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一年级上
拼音教学《d t n l》第一课时
支教者:姜楠竹
上课班级:北外辽校103班
上课时间:2019.9.26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提醒同学们小手要?
生:放桌上!
师:在上课之前,姜老师想要送给你们三句话请你和我一起来说。
第一句:我很棒!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
第三句我们真的很棒!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的顶呱呱。”
(一)复习单韵母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交了很多拼音朋友,瞧,它们又来了——(出示单韵母a o e i u ü)男生、女生分别读。这6个好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
生齐读单韵母。
(二)复习声母
师:读完了单韵母宝宝,我们又迎来了刚刚学过的声母朋友,提醒同学们声母发音时要轻而短。而且声母宝宝特别喜欢当“老大”,组成音节的时候,它们都喜欢站在最前面!
游戏:小朋友们,拼音王国里面的字母宝宝也来凑热闹啦你们看,这些宝宝都变成了小地鼠,要来偷我们的粮食,你们能打掉它吗?
二、用情境图,找新朋友
(一)出示情境图,引导说话练习
师:拼音王国真的很奇妙,现在我们要继续走进拼音王国,请你把你的小手?
生:放桌上!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书写课题,老师写一个请你读一个。提醒同学们,小眼睛!
生:看老师。
师:今天拼音王国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晚会呢!瞧,晚会开始了,小演员们登场了!你们看,是谁在表演,它们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呢?
生:看见了一个小女孩跳舞。
生: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在打鼓?
师:那你能说说他打鼓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开心。
师:那你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开心的打着鼓。
(二)找找新朋友,引导认读拼音
师:艺术节上真的好热闹啊!我们的声母朋友都在哪了?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找,指一指。
师:原来大家早就认识他们了,这几个声母朋友真可爱,躲在艺术节里都忘记出来了,哪位同学来叫一叫它们的名字,请他们出来?
分组读( d t n l )
三、趣味游戏,学习新知
(一)教学d的音、形及拼读
1. 教学d的发音,记清形
过渡:会读的同学请坐端正,请你们来当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1)听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个小鼓。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声母。小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咚、咚、咚。
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声母就和小鼓敲响有关,一起跟老师读小鼓敲响d?d?d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咱们来比比谁听的仔细!
师:现在请你和老师一起读,刚刚老师没有听见刘锡翰同学的声音,请大家再一次和老师一起来读!
(2)区分d和b
师: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个d和我们昨天学过的一个声母朋友好像,你能帮老师想想吗?
生:是b。
师:太棒了!是b,谢谢你提醒我。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d和b呢?
生:他们俩个声母半圆的方向不一样,b是半圆像右,d是半圆像左。
齐读: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
师:想要区分他们,还有一个好办法,想学吗?请你跟我这样做,现在仔细看看你的手,你发现了什么?
男生、女生读:左手b,右手d。
师:这个方法很容易被我们记住,提醒同学们,小手?
生:放桌上。
师:小眼睛?
生:看老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1zxOmlZ1uM9WfibCAjTKNuSdUFYF1dgo3nAEmnZMsQhneNbthicMicnReibL5RnARPicJxzicjNAsayUTpxRCLH9MtQ/640?wx_fmt=jpeg)
2.教学d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学的de的拼读:
瞧,我们和声母d玩的这么开心,咱们的单韵母宝宝可等不及了。e最先来,紧紧地拉起了d的小手,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听老师读,d-e-de(声母轻一点,韵母重一点),谁能像老师来读一读。
(2)学习da di du 的拼读
3.动手动脑,巩固拼读
(1)做课中操
师:为了表扬大家表现得这么棒,奖励大家一起做做课中操吧!看老师怎么做,你们可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来做!
师:请你像我这样做!
生:我就像你这样做!
动作表演,配上顺口溜:小鼓敲 de de de,马蹄响da da da,喇叭声du du du。
师:好,现在请你快速回到座位做好,你的小手要?
生:放桌上。
师:小眼睛?
生:看老师!
(二)教学t的音、形及拼读
师:这么热闹的教室,小姐姐撑着雨伞跳起舞来啦!而且还带来了今天的第二个声母——t。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看着老师,老师前面有一张纸,请你仔细观察,老师读的时候,纸有什么变化?你看到了什么?
师:读t的时候会有一股气冲出来,请你把小手放在前面,一起读t,有气冲出来吗?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提醒读d什么变化)
师:单韵母又着急赶来了,谁能来试着拼一拼?
