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每日一学----第261期

每日一学----第261期

阅读量:3694269 2019-10-23


常识积累
世界军人运动会
什么是军运会? 
世界军人运动会(英文:Military World Games)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最高级别军人运动会被称为“军人的奥运会”。
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
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和《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第一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于1995年9月4日至1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1995年9月4日,首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意大利举行,我军代表团夺得13枚金牌、21枚银牌和15枚铜牌,奖牌榜上名列第三。
自1995年开始军运会每4年举行一次。
军运会与奥运会的不同
参赛对象不同:军运会参赛运动员都是各国现役军人;
项目设置不同:既有综合性奥运会项目,比如田径、射箭、羽毛球、篮球等;也有军运会特色项目,比如空军五项、军事五项、海军五项、定向越野和跳伞。这些项目实战性强,贴近军队实际训练。
军运会比赛项目
20个综合性奥运会项目:羽毛球、摔跤、乒乓球、马术、射箭、高尔夫球、自行车、帆船、柔道、跆拳道、篮球、现代五项、足球、射击、铁人三项、拳击、击剑、排球(含沙滩排球)、田径 (马拉松)、游泳 (含公开水域游泳、跳水、水上救生);
5个军事特色项目:空军五项、军事五项、海军五项、定向越野和跳伞。
2个表演项目:网球和体操。
第七届军运会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又称武汉军运会)是我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军事赛事;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是武汉至今为止承办过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盛会。
1、重要时间节点
2015年2月,中国向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递交申办报告。
2015年5月,中国获承办权,承办城市为湖北武汉。
2015年10月,在第六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闭幕式上交接了会旗和火种,标志军人运动会进入“中国时间”。
2018年10月,倒计时一周年。
2019年3月至6月,举办测试赛。
2019年8月,举办火炬传递活动。
2019年10月18日,举行开幕式,赛期10天。
2、会徽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 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7”等元素共同构成。 
“五角星”突出军队和军人特征,七颗“五角星”寓意世界各国军人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齐聚江城武汉,共庆和平盛会;上方第一颗星的一角呈现“和平鸽”造型,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
会徽的“彩带”造型,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又形似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和地域文化特色;彩带呈“7”字型,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会徽设计简洁大气、色彩艳丽、构思巧妙、寓意丰富,与国际军体“体育传友谊”的宗旨和本次武汉军运会“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赛会主题十分契合。
3、吉祥物
“兵兵”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吉祥物的名称,以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水中活化石”的中国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为原型设计。
中华鲟棱角分明的外形和逆流而上、洄游迁徙的习性与军人坚韧硬朗的气质高度契合;中华鲟作为水中生灵,象征中国以柔克刚、游刃有余的文化思想;中华鲟含“中华”二字,且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表明东道主身份;中华鲟物种稀有罕见、历史悠久,需要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充分体现军运会人文关怀和生态保护理念。  
其阳光、自信的笑容和张开双臂、迈步向前的造型象征着新时代的中国愿以更加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姿态共享友谊、同筑和平。
4、火炬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火炬名称为“和平荣光”。象征着“和平、发展、友谊”。火炬总长700mm,重量780克,整体外观为三角造型,设计理念紧贴传递主题,造型时尚新颖。火炬顶部由三团火焰紧靠相融而成,象征世界各地的军人相聚中国,点燃彼此热情、同筑和平友谊;长城垛口形的进风口环绕火炬顶部,代表将和平发展的理念传递到全世界;中国红底色的数码迷彩涂装,富有军运特色和文化底蕴;火炬底部的圆寓意世界和平、同为一体。据了解,“和平荣光”火炬的抗风能力,燃烧稳定性可比美“祥云”火炬,并且是同一个制造商制造。
5、口号
口号“创军人荣耀 筑世界和平”,充分体现了国际军体“体育传友谊”的办赛宗旨,表达了东道主中国和世界各国军人运动员“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共同心声。创军人荣耀,展现了军人运动员勇攀高峰、追逐梦想的精神风貌;筑世界和平,突出了军人的和平使命和美好愿景。
申论范文
提高文化软实力申论范文: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编者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炎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提升炎帝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单纯用“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已经显出不足,应该创造使用“多重证据法”。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数量关系
在公考行测中可能性推理相比于必然性推理而言做题的正确率可能会更低,因为必然性推理更多的规则规律的应用,而可能性要对题目的整体论证过程进行周密的分析。但是大家往往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得法,对于题干的整体论证把握不到位,使得最终思考的方向与题目实际的意图不一致。那么这种类型的题目应该如何去思考,今天就以常见的论证模型之一的求异论证为切入点带大家一起来探讨。
在可能性推理题有多种论证模型,这些论证模型都是根据历年的考试真题归纳出来的,每一个论证模型都有一些特殊的加强和削弱方式,如果我们在做题时候能够直接利用,那么必然事半功倍。首先学习求异论证就得明白它的定义:在某个现象出现或不出现的场合中,发现某因素随之存在或不存在,结论认为该现象与该因素之间有因果关系。
举个例子来理解,例如:小李种植两个大棚的西瓜,1号大棚施加了氮肥,最终高产了,2号大棚没有施加氮肥,最终没有获得高产,所以小李得出结论正是施加了氮肥使得1号大棚获得高产。这就是一个求异论证,在高产(现象)出现或不出现的大棚(场合)中,氮肥(因素)随之存在或不存在,最终认为氮肥(因素)是高产(现象)的原因。这种类型在生活中也常见,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判断出来,我们给大家归纳出了一个模型。
场合 现象 因素
甲 有E 有 D
乙 无E 无D
结论推测D是E的原因
在甲乙两个不同的场合中,有因素D时有现象E,没有因素D时没有现象E,所以得出因数D是现象E的原因,符合这种模型的就是求异论证。当然论证模型重点讨还是加强和削弱,下面就通过一个例题来探讨下如何进行:
例1:小王和小李去考公务员,小王每天都看热点新闻,小李从来不看,最终小王考上了,而小李没考上
削弱:1.小王报班陪训了而小李没有,2小王每天都认真复习,小李几乎不复习......
(还存在其他不同因素干扰)
削弱:热点新闻相关内容题目在他们参加考试那年就没有出现
(题干所列举因素与题干现象没有必然联系)
加强:1.小王小李除了热点新闻外,所报班陪训情况,认真努力情况都一致
(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加强:2.热点新闻相关题目在他们考试的当年数量众多
(题干所列因素与题干现象存在必然关联)
【练习】老张为了试验某品牌化肥的效果,把自家的稻田分成东边、西边两块,在东边地块施肥,西边地块不施肥,水稻收割后,东边地块亩产700公斤,西边地块亩产产400公斤。因此,该品牌化肥能有效增产。
以下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是:
A.东边地块的土壤肥力原本就比西边地块高
B.东西两块地种植的是同一品种的水稻
C.东边地块的水稻遭受过病虫害
D.老张收割西边地块的水稻先于东边地块
【解析】答案:A.首先观察题干问法特征,是一个求异论证模型。在700斤(现象)出现或不出现的两块地中(场合),某品牌化肥(因素)随之存在或不存在,结论认为该某牌化肥(因素)是700(现象)的原因。A选项两边肥力不一样说明还存在其他因素干扰,可以削弱。B选项一样品种,排除了品种因素的影响故为加强,排除。C东边在有过虫灾的情况下都比西边高,说明该品牌化肥确实有用为加强,排除。D项收割顺序与产量无关,排除。故答案选择A。
提醒各位考生:可能型的求异论证是一种重要的模型,掌握这种模型的判定方式和特殊的加强和削弱方式,对于我们实际分析题干论证大有裨益。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