理想场所。但有时却气候异常,极端性天气偏多,洪旱灾害交替发生。
就是在这个地方,阿合牙孜牧业医院的哈萨克族院长吉恩斯,一呆就是13年。
1990年,当吉恩斯一行5人来到阿合牙孜的时候,雪花在眼前打着旋,空气中尽是长风流贯、冷若冰霜的味道。冬天,四野一片凋敝。雪片在山岭上、松林间,织起一床厚厚的雪被,寒风夹着寒冷,在他们脸上像刀子一样划过。许多年来,他印象中的阿合牙孜,就是一个典型的边陲之地。路很远,远的和西天山站在了一起。
不用说,一起来的伙伴,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人。刚搬进住房,房顶就塌了,他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呆了一年多。每当夜幕降临,狼群围着他的木屋“嗷嗷”嚎叫,叫得他心烦意乱,胆战心惊。无可奈何之下,他借酒壮胆,然后,才能慢慢进入梦乡……
 
每逢牧群转场,阿合牙孜就是牧民们最理想的“冬窝子”。每年冬天,这里都要聚集一万多人口和几十万头牲畜。可阿合牙孜医院,最多的时候,只有5人,吉恩斯只能骑马巡医,往来于各个牧场。
“骑马?这么陡峭的山路,太危险了。摔伤过吗?”我问。
“那是常事。不过,没关系。骑马是我们哈萨克族的强项。”
吉恩斯告诉我,在这里,哈萨克族有一种风俗,被称为“上马礼”,也叫“骑马礼”。男孩5岁时,就要开始练习骑马。这一天,父母要专门宴请四邻,为之举行“上马礼”,并祝他成为一名勇士。孩子也要头插羽毛, 骑着备有特制的“ X”型小马鞍的马,去拜访亲戚, 亲戚们要为孩子赠送马具等礼物。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就会逐步学习套马、备鞍、套马嚼子、抓马等技能,练习套马术,掌握调教烈马的本领。
“所以,骑马巡医是很安全的。马很聪明,它跑得很快,不会让陌生人靠近它……”
 
当冬天的第一场雪,轻轻地落在了大地上,所有的一切,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在岁月的季节里,继续着吉恩斯一天又一天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
自从去了阿合牙孜以后,吉恩斯就忙的不着家了。家,仿佛只是他临时歇脚的一个客栈。
生活在昭苏县城的妻子居玛古丽,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漫步在树荫下、小溪边,或挽着老人的手臂,悠闲地于夕阳下散步,她好生羡慕:这种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对自己而言,怎么就这么难呢?
每每望着丈夫远去的身影,不知怎的,一种酸楚便涌上了居玛古丽的心头:两行泪,沿着她的脸颊,悄悄地滑落下来。是委屈?是心疼?她说不好。但她清楚,嫁给吉恩斯30多年了,他就这么一直工作、工作,似乎他的整个世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但一想起吉恩斯那一张微笑着的沧桑、一直凝望着她的脸,居玛古丽又释然了。
于是,沉默,疼爱,感慨,担忧,居玛古丽这个跟着他一起开心、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一起幸福的人,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牵挂他的人。只是吉恩斯,一直笑着,站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这之前的时光,居玛古丽不知道是怎样熬过来的。
----------
 
作者蒋光成,笔名雪城,新疆伊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新疆楹联家协会副主席,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新疆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散文集《北国雪》《往事的台阶》《那些年那些事》《风起草原》,诗集《岁月篱笆》,长篇小说《寂寞风铃》《天路》《锁链》《故乡,已是远方》《界碑》等作品多部。曾获中国首届产业文学特等奖和第二届中国青年文学奖。其中,长篇小说《天路》入围中国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诵者
莹丽亿番洛瓦,本名孙长丽。大连中山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央电视台2016年首届全国老年春晚颁奖晚会特邀朗诵嘉宾、金艺奖。受邀参加国内多位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朗诵会。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主播、特约诵读嘉宾,演绎过不同题材的文字作品。淳厚饱满的情感、独特磁性的音色、亲切自然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听众朋友们所关注和喜爱。微信ylyflw369662890,喜马拉雅FM:莹丽馨声,荔枝电台FM1508207
—END—
往期精彩:
《神甸》之一:天堂和草原
碑林路人:拉萨河的阳光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再见,娘炮!国家正式宣布
下面是香音难忘兄弟号香音相伴的二维码,“同样的香音,不一样的精彩”,欢迎朋友们长按关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