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足迹阿拉斯加邮轮,行在冰海之吻间-人文篇

足迹阿拉斯加邮轮,行在冰海之吻间-人文篇

阅读量:3708653 2019-10-23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是一张阿拉斯加的州旗。
深邃的蓝底色上北斗七星闪耀,斗口两颗星相连,延伸指向远方的北极星。
这面州旗的蓝色,代表着阿拉斯加辽阔的海洋和无际的天空。
北极星意指阿拉斯加地处美国最北端,孤悬却不减光芒。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星座,不仅指代阿拉斯加本土的棕熊,也象征着力量。
 
我们此次阿拉斯加邮轮之旅足迹︱阿拉斯加邮轮,行在冰海之吻间-邮轮篇,便是一次一路向北,在迷人又神秘的海天之境中感受力量的旅程。
这种力量,存于大自然无声的冰海演变中,显自极地动植物傲然的生命力里,也藏在来此地开疆拓土的人类故事间。

此行邮轮路线图(图片来自公主邮轮中文官网)

我在西雅图克朗代克淘金热国家历史公园拍下的淘金路线图
两张地图上的路线,有一段的几个城市是重合的。
西雅图、朱诺、史凯威,这些现今地图上的几个点,在19世纪90年代末,曾经历过一场火热的淘金潮。今天我们坐在舒服的邮轮上慢悠悠地北上旅行,而在当时,这条航线上的船只则是挤满了对黄金充满热忱渴望的先行者。
1897年7月17日的西雅图媒体的报道,掀起了淘金浪潮
(图片来自国家公园官网)
西雅图
1896年,加拿大育空地区克朗代克河附近发现金矿。第二年(1897年)夏天,载着68名探险者和“万两黄金”(50万美元的黄金,相当于今天的4000万)的轮船“波特兰号”停靠西雅图,当地媒体迅速用极富感染力的报道向世人宣告,在遥远的加拿大某条河里蕴藏着丰富的财富。与此同时,同样满载金矿的另一艘船也抵达了加州的旧金山。成千上万怀着一夜暴富梦想的淘金者,踏上了北上淘金的征途,“克朗代克淘金潮”就此开始。
我自己录的国家公园淘金潮介绍视频片段
西雅图这个1853年才得名定点的年轻城市,作为美国最西北的港口,迅速成为了“通往金矿的门户”(Gateway to the Gold Fields)。在大约总共10万名的淘金者中,有7万人选择了经西雅图出发的路线。而西雅图本地人,包括警察、店员、报社职员,甚至当时西雅图的市长都纷纷辞职北上。本地和外来的淘金者们,在西雅图置办好一整年所需的物品,包括食品、衣物、帐篷、船等。

还原当年的物资买卖
一时间,西雅图的商业蓬勃发展(历史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克朗代克地区出产了大概价值2600万美元的黄金,但是淘金者们为此付出的花费是6000万美元)。淘金热期间,西雅图的城市人口也从5万6千人,迅速增长到8万人。
这个城市,开始繁盛。

在邮轮上远眺西雅图城区
邮轮开船前,我们坐在顶层的餐厅吃饭,能远远地看到西雅图现在的地标太空针。回想100多年前,忙着装运物资和登船的淘金者们,应该想象不到如今此地的景象吧。拔地而起的高楼,忙而有序的港口。然而他们,正是今天这一切的来处。我们的邮轮在欢快的欢迎派对音乐中启航了,恍惚间又似身在马鸣狗吠、人声喧哗的淘金船上,城市越来越模糊,我们同当年的淘金者一样,对即将抵达的远方,充满了期待。 
朱诺经过一天的航行,我们的船来到了阿拉斯加的首府朱诺。
早在1880年,克朗代克淘金潮之前十多年,阿拉斯加的这个小城所在地就已经被发现有金矿。探险者乔.朱诺(Joe Juneau)和查理.哈里斯(Richard Harris)在当地部落酋长的带领下找到大量砂金。随后便在此区域建立了采矿营地,后来营地发展,又几经易名,最后城市雏型显现,定名为朱诺。
下船之后就能看到的朱诺标志
同中国不同,美国各大州的行政中心几乎都不在全州经济中心,比如加州的首府不是我们熟悉的洛杉矶和旧金山,而是设在位于中部偏北位置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华盛顿州的首府也不是名声在外的西雅图,而是南边偏僻的奥林匹亚(Olympia)。阿拉斯加最有名的城市应该是阿拉斯加本土的费尔班克斯(Fairbanks)或者安克雷奇(Anchorage),首府则是这个偏居一隅,没有陆上交通与外界相连,只能通过海运或空运抵达,被群岛环绕的世外小城——朱诺。下船之前,透过餐厅玻璃,就能看到码头对面的袅袅青山。待到下船,走在码头边的行道上,呼吸着有点清冷的空气,在船上待了一天两夜的我,也渐渐变得清醒。从阳光明媚的西雅图来到这云雾氤氲的峡湾城,像是换了一个世界。

