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省政府发文明确:取消投标报名!!来源:工程领域资讯平台
2019年10月14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投标报名、招标文件审查、原件核对等事项和环节,一律取消。
通知原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10月14日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实施方案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41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需求和目标导向,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打造公平便捷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应进必进,推动平台交易全覆盖。对于应该或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建立交易目录清单,加快推进清单内公共资源交易进平台,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统一规范,推动平台整合共享。在政府主导下,持续深化平台整合、规范,加快完善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推动平台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充分共享。服务高效,推动平台惠企便民。以交易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开标不见面”为目标,推动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创新监管,推动平台阳光交易。推行透明化管理,实行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信息公开;推进协同、信用、智慧和联动监管;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外部监督机制,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监督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
2019年底前,交易平台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并实施目录化管理;各级交易平台纵向全面贯通、横向互联互通,制度规则、技术标准逐步统一,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化;电子化交易全面实施,交易过程在线实时监管基本实现。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到位的公共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形成。京津冀三地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建立,三地信息资源、专家资源实现初步共享,数字证书(以下简称CA)逐步互认。协同成果在雄安新区共享共用。2020年底前,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基本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制度规则、技术标准全面统一,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充分;电子化交易水平显著提升,交易过程在线实时监管全面实现。京津冀三地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地信息资源、专家资源实现全面共享,CA全面互认,三地跨区域大数据协作和协同监管初步实现。协同成果在雄安新区全面共享共用。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公共资源交易流程更加科学高效,交易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和查处力度明显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运行,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二、主要任务(一)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1.建立公共资源清单。适时开展公共资源清查,系统梳理我省各级政府配置公共资源数量和范围、各项资源产权归属、市场化配置情况以及监管主体、监管制度等。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公共资源适当分类并逐项登记,明确我省公共资源底数,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统计局)2.拓展平台覆盖范围。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全进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推进公共资源清单内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各类资源纳入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2019年底前,积极推动工业用水权、碳排放权、林权交易、公立医院药品及耗材采购、海域权出让等纳入交易目录。2020年底前,将所有适宜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招标采购、自然资源、产权资产以及环境权等各类公共资源基本纳入目录。(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行政监督部门)3.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大力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对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等资产股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要健全出让或转让规则,引入招标投标、拍卖、挂牌、网络竞价等竞争性方式,完善交易制度和监督制约制衡机制,促进公平交易,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行政监督部门)4.推进应进必进。各级交易平台管理机构要推动建立目录内项目“应进未进”报告制度,定期向本级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相关行政监督部门要督促本行业列入目录内项目一律应进必进;审计部门要明确凡目录内项目应进必进情况一律纳入审计范畴。(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省审计厅、相关行政监督部门)(二)推进跨区域协同,深化资源共享。1.推进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2019年底前,完成省内CA互认,实现“一地认证,全省通用”。推动建设京津冀三地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推进三地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管理,资源共享。实现三地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公告公示、信用信息和监管信息等资源共享及CA逐步互认。推动三地协同成果在雄安新区共享共用。(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2.推进跨区域专家资源共享。加强全省统一评标专家库、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管理,依托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推进省内跨区域抽取评标、评审专家。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专家库应用对接,2019年底前,实现三地专家资源共享共用。抓紧解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档案、技术规范、信息安全等问题,统筹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资源,通过远程异地评标、评审等方式加快推动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2019年底前,完成省内远程异地评标、评审试点工作;2020年6月底前,实现全省范围内远程异地评标、评审;2020年10月底前,完成京津冀三地远程异地评标、评审试点工作。(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省财政厅)3.推进跨区域协同监管。发挥全国“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试点省份优势,2019年底前,建设完成全省“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系统,实现对全省各级交易平台交易全程在线监管。积极推进京津冀三地“互联网+监管”系统互联互通,逐步推进三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事项标准化和监管流程规范化,实现监管业务协同和数据互通共享,推动形成三地监管业务协同办理的一体化工作格局。(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4.推进跨区域大数据协作。2019年底前,建设完成我省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系统,开展数据关联比对和数据统计分析,为规范交易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支撑。依托京津冀三地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积极推动三地大数据深度合作。(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5.促进跨区域选择交易平台。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防止通过设置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限制性条件实行地方保护或行业垄断。鼓励省内市场主体跨地市自主选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积极稳妥推进京津冀三地跨区域选择交易平台。(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省市场监管局)(三)优化平台体系,提升服务水平。1.推进交易事项“一网通办”。完善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交易系统为市场主体提供在线交易服务,服务系统为交易信息汇集、共享和发布提供在线服务,监管系统为相关行政监督部门、纪委监委、审计部门提供在线监督通道,并实现交易、服务、监管等各子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应由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北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网上服务大厅,推动实现交易事项全程在线办理、市场主体信息在线获取、行政监督指令在线下达,推动交易全程“无纸化”“开标不见面”。2019年底前,全省各级交易平台全面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2.推进交易活动“最多跑一次”。系统梳理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投标报名、招标文件审查、原件核对等事项和环节,一律取消;能够采用告知承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解决的前置审批或审核环节,一律取消;以“一表申请,反复调用,最多录一次”为目标,整合涉及多部门资质资格证明事项等共性材料,通过数据共享,推动实现交易活动“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3.推进交易服务标准化。2019年底前,制定我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持续优化见证、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完善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失职追究等责任制度。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得代行行政监管职能,不得限制交易主体自主权,不得排斥和限制市场主体建设运营的电子交易系统,不得将重要敏感数据擅自公开及用于商业用途。交易平台服务原则上不收费,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四)创新监管体制,强化多元共治。1.实施协同监管。各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牵头部门要按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的要求,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2019年底前,编制完成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2019年底前,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要建设完成全省统一的投诉举报平台,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接收、转办、反馈工作机制,由相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查处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部门协同执法、案件限时办结、结果主动反馈。各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外,均应依法予以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强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促进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行政监督部门)2.强化信用监管。加快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办法》《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办法》,按照全国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标准,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共享、运用等制度,建立以信用承诺、信用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全省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市场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用信息归集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实施监管的重要依据,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行政监督部门)3.推行智慧监管。依托全省“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系统,全面记录市场主体、中介机构和行政监管信息,实施在线即时监测和实时动态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及时发现并自动预警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执法力度,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与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对接。(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行政监督部门)4.探索联动监管。制定《公共资源交易联动监督管理办法》,构建协调保障与信息共享、违法违规案件移送与协查、联合执法与联合检查“三位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联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责任部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相关行政监督部门)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牵头的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名单附后),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各市要充分认识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本行政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业务指导,切实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维护经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具体措施,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二)加快制度建设。各市要抓紧做好招标投标、自然资源资产转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对不符合整合共享要求的全省性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规则进行清理,并按照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指引及时修订我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按程序发布。各市要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规则进行清理并及时公告清理过程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强化代理机构管理,推进代理行为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完善评标、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健全专家征集、培训、考核和清退机制,建立专家“黑名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三)狠抓督促落实。各市要将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公共服务、行政监管和市场规范等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市场主体和第三方评议机制,并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督促,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对推进工作不力、整合不到位的,要进行通报,督促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整改,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召集人:李博 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副召集人:周爱清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王振东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于忠信 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魏建厂 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成员:周军堂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霍建明 省司法厅副厅长赵军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徐向东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中林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宝全 省水利厅副厅长张锋 省商务厅副厅长赵运涛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李永新 省审计厅二级巡视员庞彦须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胜群 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周爱清同志兼任。
人民网: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来源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工程。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城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囿于过去较为落后的发展理念,中国城市“水”问题日积月累;“海绵城市”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方。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拿起了“面子”更拿起了“里子”,开始从过去的“重地上,轻地下”向“要地上,更要地下”的方向转变。
自古人择水居,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中,水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缺水喊渴和暴雨内涝并存。如何解决城市“缺水内涝水脏”的难题?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海绵城市”。
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中央财政共计拿出400亿元,先后补贴两批试点“海绵城市”。如今,首批试点顺利收官,16个城市全部合格,其中萍乡、南宁、池州、遂宁、白城、镇江6个城市评估优秀。纵观三年历程,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内涝缓解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点赞了。
倡导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城市,摒弃传统的粗放模式,“海绵城市”更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美丽中国”进程中派出的一支“先锋队”,精准探索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净化”快人一步,“积存”收放自如。

