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序曲:我们为什么要想象后天?

序曲:我们为什么要想象后天?

阅读量:3701682 2019-10-23




想象后天:升级你的思维 迎接你的时代
  陈老宇题词:在时代巨变和世界转型中,对后天的想象力将决定你明天的格局,决定你通向未来的路径,最终还将决定你在全球文化交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版图中的位置。这种想象力不仅来源于你对今天的把握,还来源于你对昨天的记忆和对前天的追思。
序曲:我们为什么要想象后天?
迷茫新天地,寂寞旧山河,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老宇戏改鲁迅诗(注1)

01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三年前,我们一群从40后到90后、覆盖了一个甲子年龄段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忘年兄弟姐妹、新朋老友,聚集到了一个叫《云学习联盟》的群中。对生活、对工作、对世界、对未来,我们充满了追求和热爱;也充满了迷茫、困惑、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我们想一起来探索这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找到每个人自己的路。
  三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朋友参加到我们中间。我们的探索和讨论在更大范围、更多群友中展开。我们希望用抱团取暖来摆脱孤独修炼的恐惧;我们企盼用文化底蕴来对抗汹汹袭来的未知力量。但是,这一切努力似乎都不起作用。而且我们发现,不仅我们,几乎周边的多数人都和我们有相同的感受。我们甚至看到:连柳传志都说,感到忐忑不安和不确定、不安全(参见柳传志在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讲话)。而任正非则说,华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既无人领航、也无人跟随,进入了无人区(参见任正非在2016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为什么从普通人到大企业家,面对今天的世界都会有这种几乎共同的彷徨感觉?显然,这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确实,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千变万化。特别是旧事物消亡得太快,新事物出现得太快。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变化,是非规则的、是不连续的、是难以观察、难以估量、难以评价、难以预测的。
  我是戴着红领巾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算是我们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批公民吧。想想我小时候,脑子里非常清晰: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那时,连像我这样一个最普通的小破孩儿,对未来都非常确定。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怀疑、犹豫、焦虑、迷茫。对比一下,这就是确定性时代和不确定性时代的根本差别。如果你只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今天的感觉来追踪生活中社会上的每一个具体变化、每一起具体事件,你就只能沉溺于这个纷繁复杂的图景中,沉沦于这些突然的死亡和诡异的新生中,理不出任何头绪,找不到任何方向。

02    我们来自什么时空
  我们中国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而且人类四大古文明(另外三个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能延续到今天的,据说只有我们中国。其他三个古文明都中断了。中国又有着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令人晕眩的速度,近40年来的发展,直接超越了传统工业化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显然,尽管令人难以置信,但中国的许多地区和许多人群,在过去一百年内,几乎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完整地走了一遍。我就感觉我像都敏俊教授(注2)那样,已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流浪407年。不!比这还长,我可能在公元前4004年就来到咱们这个地球了(注3)。当然更有可能是,我在五万年前就已经住到了非洲,跟随着自己的部落流浪,一步步走到了东亚。回首望去,我清楚地看到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横亘着原始时代、农耕时代、初期工商时代、中期工商时代和后期工商时代的整个人类历史生态。
  它们看上去毫不违和的交织溶融在一起。我也一一见到了和这些历史断代对应的、代表着各种思想意识和文化精神的圣者、贤者、学者。我看着迎面走来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知名大家还是无名众生,他几乎一定会偶然或者必然流连忘返地滞留在了某一个历史区间,并且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人间的全部风景;自己认定的,就是人间的全部真理。而且,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想,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因为他坚信的思想观念,和他习惯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是高度自洽的。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有什么错,都认为是别人出了大问题。而且,每个人都会高度倾向于把自己狭隘的认知当成是世界共同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代表全世界、代表全人类和代表宇宙中一切真理的冲动。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说:“每个人都把自己有限的视野,当成世界的边界。
  美国最负盛名的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他的名著《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每一种文明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在书写自家的历史时,都仿佛在编写人类历史的核心剧本。

