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vVDzkc2lQsPeOldShPhfXTELJQjlMbbdrq5QsUyib70PGh8AwCq7WTLDZT5gc86QbXiaUSr5fibRBmicY5O2IgnlQ/640?wx_fmt=jpeg)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 | 桃花
《瑞士军刀男》赏析
恍恍惚惚,混混沌沌,究竟何种是真,何种是假?你到底存在于人世还是只是我的幻想我的意向我内心的反射?
网上关于电影有两个较大的争论点,汉克是生是死?曼尼是否真的存在且真的具备电影中的特异功能?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汉克并没有死。
第二,曼尼真的存在但仅仅只是具尸体。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用喜剧外表包裹着悲剧内核的荒诞剧。整部电影充斥着各种荒诞的幻想,恶趣味的笑点,莫名的泪点,还有切身的孤独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而有一种孤独与生俱来,无法抗拒。
电影的开头,海滩边的漂流瓶,写着“help me”、“I am so bored”,载着小人的纸船上写着“I don't want to die alone”,接着一个镜头,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浮现一座孤岛,汉克吊在绳子上哼着歌,准备草草结束自己孤独的余生。这时候曼尼出现了,一具海滩边的浮尸。汉克决定不自杀了,上前查看曼尼的情况,发现是一具尸体后汉克还是决定了却自己的生命,在这时曼尼开始显露出他瑞士军刀般的多功能中的一个——放屁!然后影片开始十分钟,伴随着欢快的阿卡贝拉,就走向了第一个小高潮,一具面色苍白的尸体,成了汉克孤独的救星,也渐渐成为他的另一半自己。
海报上有一句话“We need some body to lean on.”人总是喜欢在绝望的时候找到一个依靠,如果没有,那就自己找一个!疯狂么?就像哈克自己说的:“crazy,I'm fucking crazy.”汉克发现原来曼尼除了放屁,还有很多神奇的能力,还可以储存淡水,大家都知道荒野求生中淡水有多么的重要,毕竟海水是不能喝的,有这样一个移动饮水机当然不能放过了,慢慢的汉克还发现曼尼的手能生火、嘴还可以做助推器。最重要的是曼尼的生理部位可以指引汉克回家,曼尼好像知道回家的方向,于是为了唤醒曼尼,寻找回家的路,汉克开始假扮成莎拉——一个汉克在公车上喜欢的女孩。他们一起探索新能力,看电影,杀浣熊,捕大鱼,吃晚餐,一起开party狂欢。这其中,曼尼俨然成了汉克,而汉克,也把自己当成了莎拉,彼此乐在其中。这样,我们好像已经不再孤单了,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彼此。就像是风吹过头发的感觉;就像急速开车的感觉;就像吃一口最爱的食物的感觉;就像和朋友一起跳舞的感觉;就像唱着最爱的歌的感觉;就像坐在公车上,或者只是看着窗外的感觉。曼尼说,也许这就是自慰的感觉。我想到的却是,这些镜头明明是两人的一路上奇幻经历的感觉。结果最后,原来汉克所经历的一切,还有曼尼的瑞士军刀式的多功能,都不过是自己用来安慰自己不再孤单的臆想,是一种变相的自慰。这样好像不再孤独了。可这明明太孤独了。
I thought I was rescued,but you're just a dead dude.
在沉入河底的时候,汉克终于吻了曼尼,镜头给我的感觉,却是莎拉吻了汉克,这里象征着精神世界里的圆满,汉克有了朋友,开了派对,并吻了自己深爱的女孩,不再孤独。月盈则缺,圆满也意味着转折。再后来,遇到熊那一段,汉克便知道莎拉已经结婚了,也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回忆,想起原来真实的自己一直是一个孤独又失败的怪胎,没有朋友,没有派对,也从来没有和人相爱过。
现实总是残酷的也是残忍的,汉克一直把曼尼当做是人类的奇迹,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可以无视他人的眼光自在的放屁、看到色情杂志就起生理反应、心里想到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看到喜欢的姑娘可以上前say hi,就像他自己想成为的那样。
人更应该追求现实世界的成功还是内心世界的满足?
