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日日是好日》、《箭术与禅心》后,下半年阅读的跟“学习”有关的书——《刻意练习》。书里面的很多内容,跟一些畅销书相比,比较偏学术性,一个结论的得出,会用了大量的研究对比,最终会呈现你一个陈述,告诉你方法,而非最终的结论。如果沉不下心,真的读不下来。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练习必须是刻意的,无目的地的练习只是反复地做某事,一旦某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这也是所谓的“天真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四个特点:
一是有明确的特定目标。这个很好理解,就如《箭术与禅心》里谈到的箭靶与箭。在今夏热播的《银河补习班》里,马爸爸也一直对马飞强调,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箭靶在哪,你的箭得往哪个方向射出呢?在工作中,我们总会有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而真正懂得学习和生活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自己的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我是很喜欢这种方式来生活和工作的人。
二是练习必须是专注的。看书时走神,刷刷手机;写作业时望来望去,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是专注力不够。大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和“专注”对应的词是“意志力”。在书的第六章,作者提到“意志力根本不存在。”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意志力”。例如,具备足够“意志力”为参加全国拼字大赛而苦练无数小时的学生,如果让他们练习弹钢琴、打篮球等,不一定能表现出同样的“意志力。”所以,作者提出:意志力是一种完全依情况而定的属性:人们通常在某些领域或行业,更容易逼自己一下;在另一个领域或行业,则很难逼自己。我对专注的理解也如此——在更适合的领域,逼自己专注,建立条件让自己专注。
三是包含反馈。不论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所以我很羡慕“学生”这个身份,他们有一位导师,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能时刻对学生的学习做反馈:比如作业批改、测验成绩等……但是基于“面子”问题,有些家长却厌烦这样的反馈。其实,做“反馈”的前面工作必须是导师的专业批改-数据总结-方法提出,这个过程有赖于持之以恒的教学经验积累,不容易。如果学生能得到导师的正确反馈,在这个反馈中去纠错,比茫无目的刷题(天真练习)有效多了。随着学生的进步,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作出相应调整。这就要求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学生需要一位专业的善良的导师。
但是如果没有导师呢?书里也有进一步提到。为了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牢牢记住三个F,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我们日常的学习也如此:譬如写作不好的同学,分析自己的原因是没思路,还是基础不扎实导致写不出好句子。没思路的要多思考多阅读多表达;基础不扎实的要落实到每一天的字词句精进。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没有天生的写作奇才,只有不愿意为了进步牺牲自己其他东西(如时间、娱乐)的人而已。
四是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刻意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适应了当前的训练强度,这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当前这一水平的技能,这时你可以在当前基础上给自己提高任务难度,逐步迈向进阶水平。
经过“刻意练习”,掌握的越来越多,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征”,可以理解为“方法论”或者“学习上的迁移能力”,能够快速的把过往的学习经验应用到新领域并快速掌握它。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练技能。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区别出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作者还提出,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这一点在教学经验中我也深有体会:对自己有要求的学生,在纠错和反馈的课堂上,眼睛是时刻盯着老师的,生怕错过某个技巧。而对自己错误不敏感,不在意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多时在走神。
除了心理表征,书里还提到如何跨越停滞阶段的观点也让我有了总结的认同。作者提出,在停滞点想办法稍微逼自己一下,但不要逼得太狠,这通常会帮助你搞清楚自己的“停止点”在哪。保持动机是每个投入到刻意练习里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如何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人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就是留出固定时间来练习。杰出人物往往做两件有益的事情,它们看起来似乎都与动机无关。第一件是一般的身体保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第二件是将练习课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如今的生活里,1小时的瑜伽,1小时的写字,1小时的读书都能让我专注且有收获。而强化继续前行的方法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获得互相鼓励和支持甚至挑战。
书的最后一章是《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第一阶段是产生兴趣: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之间有好玩的互动,是未来的杰出人物最终对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在这里又会想到早期教育、基础教育的一些老生常谈,也庆幸自己这些年来都在这个领域阅读、经历、总结、改善……在产生兴趣阶段作者肯定了家庭、兄弟姐妹的激励作用。
第二阶段是变得认真,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基础教育的中高年级阶段,有良好动机的孩子开始变得自觉,聪明优秀的会用3F的方法进行刻意练习。
第三阶段是全力投入。在这个阶段,动机完全靠学生自己保持,当然亲人朋友的激励仍会起鼓励作用。
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提倡了在教育领域,师者最有益的学习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成为“练习人”,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
这本关于学习的书得我青睐的原因是不少表述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符;也契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最后总结:
1.选择容易让自己专注的目标,再有限制地逼自己一把。过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圈,保持每天的睡眠和健康,尝试每天1小时的练习。有进步时,适时跳出来检查自己,是否处在舒适区了,是的话,走出来。
2.练习的起初阶段,选择正确的导师很重要。有了导师后要保持学习的清醒与敏锐,注意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3.早期教育、基础教育对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很重要,要花时间正确有氧陪伴。
4.刻意练习一段时间后要总结,为该项技能创建更高效的心理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