  所以,现在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微博群、微信群、QQ圈里,或者像凯迪、天涯这样的社区里,看到无数人在辩论、质疑、反驳、争吵,甚至相互叫骂、攻讦、对撕。他们热热闹闹地打成了一锅粥,其粗野和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你忽然会发现,在这个思想和理念越来越情绪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上,大家似乎来自完全不同的国家、星球、星系甚至宇宙。人和人之间几乎完全无法沟通。人和人的思想差距和理念对立,已经远远大于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基因和物种的不同。
03  我们如何更新自己
  事实上,思想永远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又推动思想向前行。显然,人类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风口;世界到了一个前所未遇的重大转折点。用过去旧的经验、旧的方法、旧的理论框架和旧的思维范式,已经解决不了我们面对的任何问题了。不过,绝大多数人又都是自恋、自信、自我封闭的。你想让任何一个人改变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我和一位非常“传统农耕式”的朋友一起出国。到了异国他乡,他过去随意甚至邋遢的着装一下子换成了笔挺的西服,在休闲场合都不离身;他在公共场合说话的声音小多了,在宴会上喝汤的声音也小多了,包括连随地吐痰和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也都改了。所以,如果你能让一个人认识到,不是他有什么错误,或者他需要改变什么东西,而是他现在将要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地域、星球、星系,甚至另一个平行宇宙了;他需要去适应那里完全不同的规律法则和价值观念,我估计,他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总之,在未来三十年,人类面临的是一场星际穿越式的旅程。人类自身也将发生重大演进和变化。每个人的思想框架都将被深刻改造;每个人的思维系统都将升维、升阶和升级。而且,我们需要的已经不是对某种确定知识的理解,或者对某种已存技能的把握;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全新的把握世界的框架。面对完全不确定的未来,要求我们彻底放弃一切缠绕我们的传统理念,更新旧日岁月给我们形成的习惯认知。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大脑都需要进行全面升级和重启。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人类将逐步升华,成为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物种:这也就是新人类的诞生。你是准备坚持不变地守着旧人类、旧物种就这样不变地过下去;还是准备进化成为新人类、新物种?
  今天,每一个人都面临选择。
04  什么是元认知? 
  尽管我们的目标是冲向未来;尽管我们面前摆满了许多最紧迫的现实问题,我们仍然要从元点出发,从宇宙、星系、太阳、地球,特别是人类产生的最初一刻出发。因为,那儿才有我们出世时刻的“初心”;那儿才有我们永恒不变的“本性”;那儿才有永远纠缠我们的“终极问题”;也只有在那儿才能重启我们的元认知,找到解决“终极问题”的力量源泉。
  江湖上一直有个传说,说北京大学的门卫是世界上最具学术气质和哲理修养的门卫。因为不管你是谁,来北大要进校门,门卫都会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地问你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我从小就时不时和小伙伴一起在北大混,打土仗打泥仗打雪仗,在未名湖滑冰(那时根本没有门卫)。上大学后来参观交流,学习访友。再后来到北大听研究生课,听厉以宁老师讲经济学,听普利高津讲耗散结构论……再再后来到北大兼课教书、讲劳动社会学,开会演讲,兼研究所的所长等等(这时真有门卫了,现在要进北大你最好带上身份证)。我进出这个校门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但一次也没遇到过门卫问我这三个问题。不过想想把这三个问题说成是北京大学门卫的问题,到也挺浪漫的。毕竟这三个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类哲学的根本问题。这三个问题也许真是我们关于自身存在的永恒而无解的谜。

  道金斯说:“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在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他才算成熟。”(注4)仔细想想,这三个问题,问正是人类自身存在的道理。在本书中,我们把人类自身存在的道理,归纳为三个关键要点:价值发生、理性觉醒和文明演进。毫无疑问,这三个关键要点,也就是我们对这三个问题:
  ——我是谁:价值发生;
  ——我从哪里来:理性觉醒;
  ——我到哪里去:文明演进;
  的正面回答。

  不过,只要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这三个关键要点仍然是派生的。尽管许多人管这三个问题叫生命的终极问题,但它们仍然不是宇宙的终极问题。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现、能够存在,能够成为要点甚至成为元认知的起点,仍然依托于那个真正的终极大背景,那就是包括你我他在内的世上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客观世界。所以,这个客观世界才真正是初始元点,才是人类需要面对的终极背景。这个元点加上三个关键点,四者共同构成了从宇宙发展到人类活动的全部基石。
05  如何抵达明天
  在过去人类存在的99%的时间内,人们并不需要预测未来、想象后天。因为人类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恒久不变的。预测未来这种奢侈而无意义的事情在当时完全没有必要摆上日程。
  但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社会变化开始加快。而且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明显呈现指数增长方式。形象地说,工业革命以来300年的发展,超越了农耕鼎盛时代3000年的发展。而从现在起,今后30年的发展,就可能超越整个工业时代300年的发展。而到了2045年以后,人类社会变化的速度会不会更快?会不会出现未来3年到5年的发展就超越过去整整一个时代?我前一段时间去延安考查调研和讲学,这是一座至少有万年历史的城市,过去曾叫肤施。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是红色根据地的首府。现在你去看,它完全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但是,据延安的朋友们说,这些变化全都发生在2004年以后,也就是说,延安其实是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过去几千年、上万年的发展。延安的这种发展速度,其实就是今天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未来越来越近,未来就在眼前!这样,对未来的预测就格外重要。而且,这种预测会逐步从战术性预测,走向战略性预测;从一个文明之中的预测,走向跨文明的预测。而本书的主题:想象后天,就是我们作出的一个长周期的、战略性的、跨文明的预测。
  为什么要想象后天?对这一点,我的朋友梁春晓讲的最清晰,他说: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但是,从后天到明天比较容易。为了到达明天,我们可以先远望后天。看清了后天,就容易看清明天。否则,明天很可能就只是今天的重复,明天只不过还是一个今天。
  好了,序曲演奏完了!让我们进入全书总论:建立在上述四大基石之上,一部超简的宇宙和人类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
注1: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彷徨》给日本人山县初男,并在书上题写了一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入了1924年到1926年鲁迅写的《祝福》等11篇小说。
注2:据说,都敏俊教授于1609年8月25日从KMT184.05星球来到地球,一直住在韩国。
注3:爱尔兰大主教詹姆斯?乌雪(James Ussher)指出,世界创造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礼拜天。
注4: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文版第2页,中信出版社
——————————————
本文是陈宇著《想象后天:理性、故事和待续》一书的序言。这次在陈老宇微信公众号发表时,由作者本人作了局部技术性校订和修订。


往期文章
一、新闻联播:就业和教育培训
二、视频报告:人工智能时代你能做什么?
三、一:人类历史的诗意总结和展望
四、新闻联播:高质量就业
五、陈老宇:也谈谈四大发明(《想象后天》一书的又一解读)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欢迎点赞!欢迎打赏!
【如果觉得文章好,点赞更要发奖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