朱诺港
100年前这里是忙碌的淘金场,100年后这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邮轮靠岸的码头。这些载着数千游客的庞然大物,一经停靠,便像开闸的宝瓶口,流出一波波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然后再由小船、大巴、缆车、直升机将他们送向大海观鲸、运抵山顶览全景、飞入高空看冰川、驰骋雪间坐雪橇。这些旅游项目可以在邮轮上提前订tour,也可以下船之后在码头上的摊点直接订,通常价格会比船上订便宜一点,但是不是能临时订到时间行程都符合心意的线路也就说不准了。

码头摊点可以订各种tour

新鲜阿拉斯加蟹腿

通往罗伯茨山的缆车
现在兴盛的旅游业早已取代淘金,成为了朱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著名的蒙登霍尔冰川、港口旁的罗伯茨山和每年从内湾游过的约600头座头鲸都成为了朱诺人的收入来源。但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坐直升机到雪山,然后换乘狗拉雪橇的项目。也许会有朋友觉得乘坐狗拉雪橇是不人性的行为,其实在阿拉斯加,一般两人坐的雪橇是由8-10只雪橇犬组成的狗队来拉的(并不是某些国内北方城市里那种一只狗在冰上费力拉两个成年人)。雪橇犬有超强的耐力和奔跑欲望(事实上如果久不奔跑它们是会生病的),狗队也是一个有着分工和等级的团队。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野性的呼唤》就是以淘金潮为背景,描写的一只宠物狗来到阿拉斯加变为雪橇犬,成为犬队领队,最后听从内心野性的呼唤,融入大自然的故事。小说里对雪橇犬的奔跑冲动和能力有过很生动的描写,看过小说,再来看这些吐着舌头卖萌的小伙计们,会心生敬佩。
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原上,人和犬只的感情和相处,也是极端环境中的相互慰藉。

真正的狗拉雪橇是这个样子的
Photo by Jack Ross 
临近傍晚,游客们心满意足地从各条游览线上回到各自的船上,随着一艘艘邮轮退出港口,再次驶入大海,白天繁忙的朱诺又回归成一座倚山面水安静的小城,安息一夜,再迎次日。 
史凯威邮轮的下一站是位于内湾航道最北端的史凯威,也是进入加拿大克朗代克金矿区的陆上出发点。还没下船,就看到岸上叶飞树摇,风力很是强劲,不愧是“北风之城”。进到城里,不长的一条街上,有20余栋被国家历史公园管理着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虽风格各异,但都保留着19世纪末的建筑原貌,共同还原着淘金热时期的历史风貌。
史凯威

史凯威主街

史凯威博物馆
这是阿拉斯加第一座石制建筑
当年,那些跟我们一样从西雅图出发,远道而来此地的淘金者们,踏上这片土地时仅仅是完成了征途的一小步。以史凯威为起点,翻越冰川山谷,继续约500英里的陆上与河上穿越,才能最终抵达产黄金的克朗代克地区。而这条淘金路上,不仅有来自自然的考验,也充斥着人性的阴暗。当年因淘金迅速汇集人气的城镇、小径和矿区,空气中都膨胀着人类的满腔热血,淘金者们坚定的信念使整个地区充满希望。
同时,这里又是文明的荒野和鱼龙混杂的法外之地,资源争夺、杀戮抢劫、吃喝嫖赌都有其生长的一方地界,旅店、酒馆、赌场、舞厅、妓院……既为勇敢的淘金客们提供服务,也让淘得金矿的人在此挥霍无度。