常有喝酒吸毒到无法控制的人,他们行为怪异衣衫不整,但他们看起来却显得格外的开心和愉悦。我不羡慕这种快乐,我想大多数人也不羡慕这种快乐,而且还会以他们为负面榜样警醒自己不能同他们那样活着。朋友常跟我说,人活在这世上一辈子一定要及时行乐,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快乐”好像是所有人活着一直在追求的一个东西,努力工作挣钱为了花钱时的快乐;出门游玩享受放松、放空自我的快乐;回家陪父母看到父母笑脸时的快乐,我的一生也在追求快乐,我想做我喜欢的工作、买我喜欢的东西、陪我喜欢的人,但我可能不会为了快乐放任自己在另一个世界沉沦。
这部电影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先把你和疯子放在一起,以疯子的视角把你带入进去,同时插入些人生哲理让你了解疯子进而理解疯子,当你不知不觉的和疯子站到一起的时候,再揭露出他是个疯子的事情。
大多数人是同意幻觉可以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但又都不赞成躲进这个理想的世界里去。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过度的沉浸在理想和幻觉中会影响我们的生存能力,所以大多数的吸毒酗酒的人虽然有短暂的快乐但最后还是会因此而死。所以在影片开头汉克想自杀应该也是这个原因。而且精神上的享受还是以物质享受为基础的,缺少根基的精神享受难以维持。这点在影片中体现的较多,曼尼其实就是汉克在物质方面欲望的投射,比如在询问遇到莎拉怎么办的时候,曼尼直接问的就是我可不可以吻她,可不可以跟她啪啪。汉克每天躲在莎拉家的后山上,刷着她的ins,虽然精神是满足的,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物质身体上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妈妈告诉他不能自慰以导致他每次自慰都会想起妈妈,所以他的这些欲望只能靠曼尼来宣泄出来,让曼尼看到女人的照片就有生理反应。
第二,人是社会动物,需要有人沟通交流,所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别人来配合。“孤独”这个词怎么理解呢?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很快乐、我很开心、我很悲伤、我很幸福,但你的这个过程没人知道,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问话,慢慢的觉得自己都快不会说话了。你认为自己不需要别的照顾、关心,你拒绝每一个想要靠近你的人,你怕别人怜悯的目光,所以汉克把自己藏了起来,与世隔绝。
我的妈妈是一个社会认同感极强的人,说白了就是爱面子,她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别人怎么想,我每次都劝她:“你管别人怎么想干什么,这个社会上的人这么多,你做的事情怎么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总有人因为这因为那的去说你,还不如自己活得开心一点。”但是妈妈每次都不听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妈妈这种渴望被社会认同的需求导致她的每个决定都被他人的目光所左右。其实我的话更像影片中曼尼说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能尽情的放屁,为什么大家放下一切的约束,一起高兴得唱歌跳舞就好了?”只是曼尼的话更直白更放肆些。谁人不想尽情的做自己,郑爽之前放飞自我在微博上发布博文,但评论里不还是褒贬不一,我们不能不想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这个无奈的社会里,我们只能收紧自己的屁,循规蹈矩的一步步走。
最后在曼尼的鼓励下,汉克以一个逃生者的形象出现在莎拉家的草坪上,当然作为欲望化身的曼尼不能继续存在,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别让莎拉知道我有多爱他”,然后自己选择了继续死去。曼尼的死去也代表了重回现实世界的汉克还要继续因为别人的目光继续约束自己。
