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跑友读书|逆风:人性之源——《费玛》书评

跑友读书|逆风:人性之源——《费玛》书评

阅读量:3700467 2019-10-23



                              
                                文/逆风
《费玛》这本书是以色列作家奥兹的一部意识流范畴类的小说,故事从1989年2月12日星期一的凌晨开始,结束于1989年2月17日的周六安息日终结,以费玛一周的琐碎记录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挫败与转化。
读这本书非常枯燥,甚至可以说是迷离,直到读到第十五章费玛给孩子讲故事开始,才找到一点吸引。

费玛是一个妇产科诊所的接待员,小说开头提到的费玛“公羊年”里能够瞥见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诗人和优秀政治辩论者。
可现在五十多岁的他(我之前一直很怀疑现在的所作所为竟然是五十多岁的年纪),整天入不敷出,妻子早已离他而去,他每天收集各种政治信息,用引以自豪的政治辩论口吻与老父亲、出租车司机、好友甚至是厨房里的蟑螂、想象世界里的内阁大臣们进行争锋相对的舌战,以此来获得慰籍,抚慰身边已婚女人,来获得身体的满足。
游手好闲的他每天游荡在各个角落,靠着有点资本的老父亲偷偷给他塞钱维持生计,书中曾几次提到费玛想用身份证来抵押付款,或者又不知道从哪个兜里又发现了父亲塞给他的钱,可见他的生活混沌到极点。

这个故事似乎描述的就是人性的反面,就像《人性的弱点》里面说的: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往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故事的转折点是费玛开始觉察到的第三种状态,也是从他的前妻约珥和后来丈夫的孩子身上找到了一丝的善良,他内心想开始新的生活,重新给约珥和她的儿子一个有爱的生活,哪怕和约珥现任的丈夫一起,他充当家仆都心甘情愿。
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就是这种从颓废到觉醒的过程。要说这部小说怎么怎么伟大,无尽的颓废代表以色列犹太人争取独立的斗争、与阿拉伯人的斗争,那些应该都是评论家的引申,我倒是没觉得有那么大的隐喻。
但从费玛的童年经历来说,幼年时母亲自杀对他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阴影,以至于与年迈的老父亲存在着一道深深的隔阂,他不愿意接受慈善父亲的怜悯,他内心排斥父亲的教诲,甚至父亲给他规划好的的学业、爱情、事业,他把人生过得一团糟。当他开始反思自我,被前妻针针见血的刺痛他的内心,撕掉他的面具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来的太晚了,老父亲已经撒手人寰了。

在读到费玛向往新生活的倒数第二章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了费玛的那种内心波澜:“从安息日的开始,将那些空谈、那些荒废和那些埋没他生活的谎言一下扫除出去。他愿意恭顺地接受自己的痛苦,他愿意和最终的自己招致的孤独妥协,直至最后一刻,放弃呼吁的权利。
从现在起,他将生活在寂静之中,他将把自己隔绝出来,他将在公寓里和生活中切断那些云集他身边的所有行善女人的令人作呕的关系,他将不再用诡辩来骚扰茨维、尤里和其他人,他将从远远的地方爱约珥,不会让他觉得厌烦。”

在这里我好像也预见到了他的老父亲要离去的信号,于是没有把最后一章读完,然后趁着夜幕刚刚降临,我一个人去街上感受那一种似成相识却抓不住的感受,那种费玛参悟的禅定状态。
此刻黑夜没有完全的到来,天空在街灯的闪烁下有一点藏蓝的色调,有点像几年前去巴厘岛见到到海边落日后的渔舟唱晚,还有点想两年前自己一个人夜跑因为崴脚才发现湖水里月亮的倒影。街边倾听陌生的声音与秋日的晚风都格外的亲切。在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尽头,我走进来了一家很破旧的土豆粉小店,点了一碗米线。

老板娘是一个55岁左右的大妈,面相很和蔼,也特别朴实。店里很冷清,除了我就还有另外一桌顾客。没过多一会,来了两位60岁上下的大爷,和大妈攀谈中得知,应该是大妈的哥哥和妹夫,对话中除了说近期店里过完十一后生意有点惨淡外,还提到了妹夫明天要做手术。
虽然那个大爷嘴上满不在乎的说不当回事,可表情很难过。大妈问:“做手术的钱够吗?”大爷回答说家里有一万多,差不多,犹豫了半天才问:“那你那有点吗?”大妈一点都没犹豫的说:“有,刚巧手里一万块钱没存呢,你拿去用吧。”我一边吃着面一边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挺感动的。
中国人很重感情,可是大多感情都是因为钱而淡了,这种平淡的亲情也挺让人感动的。至少费玛没感受过,他的父亲给予他的呵护至少他从未觉得那么珍贵。后来我在街上逛了很久,最后碰见一个熟悉的朋友把这种状态给打破了,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现实。

说来也奇怪,读这本书大概4天了,这些天我每天都早上都跑了十多公里,可是直到晚上都感觉不到一丝疲倦,晚上也不觉得饥饿,那些走过的步数和消耗掉的卡路里似乎只是数字而已。而回到家里把最后一章读完,这些所有状况都消失了,开始觉得有点累了,似乎回到了这个有感觉的世界里了。
《费玛》的最后一章,似乎也不像一个完整故事的结局,作者把父亲留个费玛的遗产罗列的很详细,我倒是觉得要是把这一章放在了前面,那这个故事一下子失去了任何意义,故事的结尾,作者似乎也没想要交代费玛后来的生活,一切都让读者去猜想去假设。

我觉得这本书从费玛身上剖析出来的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解脱吧,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爱的源动力,追求——得到——失去;周而复始的追逐就是我们经历的生活吧。费玛追逐半生,肉体的欲望、精神世界的评论家结果都是一场空。而他放下这些欲望,给予别人包容和爱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超然的快乐,大爱的喜悦。
佛家说有爱就会有痛苦,人们认为快乐是拥有喜爱的事物,而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说他痛苦,那肯定是他爱上了某种东西。总考虑自己的感受就会有苦,而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就会把自己放下了,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无害的快乐。

挺喜欢故事的结尾,费玛就像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片刻逃离了这个利益与欲望交织的现实,去走入那理想中的第三种状态,就像自己孩提时没有任何欲望的样子,所有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去探寻的。
那些电影屏幕里大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为什么要制造各种各样的痛苦和侮辱呢?偶尔互相怜悯一下都不行吗?如果不自在,就应该互不干扰,也不要干扰自己。对了,还要努力行善,至少应该尽可能地。这就是人之初本性的样子吧。

【作者简介】:逆风,房地产行业一名管理者,热爱生活,喜欢风一样的自由,喜欢拾有趣之事,喜欢识有趣之士,喜欢诗有趣之时,喜欢嗜有趣之食,喜欢试有趣之世,喜欢释有趣之逝。心中筑着桃花源,希望遇到更多的读书跑步知音。
作者:逆风
编辑:冰咖啡         点个“在看”呗??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