当年翻越雪山的淘金者(图片来自国家公园官网)
NPS /Library of Congress, USZ62-28477
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专门拍了一部3集迷你剧《克朗代克》,讲述这场淘金故事。影片的开头就再现了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淘金者爬雪山的照片的场景。苍茫雪原,一条由负重前行的人组成的攀登队伍从山脚延伸到山坳口,远远看去,人如蝼蚁般渺小,却在白茫茫的雪山中划出一道天路。接着,雪崩,人畜在一瞬间失去生命,然后是艰难抵达矿区后的莫名暗杀……剧中从布景到情节,都高度还原当时的状况,甚至还加入了以杰克伦敦为原型的作家角色。

Red Onion Saloon当年有名的风月场
影片虽然是以育空地区的道森市为背景,但眼前的史凯威在历史上也有着相似的命运。迅速的人口聚集、城市繁荣,辛苦劳作和夜夜笙歌无缝衔接。今天走在史凯威的街道上,仿佛还能从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建筑中听到当年的喧嚣。这里的人口从鼎盛时期的2万人,回落到了如今的常住人口不足千人。当年专门为运送工人和金矿修筑的白色隘口育空铁路(WhitePass & Yukon Route),依然每天都载着人们登上那接近3000英尺高的山峰,但是坐火车的人,已经从艰难淘金的开拓者,变为了欣赏风景的游客。