当大家发现真相后,汉克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疯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再一次选择逃避现实世界继续与世隔离。当我看到最后的时候嘴里不禁就说出了“WTF!”我觉得汉克就是个变态,可能因为我是个女孩,哪个女孩敢想象一个男人生活在自己家的后山上,生活在城市周围把自己弄成那副模样肯定是不正常,还在后山上弄了那些东西,手机桌面还是自己的照片,肯定是变态啊,他都已经变态到把自己变成变态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影片的最后曼尼放着屁离开了,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而汉克再次绽放了自己的笑容,曼尼的离去带走了他的精神世界。而屁实则是导演在电影中的思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简单粗暴点来说就是:在我面前放屁都不敢,还敢说爱我?仔细点说就是,汉克不敢给心爱的姑娘表白,不敢融入社会,害怕融入社会的孤独,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忍住那个屁,或者让其悄无声息的释放出来,甚至在肚子里堆积成无法宣泄的压力,我们活得不单纯,还不如一具尸体来的简单直接,甚至还不如他神通广大,我们活得真实,但不快乐。
正如之前说的,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他人的配合,当真相大白后,汉克无法继续自己一个人坚信这段虚构的旅途以及从中活得快乐,所以他需要这样一个证据,证明曼尼和自己精神世界的真实存在。
不难猜测,最后一幕应该也是汉克的幻想,回到现实世界的他还要继续面对这样的世界,他不想自己的精神世界被人拆穿毁灭,所以才幻想了最后这一幕,在众目睽睽之下曼尼放着屁离开了海岸,他要保留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他生活下去的支撑,他对曼尼说:“我只是想给你一切,其他人生活中的一切,以及那些遇见你之前从未拥有过的东西,他们可能会笑话我们,他们知道我们的名字,他们会觉得我们很奇怪,但那都不重要,我只请求你别死。”曼尼这时更像是他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他自己,他想给自己别人生活中的一切,但是他懦弱无能融入不到社会中去,他知道自己返回到现实世界中还会像之前那样被人嘲笑然后感受到浓烈的孤独感,所以他还不想从精神世界中出来,他请求曼尼醒来然后与他一起返回他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社会上,谁人能说生活就一定比荒岛求生容易呢?我们毕生所追求的快乐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有时我们也会躲进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欺骗自己,比如被坏人欺负就幻想恶有恶报;付出没回报就幻想有志者事竟成;看别人挥金如土就劝自己知足常乐;没办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觉得单恋的生活也挺好的;不想工作学习就告诉自己我这是在追求自由等等。
人总是善于用蹩脚的谎言安慰自己,汉克更直接,他直接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里,那里没有嘲笑,没有孤独。所以他选择逃离人群,逃避现实。但现实终究还是击穿了幻想的泡沫。汉克从树上掉落的一瞬,特别给了个慢镜头,就好像从一个世界,掉落到了另一个世界。汉克昏倒前,对曼尼说“谢谢你”。这句谢谢,听起来更像是离别前的最后一句话,好像在说,谢谢你曾让我看起来不那么孤独。回家最后一段旅程,换成了曼尼背着汉克。两人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莎拉,曼尼对汉克说“也许每个人都有点丑,也许要做的只是让一个人接受这点”。听起来多么美好。可最后在莎拉仿佛看怪胎的惊恐眼神中,曼尼只对汉克说了最后一句话“千万别告诉莎拉我有多爱她”。我想,那个喜欢莎拉的汉克,在这一刻已经死了,生于孤独,活于幻想,然后被现实揪住尾巴,狠狠地扼住咽喉,一如此时毫无生气的曼尼。结尾,众人追逐汉克,惊恐地发现原来汉克和曼尼去过的地方,其实一直只是徘徊在莎拉家的附近。这很变态,但也是情理之外,却是在意料之中。我不禁想到,影片开头的那座孤岛也许不是真正的孤岛,而是汉克的内心写照——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他只能在与现实隔绝的臆想中,完整自己,然后和世界达成了和解。
