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换种方式讲西汉(13)

换种方式讲西汉(13)

阅读量:3740780 2019-10-24


臧荼起兵谋反是在汉六年的十月,刘邦集结兵力去平叛再镇压利几,最后又返回洛阳。前前后后用去不少时间,接下来,刘邦刚到了洛阳没几天,就有人来举报有诸侯王谋反,而这个时候才刚刚十二月,就像是提前被安排好的。这个被举报的人不是别人,便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
历来君王要除掉某位臣子都要有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像"莫须有"那样荒唐的只是少数。诬告谋反是最好的借口,可以致死,罪行够重,能化被动为主动,引起群臣激愤,同仇敌忾。那么诬告韩信的人用了什么理由说韩信谋反呢?
韩信这么一个追求功名的人,好不容易当了楚王,出入自然要搞得十分气派。再加上韩信是楚王,楚地有许多项羽的旧势力,小心驶得万年船,韩信到哪都带了一队武装侍卫。谁知道这就成自己被诬陷的借口了。
果然,韩信要"谋反"的事情一出,朝堂之上就炸了锅,跟韩信没什么交际大臣们个个就像韩信欠了他们钱一样,请奏刘邦出兵征讨韩信,并扬言活埋了韩信。而张良、萧何等人深知刘邦心里想搞什么鬼,虽然知道韩信不可能谋反,但是也没有表示什么。因为两人也知道,刘邦消除异姓王是下了百分之二百的决心,就是天王老子来劝都没有用。刘邦很满意,大臣表现地对韩信越是深恶痛绝,就越是符合自己的期望,哪怕只是表面的。人心和士气是搞定了,接下来还有最重要的问题。
问题就是他韩信是一般人能打的过的吗!况且现在韩信手里还有一个猛将,楚国旧臣钟离昧。至于钟离昧怎么成了韩信的人,我们稍后再讲。
现在这么两个让刘邦犯怵的人在一块,自己该怎么收拾他们是个大问题。人家张良现在不愿意帮自己搞掉韩信,自己最敬重的人就是张良自然不好强迫。萧何又是在自己面前举荐韩信的人,更不愿意冤枉韩信。
萧何和张良他们不给刘邦出主意,刘邦没办法,只好找陈平了。有计略又比较没原则的也就陈平了。然而陈平也是个聪明人,知道韩信是被诬陷的。陈平毕竟和韩信也是有感情的,当年给韩信当过副手,又一起在项羽手下共事过,所以陈平也反复推辞不想帮刘邦这个忙,但没办法,刘邦不敢欺负张良,只好来磨叽陈平。陈平被搞得也很无奈,自己身为人臣还是要尽人事的,刘邦既然缠上自己了……
陈平一脸无奈的问刘邦:"各位将领都怎么说?"陈平知道,韩信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如果刘邦手下的将领们不想打这仗,那这事就没谱了。
刘邦就跟陈平说了,将领们基本上都支持。
陈平低头沉默,思索片刻后,又问刘邦:"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可有外人知道?"
刘邦摇了摇头,表示没有外人知道。
陈平又问:"那韩信可知道?"
刘邦说:"韩信也不知道。"
陈平点点头,问刘邦:"陛下手下的将领,论用兵有比得上韩信的吗?"
刘邦一愣,看了看陈平,回答说:"这个自然是没有。"
陈平眉头一皱,说:"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的精锐,将领的才干又不如韩信,却要发兵攻打韩信,这是逼着韩信跟我们干啊,我真为陛下的安全感到担忧。"
刘邦也跟着韩信皱了皱某头,问道:"那可有什么别的办法?"
陈平回答道:"古时候天子要巡查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肯定觉得不会出事,必会到郊外迎接陛下。到时候,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需要一个大力士便可以办到。"
陈平这条计策,就足以说明陈平和刘邦等人都是知道韩信是被冤枉的。虽然陈平表面上因为汉营中没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将领所以才出此策,但如果韩信真的打算谋反,刘邦怎么会冒险前往楚地召见诸侯王,而不选别的地方?明着打都打不过,韩信若真要谋反,刘邦怎敢如此托大?韩信再厉害,也还有彭越、英布牵制,刘邦就未必不能打。
刘邦听完陈平的计谋,总算心里落下一块石头,随即派出使者通知各路诸侯自己要南游云梦,让诸侯到陈县与自己会面。
那么此时的韩信在做什么?
这边还毫不知情的韩信还天天在楚国傻乐着,自从当上楚王后便到处奖赏别人。先是赏了当年给韩信饭吃的老婆婆千斤黄金。然后又给了当时自己整天去人家家里蹭饭的那位亭长大哥一百钱,这挺恶心人的,当年刘邦出差,朋友们都给三五百钱。现在韩信就给人家一百钱,明摆着恶心人。韩信不为别的,就因为当年这位亭长给韩信饭吃,给了一阵儿就给烦了不给了,所以韩信就不愿意了。韩信丢给那个亭长一百钱后,还撂下句话,"你就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然后就把亭长打发走了。估计那亭长也好愣了,一百钱挨句损,哎哟楚王你快不间断的损上我一个月吧。所以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帮人帮七分,将来还能给自己留点余地。像那位老婆婆,每天就是给韩信带口饭吃,韩信感激到不行。那位亭长大哥太愣,让韩信天天上自己家吃,时间久了让韩信觉得你家就是我家,有朝一日自己不帮了,韩信就觉得人家是亏待了自己。人家帮你是情义,不帮你也并非无义,又不是你爹妈,凭什么天天宠着你啊?