昔日的金矿铁路

育空铁路火车
1899年,轰轰烈烈的克朗代克淘金潮,在天灾、疾病、抢掠的裹挟中,结束了。人们迅速转向了新发现黄金的位于阿拉斯加西部的Rome地区,而参与其中的人,只有极少数才从中获得了财富。西雅图那个国家历史公园里有一个取名为“幸运之轮”的转盘,自己去转一圈,指针能指到挖到金矿的部分,概率只有1/5。旁边解说中更具象的数字是,总共约有10万人出发去克朗代克地区,最终抵达的有4万人,挖到金矿的人只有2万,而获得超过1.5万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33万美元)金子的幸运儿只有300人。这300人中,只有50人保持住了财富。
淘金幸运转盘,我转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看这组数字的时候,我想到的竟然是前几年的万众创业。不知道有多少英雄突出了重围,又有多少坚持到了今天。世上无新事。在这批淘金者中,还是有人赢得财富,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都从此改变。有的是真的挖到金子,比如美国著名百货Nordstrom的创始人John Nordstrom,就是于这次淘金潮中淘得13000美元,1901年回到西雅图开了家鞋店,从此发迹,成就了今天这遍布全美的高档百货巨头。有的则是从淘金者身上赚得金钱,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爷爷Friedrich Trump从德国移民美国后也赶上了这波浪潮,他在克朗代克地区经营饭店(妓院),提供赌博、性服务,赚得第一桶金后才开始在纽约发展房地产生意。谁能想到,是当年的淘金客们间接扶植起了今天的地产大亨和美国总统。
当然,还有的人发财不是靠的挖矿做生意,而是在淘金岁月中攒得的经历,比如鼎鼎大名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以阿拉斯加和淘金潮为背景写下的大量现实主义故事,让他成为了美国第一个靠写作成为百万富翁的作家。他作品里的粗犷残酷,和对生命本身真实的刻画,那种自然界横冲直撞的厮杀,强者为王的思想无不透着阿拉斯加荒原上的生存法则。历史已去,成败转头空。淘金者们最珍贵的遗产,大概是“We have nothing in our pockets, but a head full of hope.”(我口袋里什么都没有,除了满满的希望)这样的精神力量。 
冰川湾国家公园
从史凯威离开,预示着我此行最期待的景致——冰川湾国家公园,即将登场。2009年,导演Kent Burns拍了一部名为《国家公园》的纪录片,12小时的影片,都在表述一句话:“国家公园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构想。”我们时常听到一种论调嘲笑说“美国是没有历史的国家”,但是这个建国仅200多年的年轻国家,不仅在经济上有有目共睹的成绩,在自然保护上,也为世界开创了新的模式,那就是国家公园。
从1872年第一个国家公园在黄石成立至今,美国境内已经划出了61个国家公园,保护区范围达到约3.4万平方公里。受美国的国家公园运动影响,世界上已经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将近4000座国家公园(中国也在2018年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即林业和草原局,有11个试行国家公园体制的保护区)。
我写过的部分国家公园攻略,可在穷游网下载
足迹 | 独驾美西大环线
这些公园的意义何在?
我想,只要是去过美国国家公园的人都会理解吧。壮阔或奇特的原始景观,自由活力的野生动物,详细全面的科普介绍,热情的公园管理人员,都是我们醉心于公园的理由。而公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世人在有机会感受自然大美的同时,也强调让人类的后代有享受这份自然馈赠的权利,这就要求——保护。这种保护不是圈起来与世隔绝,而是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让人们走近它,了解它,理解这些山林峡谷本身的美学、科学价值,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燃起将这种美保留给后代的冲动。这种深层的认可和对人类、国家拥有这些景致的自豪感,才能拂去利欲熏心,避免破坏烧杀。在美国历史上,西奥多.罗斯福是对国家公园的建立推动最多的总统,而他对自然的关注,又少不了博物学家约翰.缪尔的影响。这位约翰.缪尔,不仅是将优胜美地作为国家公园的提案者,也“发现”了阿拉斯加冰川湾。
冰川湾国家公园最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冰川 
用引号,是因为当地生活的土著人才是冰川湾的见证和共生者,何况早在缪尔之前85年,就已经有英国的航海家温哥华抵达过冰河湾所在的海峡。但是,温哥华抵达的1794年,冰川湾还被巨大的冰川所覆盖,他见到的只是一堵伸出峡湾,高100米,长16公里的冰墙。1879年,缪尔来到此地,冰川已经退后了约77公里,峡湾出露,他得以驶船进入宽阔的海湾地带。此后,他又重返该地区,不仅进入冰河湾,还攀登过旁边的雪峰,并生动描述这个地区的震撼美景,将这一切介绍给更多的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的确是他发现了冰川湾。

冰川湾演变过程
温哥华和缪尔抵达此地的时间只差了85年,但一个见冰墙,一个睹峡湾。冰川湾在短短的300多年时间内,便经历了河谷、冰川完整覆盖、冰川向内退回形成宽阔海湾几种形态,是罕见的能在人类生命周期中就肉眼可见巨大变化的冰川。现在我们乘坐邮轮要看到冰川,需要驶入峡湾100多公里。这一路所见,不止冰川晶莹挺拔,恢弘绵延,甚是好看,沿岸的山石也都是曾经被冰川覆盖,如今又被动植物占领,重新焕发生机的美景。峡湾中不时有跃出水面的鲸鱼、海豹,山上也有熊、羊出没。靠近冰川的水面浮冰很多,海鸟或立于其上,或扇羽掠过。坐在餐厅边吃早饭边看这一切的我,幸福感满格。
驶入冰川湾

峡湾内五彩岩壁

邮轮与冰川
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早上6点多就登船,持续给游客们讲解冰川湾的前世今生,也摆摊出售国家公园的纪念品。在上一篇文章足迹︱阿拉斯加邮轮,行在冰海之吻间-邮轮篇中我有提到,他们专门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讲解的专场,不仅科普,还免费发纪念品、奖章和证书。孩子们兴致盎然,一个接一个地问问题,这种场景我几乎在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遇到。从他们的好奇中,我看到了美国国家公园存续的光。这也是一种遍及全美的爱国教育吧。
云雾缭绕,如至仙境

