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武志红每日心理: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武志红每日心理: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阅读量:3715591 2019-10-23


点击蓝字关注公众号,每天学点心理学
纯公益分享   你我共成长


武志红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关系,就是一切”,今天是第三讲 “ 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 。
先讲一个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故事,发生在广州长隆游乐园。那天晚上有一场很高级别的大马戏,很精彩,其中有一个大吊环的表演,就是一男一女在一个悬空的大吊环上做各种动作。
这是一个例行表演,我之前看过,觉得很好,但没有被震撼。可这一次,两个演员似乎动作也没有改变,我却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我当时感觉他们两个人,虽然动作不同,但好像做到了一种绝对同频的状态。这种两个人像一个人一样的表演,唤醒了我内在的一些东西,让我无比感动。
只有这一次的大吊环表演把我感动成这样。后来听说,这个表演换过很多对演员,这一对演员,他们因表演而相爱,结婚后,他们就不做这个表演了。
我个人理解的是,在他们两个之间,发生了深度的心灵感应,因为这种感应,他们才做到了那种仿佛是绝对的同频。如果真是这样,那绝对的同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两个人的沟通,超越了时间。心灵感应这种现象听起来非常玄幻,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我们昨天讲到,妈妈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婴儿的感受,需要被妈妈这面镜子照见,然后才存在。但是,几个月大的婴儿是不能说话的,妈妈怎么能懂得婴儿的感受呢?
如果说,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必须使用语言才行,那婴儿岂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信息传递给妈妈了?
实际上,我认为我在之前《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始讲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我朋友的,一个是我来访者的,他们都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我认为这应该是,他们在婴儿期遭遇了巨大的挫败,他们的母亲没办法接收到他们的信息,这导致他们最初的这个需求严重没得到满足,于是以后一直都在寻求。
相反,得到了部分满足的人,就不想要这个了。普通人的态度可能是:哇,要一个人盯着我的一举一动,这不是监视我吗,我还有自由吗?这太可怕了。
没有固着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可以说,你们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你们的养育者,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你们的信息,并且给予了你们质量还可以的照料。
我们再来谈谈温尼科特的 “ 足够好的妈妈 ” Good enough mother 这个概念,因为很容易被理解为“完美妈妈”,所以国内的心理学家曾奇峰把它干脆翻译成“60分妈妈”。
但是,60分妈妈这个译法,一样不能准确传递温尼科特的含义。他还说,足够好的妈妈,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叫做 “ 原始母爱贯注 ” 。
延伸阅读:
原始母爱贯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是说在婴儿与母亲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给婴儿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她的孩子需要的变化适应和改变,但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加时要逐渐地减少。为了强调对于母亲所要求的变化,温尼科特用原始母爱的全神贯注这个词表达母亲对儿童需要的领会。母亲的全神贯注,是紧随着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
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进入一种“病态”,当然是打引号的,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回应婴儿。不过,原始母爱贯注是有时间的,是分娩前后的几个星期,所以温尼科特将这种状态称为“病态”的意思是正常状态下,人做不到这一点。
一个婴儿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还不能清晰有力地表达时,他的妈妈就能给予他敏感的回应和及时的满足,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镜子这个说法,太哲学性,在婴儿这里,更准确的表达是“及时回应”。当抚养者及时回应了婴儿,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有了被满足感、存在感。
我最初知道“原始母爱贯注”这个词时,吓我一跳,觉得温尼科特简直是在要求妈妈做上帝,这种带着心灵感应的敏感,怎么能发生呢?
第一,这份敏感并不是都得达到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才行,能像吉利根说的,当婴儿“嗒嗒嗒”你也“嗒嗒嗒”,这就可以了。
第二,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给予回应,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
我来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坐高铁,孩子每次看到火车路过时都会喊“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见了”。
但后来一次,孩子再这样说时,这位妈妈突然间好像懂得了孩子在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小Baby愣了一会儿,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
第三,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我个人认为,当你全神贯注地和其他生灵在一起时,你就和他陷入了纠缠态,因此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生灵的心灵扰动了。
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我的感受,传递给你,两个人,或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在这一刻,“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
有了这种感觉发生,才叫爱吧。有了这种感觉之后,我们才会体验到,虽然我们总讲自我,但自我终归是要被放下的。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不断发生的过程,并且未必彻底完成。
爱的彻底完成,就意味着,“我”的存在,彻底被“你”证明了。反过来也一样,“你”的存在,彻底被“我”证明了。
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今日得到
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没有固着在“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养育者,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婴儿的信息,给予了婴儿还可以的照料。
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贯注”,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地回应婴儿。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有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种及时回应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回应以感受,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而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也才叫爱吧。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