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QpQ6ErtiaTBicPibf7yKw63nDyB0hrxytK69ibw19lE8obyztnRh1yeaTJ70sTIPboVaWYn1brwCT0UJT34U9PkBw/640?wx_fmt=png)
1与文本“素面相对”之所以用“解剖”而不用解读,是因为《麻雀》被编排在习作单元。《麻雀》被编排在了习作单元,也就被规定了它的用处——从其中读出可以迁移的写作“密码”。迁移什么样的写作密码呢?单元导语页写得清楚明白:“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样带着任务来读一篇文章,感觉总像是为了某种目的拿着工具做解剖一类的工作,有点期待,也有点无聊。没办法,阅读教学毕竟不是私人化的阅读。换个角度想一想,将屠格涅夫这样大作家的作品拿来解剖,也是一件快意的事情吧。虽然已经知道《麻雀》被编排在了习作单元,还知道课后的思考题是什么,我仍然希望能够以一种完全放空的状态,与文本素面相对。题目——“麻雀”,我的第一预想是:这是一篇说明文吗?还是一篇散文?我太熟悉麻雀了。我一点也不熟悉麻雀。“太熟悉”,是因为从小在乡下,就与麻雀朝夕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一点也不熟悉”,是因为,关于麻雀的生物学知识,我几乎一无所知。不管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都是我赶紧往下读的动力。“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肯定不是说明文。如果是散文的话,这样的开头,让我嗅到了一丝矫情——哈哈,我是否有猎狗的鼻子!当然,如果我知道这是屠格涅夫的作品,而不是中国现当代某个作者的散文,我也不会嗅到一丝矫情。很多时候,作为读者,都是带着有限而独特的阅读经验来面对文字的。“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哦,原来是要讲一个故事。那个“野物”,一定是麻雀,是题目中的麻雀。我再往下读一个自然段,更坚定了我的推测——我以为,题目中的麻雀,就是这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读书的乐趣在哪儿?不同的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人读到这一段,会特别为小麻雀担心,尤其是阅读经验不够丰富的儿童。这种情感体验是很有价值的,但肯定不方便用“乐趣”一词来形容。他们的乐趣可能要等到猎狗被唤走的时候。我的阅读乐趣就在这第三自然段开始升华了。我会猜想,既然题目是“麻雀”,故事的主角可能就是这只“可怜”的小麻雀了。我根本不会担心小麻雀的安全,我觉得作者像这样蓄足了力才让小麻雀出场,一定是会有“主角”光环照着小麻雀的。但我真的不能在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就为小麻雀会有惊无险预测一个“剧情”,我只能马不停蹄地往下读。“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读到“突然”这个词,我们就知道,故事的高潮出现了,就是因为这个高潮,小麻雀会狗口脱险了。“突然”后面发生了什么呢?肯定不是猎狗突然心生怜悯了,难道是小麻雀做出了什么特殊的举动?目光往后移,哦,一只老麻雀出现了。题目中的“麻雀”,不仅仅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还有(更是)这只老麻雀。读到这儿,故事怎样往下发展,大概不会与我的预测有太大的差别了——老麻雀一定会不惜一切保护小麻雀的。读完第四自然段,就故事情节而言,我知道已经不会有什么更曲折的事情发生了。最值得细致描写的,就应该是老麻雀的表现了。果然,故事进一步描写了老麻雀的行动,以及它的行动引起了系列反应——“我”的感动,猎狗的愣怔,“我”的举动。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品味的话,我觉得,屠格涅夫的故事结构大巧无痕,设计得真好。这样一个以表现爱的力量为主题的小小说,收尾的呼应如此自然,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呼应,故事自自然然的结局中,已经注入了主题的力量——老麻雀对小麻雀爱的力量。再回头看看题目“麻雀”,到底指的是小麻雀还是老麻雀呢?从主题上看,指的是老麻雀,从起因上看,指的是小麻雀。老麻雀只有在小麻雀遇到危险时,才会如此奋不顾身,才会展现出爱的伟大力量,所以,题目“麻雀”理解为故事中的两只麻雀,可能更有道理。2对文本的教学解读向上面那样读完故事,再来从解读“课文”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文本吧。屠格涅夫到底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要弄清楚屠格涅夫写了什么事,还要想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如果作为读者读过故事后,想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要怀疑作者有没有将事情写清楚了。屠格涅夫当然写清楚了,因为读者读过之后,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定是老麻雀为了救小麻雀,不惜生命,放手一搏的形象,从老麻雀的身上,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这,就是“写清楚”的第一要义: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写得最细致,给人印象最深刻。对于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将一件事情按顺序写出来,可能不是太难的挑战;要让故事的意义突出出来,往往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容易平均用力,或者将多数笔墨用错了地方。故事要读者感觉写清楚了,还要让读者能够读明白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写清楚”的第二要义。《麻雀》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不是猎狗发现了小麻雀,也不是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而是猎狗发现了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想上去咬小麻雀。经过,也是高潮,就是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要从猎狗嘴下救小麻雀。结果是猎狗慢慢后退,“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3四种学习活动设计思路这样解剖了《麻雀》,也就找到了抵达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了。学习活动的方式、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选择一。第一个板块,在通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故事角色关系,再次梳理情节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板块,聚焦主角,研读作者是怎样写出主角老麻雀的无畏的。其中,对猎狗攻击和后退的描写,是从侧面衬托了老麻雀的无畏。第三个板块,迁移运用写法。主要是迁移运用将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写细致这一“写清楚”的方法,所以可以设想“我”没有及时唤回猎狗,老麻雀跟猎狗展开搏斗的情形。至于结局怎样,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第四个板块,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总结阅读收获。选择二。第一个板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谈最深刻的印象,聚焦描写老麻雀的内容,研读厘清故事是怎样写老麻雀的无畏的。第二个板块,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三、四板块,同“选择一”。选择三。先运用听读故事的方式,教师边读故事,边与学生就内容预测、评价和写法感悟等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体会故事如何将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自读梳理起因、经过、结果。最后迁移运用。选择四。板块一,学生边读边批注自己的问题和想法,然后梳理问题和想法。板块二,明确目标任务,自主探究屠格涅夫是怎样将故事“写清楚”的。板块三,交流分享,从两个角度探究怎样将故事“写清楚”。板块四,迁移运用。 相关链接: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教师为什么要用心梳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
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到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关于四上习作单元的思考和建议
赏美景 品语言 学表达——二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关于小说单元(六上第四单元)的个人思考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什么,怎么教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构想
统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简析(修改再发)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四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四上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构想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栏目变化解析与教学建议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QpQ6ErtiaTAQeBKEQY0XoDnNprqt7OQtDDqEFBQZezTiacjXAvkFxJqewJzyrNQaZMxX3KzHfsZ9klG8upenLEw/640?wx_fmt=png)
关键词检索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QpQ6ErtiaTAQeBKEQY0XoDnNprqt7OQtQzLnZXWgpV1QFZfbHltgfbds12MO2ZTDfDRzyrLmwzUibvReOBkxP9Q/640?wx_fmt=jpeg)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I 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I 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