船景合一
前文提到的纪录片《国家公园》中有一段国家公园管理局首任局长斯蒂芬.马瑟(Stephen Mather)的话,让我深受感动。“究竟什么能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是工业发展的速度,农业灌溉的数据,还是经济贸易的出口额?是采矿工地堆积的废矿石,还是尼亚加拉的发电站?是堆在森林的垃圾,还是工业城市的滚滚浓烟?是河道里臭气熏天的污水,还是不见阳光只有阴影的高楼大厦?不是,我想这些都不能让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真正的爱国情感,一定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国家公园就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遗产。”深以为然。
然后我在国庆时候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

 
凯奇坎再下一站,是我觉得此行最美的小城——凯奇坎。天公作美,这个一年有接近300天都在下雨的“阿拉斯加雨都”,竟然是以令人惊喜的明媚姿态迎接我们的到来。

凯奇坎的湖光山色

依山傍水,小城凯奇坎

凯奇坎渔港
凯奇坎有很多标签。最著名的要算官方旅游主打宣传的“三文鱼之都”。说到三文鱼,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它美味的口感。后来听了高晓松在《晓松奇谈》里讲加拿大,提到了三文鱼的洄游之旅,就好奇地看了看相关资料,震惊。三文鱼是一种冷水鱼,通常在高纬度的小溪里产卵,根据种类不同,一对三文鱼能产3000至5000颗卵,鱼卵变为小鱼,沿着小溪游到大海。北美地区的三文鱼通常会向北到阿拉斯加,在东北太平洋的洋流中生活3到4年之后,生长成熟的三文鱼会回到出生的河口,停止进食,继而溯溪而上,躲过鸟的捕食,熊的蹲守,人类的垂钓,跳过瀑布,以及赢得三文鱼群之间本身因为争夺生育权和产卵地盘的相互搏斗,最后只有约2%的鱼卵能抵达出生地顺利生下自己的后代。这些三文鱼中的“鱼生赢家”,在繁殖之后,生命也就结束了。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研究能解释它们这样为生赴死,万里回归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高晓松将它们这种生命的过程形容为“天启的生命”。

洄游的三文鱼
Photo by Drew Farwell
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在凯奇坎,就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三文鱼逆流而上的场景。2013年,通过凯奇坎渔港的鱼达到了1.44亿磅,“三文鱼之都”的美名名不虚传。我们是6月抵达的凯奇坎,只在著名的溪街看到了少数的鱼。但是不管是街上的标志,图腾上的图画,还是小店里的纪念品,都离不开三文鱼元素。为了弥补上在凯奇坎错过的三文鱼,10月我特地在西雅图看了三文鱼的洄游。看到水里有的鱼身上嘴上都是伤口,甚至肉都被撕裂,我问工作人员是什么原因,他们说可能是跳跃造成的刮伤,也可能是跟同类抢女朋友抢地盘受的伤,接着他说,不过你不用担心,它们自己感受不到痛,而且这就是生命。
又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面无表情。
在Issaquah看到的洄游三文鱼,嘴上满是伤
上文提到的溪街,是凯奇坎最热闹的街区。这里曾是阿拉斯加著名的两个红灯区之一(另一个在费尔班克斯),是淘金客们最爱的温存地。但这样被装饰得可爱又迷人的五彩街区背后,其实也是辛酸和艰难求生的鲜活生命。现在溪街上店铺林立,个个都有趣,在里面逛了好一会儿,买了纪念品。

小溪街

小溪街

溪街上的小店
一走出街,还意外地看到了在头顶盘旋的美国国鸟白头鹰。后来才知道,原来“凯奇坎”这个名字,在印第安语里就是“展翅雄鹰”的意思,凯奇坎也是白头鹰的重要栖息地。

凯奇坎的白头鹰
凯奇坎还有个标签是“图腾柱之都”,有超过80个原住民图腾柱散布于这个不大的小城里,每隔几个街口,就能看到一个。图腾遗产中心收藏和修复的图腾数量更多。我们现在看这些有点怪异的图腾,不止有信仰崇拜的功能,也是原始居民记录和刻画生活的方式。表达、记录和交流应该也是全人类的原始需求吧。所以可能支持我敲打出这些文字的,也是基因深处的自我诉求。