(1)tī瞧,这是谁在干什么?(踢毽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除了踢毽子,还可以踢什么?(出示踢足球图片)踢毽子和踢足球都是对身体非常好的运动,他们都要用脚踢,咱们再来拼一拼。
(2)tú
大家读的这么棒,你们看,谁被你们吸引来了?(大耳朵图图)我们亲切的叫他?(图图)谁来和她打个招呼?原来动画片里的小伙伴还能帮助我们读好拼音呢,咱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3)tǎ
师:(出示铁塔图)铁塔,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除了有铁塔铁塔 还有宝塔
(4)tè
这个小模特是我们班的谁啊?悄悄她,穿上漂亮的衣服,让我们一起叫她——小模特!
四、书写:
师:d和t和我们玩了这么久,应该把他们送回家了,请你仔细观察他们俩住在第几层。
d:先写左半圆,它在中格,再写一竖,从上格中间写起,直到第三线为止。
我们来抢答,d分几笔写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t:住在上格和中格,先在上格起笔至中格写竖右弯,再在第二线下面一点点的位置写一短橫。
五、小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这两个声母宝宝交上了朋友,让我们再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下课!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1zxOmlZ1uM9WfibCAjTKNuSdUFYF1dgoicmc7UpNEcQfK1qIHM9Zqky9auVdFFic4EKIYEKz5UJUtEwOZCQTwwTw/640?wx_fmt=jpeg)
【点评】
听姜楠竹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是轻松、愉悦,心情舒畅,同时该学到的东西又掌握得比较扎实。我在课堂上的第一反应是:如果回到童年,我一定选择做姜老师的学生。
因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儿童逻辑”而非“内容逻辑”。以人为中心的课堂,强调的是把人的情绪、状态、心理等放在首位考虑,关注每一个生命,据此去设计知识学习的节奏、脉络、密度、难易。这样的课堂是温暖的、安全的,是符合人的身心规律、认知规律的,这样的课堂是看的见人的课堂。
一、学习线索很清晰。老师心里的两条线很清晰,一边是学生,一边是要交付给学生的知识,这两条线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交织呼应。独立的时候老师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阶梯上攀爬,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课堂最出彩的时候。人与知识的碰撞,知识恰到好处地落在学生的心上、头脑中,小手上,小嘴中。
好的课堂一定是人与知识的彼此走近。老师调动、启发、引领、鼓励,所有这些都指向人。学生或独立,或彼此牵手,或在老师的引领下向前走,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而老师也顺时顺势地给知识装个轮子,按个翅膀,让它滑向人的方向。好的课堂就是眼里有人的课堂,就是人和知识彼此走近的课堂,而这一切全靠老师的穿针引线。在姜老师的课堂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学习过程思维可视。好的课堂一定是学习真实发生,学生不但学会,更能体现出会学。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学习结果都是可视的。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能体现这一点。每个环节出现的时机,彼此之间的关联,由上一个教学内容过渡到下一个教学内容的过程,都合乎人的思维习惯,思路清晰,一切水到渠成。
三、学习重点很突出。这个重点就是建立学习规范与习惯养成的课堂。
老师能始终关注到人,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的不同节点强调同学们手要放在哪,眼睛往哪看等等,一直在建立规范,这对学生很重要。学习规范与习惯的训练是个持之以恒的长期过程,必须常抓不懈,直至在学生身上固化下来。从课堂过程看,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但上课过程中学生的井然有序,对教师常见教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学生的自控力,都表现出很高水平,这是老师长期抓住课堂重点训练和要求的结果。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1zxOmlZ1uM9WfibCAjTKNuSdUFYF1dgoiaic8icflTpGMXk0hGnicXdaMFuhhrm4Og0GeaJcv2TB92TaQRprWVVF0w/640?wx_fmt=jpeg)
就课堂实录本身,给小姜老师提两个建议:
一是,课堂实录本身更像个流程,课的一二三步,但每一环节设计的意图及依据,学生的活动,关键设问的目的等没有体现。还要有意识地自己追问做法背后的想法,乃至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标准方面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带有自己印记的课堂作品。同时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有更专业更精准的表述。一个人的直觉与学习后更精准通透的理解,与理解了之后准确的表达是有距离的。姜老师的直觉很“对头”,这已经很难得,如果能够在精准表述上更进一步,那会换来更快地成长。
二是,要努力缩短纸上的文字与最终的课堂之间的距离。要说明的是,二者之间有距离是非常正常的。课堂上最具魅力的是人,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呈现开的都是人,是有温度,有思想,热爱课堂的人是决定性的因素。真实的课堂“高于”课堂实录更说明老师对人的把握是到位的,对人在课堂上的变化能随时捕捉到。这样的老师一般对人的认识与把握是比较敏感与灵透的,会课堂上人的状态随时对教学设计进行“拉伸”,使之左右逢源。如果能够在课堂实录上,更细腻地捕捉到课堂中“人”的状态,则这样的文字会给予读者更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