“海绵改造”后的萍乡市玉湖广场。萍乡市海绵办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21日在甘肃兰州考察时曾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
萍乡市位于江西西部,地处赣湘分水岭,独特的地貌和地理位置让萍乡成为一座留不住水的城市。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型老工矿城市,萍乡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以前遇到下雨,小区积水往往很严重,居民们要穿雨鞋,有的时候甚至只能提着鞋蹚水回家。现在一般的中雨甚至大雨,基本不会导致小区里有积水。”家住萍乡市金典城小区的潘智明阿姨说。
1968年,潘阿姨从南昌迁至萍乡,见证了萍乡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年,萍乡变化之大,潘阿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金典城小区在市中心,有1100多家住户。往年道路破损,坑坑洼洼,小雨积水,大雨内涝,不少住户先后搬离。自2016年,萍乡市开始“海绵改造”,重新铺设地下管网,将砂石路面改为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路面,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历经三年多的“海绵城市”试点创新,萍乡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华丽的蝶变:
沿着焕然一新的“海绵化路网”,一大批高品质的城市公园、广场相继建成,湖泊、湿地相映成趣。
“绿化搞好了,灰尘少了,路面平平整整,干干净净,大家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了很多,我们住在这里心情都舒畅很多。”萍乡市民葛雅敏说。