凯奇坎的图腾
 
维多利亚邮轮航行的最后一站是加拿大的维多利亚。
这里离西雅图已经非常近了。我之前很困惑为什么邮轮一定要在加拿大停靠一下,明明马上就可以回到西雅图,这么一停,就需要游客上船之前必须办理加拿大签证,多了很多不必要的手续。后来才知道,似乎是这样停靠之后,这条航线就能算是国际航线,据说邮轮公司在税收上会得到额外的优惠。

加拿大关口
维多利亚的停靠时间很短,下船之前又还需要花时间再等验证签证通关之类的,等到我们下船,好像也就只有大概两三个小时可以玩。想着以后来加拿大也还有很多机会专门玩维多利亚,又带着小娃,我们就没有再折腾去城里了。一家人在维多利亚的渔人码头坐了一会儿,看五颜六色的小清新船坞,也看了灿烂的码头落日,最惊喜的是在回船之际,拍到了张公主邮轮的写真。

维多利亚.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

暮色中的红宝石公主邮轮
最后一天一大早,邮轮刚到西雅图,我们就办好手续下了船。
回到出发时候的码头,还有点恍惚,这8天7夜的海上漂游,的确给了我很不一样的体验。船上奢华的吃喝享受和目的地丰富的人文地理故事,把我的胃和脑子都撑得满满的。回头再看文章开始放的那张阿拉斯加州旗。在去到阿拉斯加之前,深蓝、北极星、力量……这些元素于我而言都是符号化的阿拉斯加。从阿拉斯加回来,再看这面旗帜,似乎能在那片幽深的蓝中,感受到生命存续的坚韧,冰川落海的震裂,还有当年淘金者们破冰越岭的波澜壮阔。
阿拉斯加州花勿忘我
Photo by Lyn C
这片蓝,其实还代表着阿拉斯加的州花——蓝色的勿忘我。
最荒野原始的土地,选择了最柔情浪漫的小花。这就是阿拉斯加,让你见识自然的冷峻,也能给你不经意的温柔一击。叫人怎能忘了她。 
文 / Greay
文中除标注出处的图片外,均由Greay拍摄。
 
Tips: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了不少相关的资源,推荐给大家。电影《荒野生存》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白牙》Discovery迷你剧《克朗代克》(B站有中字版)纪录片《美国国家公园全纪录》(B站有英字版)高晓松《晓松奇谈-阿拉斯加专题》还去了一些相关的地方,也提供给有兴趣的朋友。西雅图市区的克朗代克淘金热国家历史公园(Klondike Gold Rush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很小的两层展厅,但对那段历史有很生动的呈现。免费,附近不好停车。Issaquah三文鱼孵化场(issaquah salmon hatchery),每年7月至10月可以看到壮观的三文鱼洄游景观,也有科普信息。Issaquah还有专门的三文鱼节庆祝活动,非常热闹,我也去了。西雅图华盛顿运河水闸(Ballard Locks),有为三文鱼洄游修筑的鱼梯,在洄游季也可看到大量鱼群。
列下这些,大家应该能够理解我龟速更新的原因了。毕竟我是写着写着就看书看电影看剧去了,甚至还跑出去实地“考(wan)察(shua)”。
谢谢大家对我开小差的包容。
阿拉斯加邮轮之旅终于写完了。很久没有这样为一个地方写这么详细的两篇攻略+游记了。算是写给阿拉斯加初遇的情书吧,以后肯定还会再见的。
后会有期。
 
往期分享
足迹︱阿拉斯加邮轮,行在冰海之吻间-邮轮篇
间隔年︱龙飞:从前轻狂,无悔时光
VLOG #1 西雅图看雪雁
这是一篇很好吃的文章
足迹 | 去美国国家公园玩什么?
足迹 | 独驾美西大环线
100天,纪念恩师彭华教授
足迹︱西雅图的“文明之光”
足迹︱走,到西雅图看丑丑美人鱼!
悦读︱《佛祖在一号线》
音悦︱一支幸福的歌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比心^_^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