而这现实就是,汉克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和一具尸体同居在不近不远的野外,没有朋友,没有派对,没人关心,人人都觉得他是怪胎,甚至被这个世界遗忘——即使失踪那么久,最后打开手机,看到的却只有父亲一年一次的自动生日邮件。
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这次的角色真是太考验演技了,他演了一具多功能死尸。肯定很多人觉得死尸好演,但是这种人物角色的设定更多的是要靠他的肢体语言来引导观众进入他这个角色。他要掌握好每个动作所传递出来的情绪,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发出情绪的信号。这绝对不简单。
电影中有两个重要道具:杂志、手机。这两个道具的出现一直改变着故事的发展方向,杂志让曼尼重获新生,重获新生的证明是曼尼的第三条腿站了起来。因为曼尼说过:“是爱让他重新活过来。”杂志的另一层意义就是爱与成长。汉克的成长和这本杂志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于曼尼的相处中,他说了这本杂志与他和父亲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和曼尼对杂志产生的反应相同,而手机则更为重要,由手机引发出了曼尼对爱情的认知,也牵出了汉克两个人的矛盾爆发点也是因为手机,可以说手机一直在推动着剧情发展。汉克是一个对感情很胆小的人,曼尼在请教他关于感情的问题时汉克自己也不懂,他们都爱着莎拉,但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爱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果曼尼活着,他的爱一定是像海啸般的狂风骤雨。说到爱情,每个男生都会像汉克那样,看着自己爱的人幸福就好吧,没有勇气再上前一步问候。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结尾他们被分开的时候非常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样是心灵寄托。老虎的不回头,曼尼的不说话。讲述境遇时被投以荒谬的眼神。派哭的稀里哗啦,而汉克直接上去行动,带他走。
他说你叫曼尼,我是汉克。
他说人生短暂,没有人应该独自乘坐公车。
他说办party,把认识的所有人都叫来吧。
他说你了解我越多,你会越不喜欢我。
他说回家做什么,在家乡什么都做不了。
他说人为什么要隐瞒。
他说死后你我的大便会混合在一起。
他说也许每个人都有丑陋的一面,也许我们都是丑陋的要死的混蛋,也许只需要有一个人对此毫不介意,全部世人都会唱歌跳舞放屁,人人的孤独感就会少一些。
我不觉得汉克在最后得到了救赎,我也不觉得汉克最后和现实达成了和解。因为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谁也无法彻底拯救谁。这种孤独与生俱来,无法抗拒,只能接受。
影片到最后,也没有直接捅破那层薄如蝉翼的窗纸,反而是曼尼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在所有人惊诧的眼神中,赛艇而去。不过这样也好,好像汉克不孤独了,曼尼也不孤独了。
你小时候玩过洋娃娃么?玩过家家么?你为自己的洋娃娃换过衣服么?你曾幻想过娃娃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嘛?其实玩来玩去,你玩的不是娃娃,是你幻想中的人生。
从来没有谁被困荒岛,只有一个自己把自己禁锢在后山的精神病患者。从来没有会说话的曼尼,只有一具跳桥自杀的冰冷尸体和分裂的人格。从来不是什么屁滚尿流的老梗,只是一个找寻真我的故事。融入人群且敢于表现自己只在那一个人前或人后的屁,汉克分裂的人格被大海冲走了,只剩下一个被拯救的灵魂。
我把这部片子推荐给朋友,她说不看闹剧。我说不是闹剧,是真正的喜剧,核心是悲剧。她说太高深,不适合她。这就是孤独。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vVDzkc2lQsPeOldShPhfXTELJQjlMbbNibwYicamK9KSalgS8fnMqoOL8EgIpBGQHvaia2vonjEZ5iapsdg1MDYoA/640?wx_fmt=png)
作者:90后天秤座孤寡老人,行为怪异,思绪飞跃。
天秤座的特点只有选择恐惧症与我相符。
谢谢你有缘看到这篇文章,希望你不嫌弃我拙劣的语句。
如果你能关注我,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