改造后的海绵广场,市民乐享“海绵生活”。萍乡市海绵办提供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工程。
除了城市变得更美外,“海绵产业”的从无到有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意外之喜”,目前,萍乡市已有100 多家“海绵产业”相关企业,年产值超过80亿元,在“海绵建筑材料”等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吉林白城,以往干旱少雨风沙大,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到1600毫米,“无雨就旱,有雨就涝”。
经过三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昔日“风沙城”变成东北“水乡”。生态环境改善了,市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晴天不起沙,雨天不积水”成了当地流传的新顺口溜。
在首批试点城市四川遂宁,“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当地最大的惠民工程,成为根治百姓“心病”的良方。
曾经,遂宁城市管网雨污不分、黑水沟发臭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少小区排水不畅,一遇大雨就遭灾;试点三年来,遂宁“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实现了“路平、灯亮、水通、景美”,备受百姓赞誉。
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湖北省武汉市已实施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计288项,且全部完工,城区“海绵化”面积近40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试点区域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山城重庆也成功入围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庆提出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经过三年的建设,18.67平方公里试点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让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部分居民过上了幸福的‘海绵生活’。”中规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王家卓院长长期关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他认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城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囿于过去较为落后的发展理念,中国城市“水”问题日积月累;“海绵城市”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方。

2015年4月,萍乡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现任萍乡市委书记,当时还是萍乡市市长的李小豹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为解决萍乡的“水”问题争取了重要机遇;忧的是,“海绵城市”怎么建?国家有要求,有目标,但是没有规划引导,没有技术参数,没有验收标准,萍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对萍乡来说,不仅要解决水的问题,还要探索出一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李小豹说。

改造前和改造后的萍乡市万龙湾 萍乡市海绵办提供
万龙湾地处萍乡北部,原本是一片滩涂,多年前,在城市扩张的进程中,这里变成了一处交通枢纽,而流经此地的五丰河却被挤压到只有几米宽。于是,只要当地发生内涝,万龙湾区域的情况往往尤为严重,市民划船出行的场景并不鲜见。
“万龙湾内涝不能只看表象。”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刘民总结以往的教训表示,既要看到滩涂被占用、河道被挤压,也要看到地下管网排水不畅,要综合考虑多重原因。
从万龙湾看萍乡市,痛点如出一辙。萍乡市经近百年无序扩张后,当地老城区固然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势低洼,但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整体管网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不能被忽略。
曾经,萍乡进行过许多内涝治理的尝试,包括局部管网改造、清淤疏浚等,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只因那时的治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全局把控。
改造万龙湾不能只着眼于万龙湾,整个城市的“海绵改造”,也不能将目光只囿于城市。
因而,萍乡市提出了“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方案,将32.98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构建起了全域尺度“海绵体”。
在上游,通过建设截留隧道,减少城区段防洪排涝压力;在中游,打造总调蓄库容350万立方米的三大景观湖体,调节洪峰流量;在下游,建设河道连通工程、排涝闸泵站,增强城区排涝能力。
同时,基于大排水系统的总体构架,萍乡市新城区注重利用自然肌理,保护河流、湖泊、塘堰、滩涂等自然蓄滞空间;老城区则重点解决内涝积水点和水环境治理等问题。
从无到有,破局立新,萍乡“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路子;城市排水防涝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成功经受住了多场暴雨的考验。
2017年6月,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暴雨来袭,萍乡主城区平均降雨量为多年均值的2.3倍。若在以往,内涝必然发生,但此次暴雨,城区地段并未“看海”,全市老百姓无不为之点赞。
“通过三年的建设,我们发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有系统思维。治理此地,不能仅着眼于此地,还要在彼地下功夫;而且,‘海绵城市’建设要多在地下下功夫。”刘民说。
“海绵改造”,可谓是城市建设系统化思维的一次升级,一场洗礼。
在吉林白城,三年的实践,创造了“海绵试点”的“白城模式”,经受住了强降雨的考验。而且,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契机,白城同步实施了老城改造,城市面貌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住建部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绩效评价结果中,16个试点城市全部合格,萍乡、白城等6个城市还获得了优秀,其中萍乡位列全国第一。
随着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成功,北京、上海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已经紧锣密鼓地上马。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拿起了“面子”更拿起了“里子”,开始从过去的“重地上,轻地下”向“要地上,更要地下”的方向转变。

就在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结束时,2019年7月,一场创纪录的持续降雨侵袭萍乡。
7月7日至9日,72小时降雨超过400毫米,降雨强度远超50年一遇强度。萍水河流量超过设防标准,河水全线漫溢,市区局部受淹,“海绵城市”建设遭遇试点以来最大考验。
和萍乡一样,由于试点面积有限、降雨超限等诸多原因,多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三年的建设中依然面临内涝考验。
早在2016年,试点城市中,不少地方汛期出现内涝。当时,有人质疑“海绵城市”建设失败了。住建部回应:“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认为,如果没有“海绵城市”建设,7月的洪水会给萍乡带来更大的内涝和更大的损失。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多目标融合的系统性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海绵改造”后的小区模样 萍乡市海绵办提供
“‘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实际上也是在为城市以前的掠夺式开发买单。只注重发展速度,不重视对自然的保护,违背自然规律,这是造成城市‘水’问题的根源。”王家卓认为。
如果将“海绵城市”建设看作是对以往不成熟发展模式的扭转,或许,这一伟大的事业将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加快推进。环境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向这些问题宣战,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
江苏镇江市政府已正式批准设立“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等方面管理机制,依法、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
四川遂宁市也出台了《关于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
南昌大学环资学院教授章茹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过去我们唯GDP论政绩,城市建设只注重高楼大厦,忽视了城市的内涵建设。
“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现在我们更强调绿色政绩观,综合考评经济、民生、环境指标,不再唯GDP论英雄。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反映了我们的党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章茹说。
根据2015年住建部下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70年沧桑巨变,中国城市的崛起承载了人们太多美好的寄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怎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如今洋溢在他们脸上“乐享海绵生活”的幸福表情,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地下排水难题的一剂良方,它的成功试点,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新发展观念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正因如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城市是人民的,为民建城,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未来的中国,仍需探索更多像“海绵城市”一样的优秀样本。
来源:人民网 吴跃军 秦海峰


共创、共生、共赢---- 鼎力打造中国给水排水核心技术品牌生态圈
另:转发到朋友圈并点在看,可赠送2019污泥大会论文集1本+中国给水排水杂志1本+纯镀金金牌一枚,转发后请将自己信息发到:13752275003@163.com)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在看”和转发,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战略合作微信平台:

共创、共生、共赢---- 鼎力打造中国给水排水核心技术品牌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