最后韩信又找来了当时那个让自己钻胯的年轻小哥,封了他为中尉,跟大臣们说:"这是位壮士。当时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了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与其说韩信是为了封赏这位小哥,不如说韩信是想洗白自己,还赚的个宅心仁厚的名声。
韩信现在听说刘邦要来巡视了,还要在自己的地盘上聚会。开始还傻乐的不行,后来慢慢的就发现不对了。
史书记载很诡异,说是韩信不知道刘邦要袭击自己,然后又讲刘邦快到楚国时打算发兵反叛,最后觉得自己没有罪干嘛要冒险,所以作罢。《史记》和《汉书》原文:"(刘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看完了有点让人上头,但我想,这段话里隐藏了一些秘密。
韩信起初打算谋反,却又认为自己无罪所以又打消了谋反的想法。这说明韩信是知道了刘邦要降罪于自己,所以才有起兵的冲动,但这种冲动立马就被理智打消,因为韩信自己觉得自己没有罪,对汉室问心无愧,所以韩信打算去拜见刘邦给自己伸冤。也说明,韩信之前被举报谋反,是绝对的诬告。刘邦要抓捕韩信就是因为有人举报韩信谋反,韩信却因为刘邦要抓捕自己才想谋反,最后还作罢。
还让人感到诧异的事,只有中央高层才知道刘邦要巡游云梦的真相,韩信为什么从开始的不知到最后又敢确定刘邦是来抓捕自己的?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到底是谁趁机告知了韩信呢?
总之,刘邦在进入楚国之前,韩信就知道了刘邦的真正目的。这时,有人给韩信出了个馊主意,让韩信把钟离昧交给刘邦。钟离昧是追随项羽到最后的猛将,楚汉之时曾多次把刘邦逼入绝地,军事能力在当时绝对的屈指一数。后来项羽兵败这位猛将居然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因为和韩信英雄惜英雄,就躲在了韩信帐下。后来刘邦下诏抓捕楚国旧臣,韩信死活不肯交出钟离昧。
现在形势危急,韩信对于把钟离昧交给刘邦的这条建议心动了。韩信说什么都不想跟刘邦闹翻,之前就说过,刘邦之于韩信的意义,非同寻常。韩信对这个一手提拔起自己的男人是又敬又畏。但韩信也是个厚道之人,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命就直接把钟离昧绑了给刘邦,考虑再三,韩信打算和钟离昧商量商量。
韩信试探性的询问了一下钟离昧,钟离昧直接就炸了毛了。你韩信是个什么玩意啊?我来投奔你,你现在却打算拿我的命换你的命。眼珠子都快气鼓起来的钟离昧愤愤地对韩信说:"汉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国,那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却想拿我取悦汉王。我要是死了,你也就紧跟着得死。"
韩信也是个好面子的人,这种事本来就难以启齿,现在说出来了还被人家一顿嘲讽,也是脸上无光,便低着头一声不吭。钟离昧见状,不屑地冷笑了一声:"你也不是个忠厚的人啊。"好,既然你想拿我去换你的命,我的人头送给你就是。我钟离昧宁可去死,也不会去他刘邦那里受辱。愤怒之下的钟离昧拿起剑来就朝自己脖子一抹,干净利落。就这样,一代名将落得凄凄下场。
看着钟离昧的尸体,不知韩信心里会想些什么。不过人死了,尸体不能浪费。
韩信带着钟离昧的头就准备前去赴会。
此时刘邦还没到陈县,韩信就在郊外的路上列队迎接。韩信满以为自己带着钟离昧的头,又热情迎接,完全可以打消刘邦对自己的怀疑。岂知刘邦根本就不在乎韩信到底是否真的要谋反,刘邦要的只是你韩信的小命。
不久后,韩信终于等到了刘邦的到来,随同刘邦来的不止是大小官员将士,还有几个身手不凡的力士。韩信刚要参拜,刘邦的几个力士便一拥而上将韩信绑了起来,押进了车中。
惊慌之余的韩信终于明白了,自己出众的能力和震主的军功才是害了自己的原因。不管谋反与否,自己都完蛋了。韩信想起为自己而死的钟离昧,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忍不住想起范蠡留给文种的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韩信也仰天长啸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回过头来看了看还在抱怨不断的韩信,不耐烦地说了句:"你别快叨叨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人都在我囚车里了,还不停地抱怨有用吗?
接着刘邦就囚着韩信会见了各路诸侯王,意要杀鸡给猴看。刘邦想让诸侯王都知道,如今韩信都被我搞定了,你们还有谁是我搞不定的?听话点,说不定还能死的晚点。要不是不听话,下一个就是你。诸侯王们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前脚韩信还是楚王,一转眼就成阶下囚了,一个个都被惊得呆若木鸡。
刘邦很不给韩信面子,抓了韩信当天宣布大赦天下。就好像是天大的喜事一样,可逮着狼了的感觉。
好在是韩信平素为人宽厚,结识了不少朋友。在最危难的时刻,有人出来为韩信说话了。这个人叫田肯。刘邦迁徙各大豪族入关中之前,只要一看姓田,就知道是齐地人没跑,虽然史书没有对田肯过多的记载,但可以推测是韩信在齐地为齐王时的旧相识。
田肯这人的纵横之术很有春秋战国时的风范,并不是直接为韩信说情。田肯知道,谋反这帽子一扣,说再多的都没有用。但田肯也知道,刘邦自己很有数韩信到底谋反没有。所以田肯只是侧击旁敲,蜻蜓点水般地给了刘邦内心一记推掌。
田肯对刘邦说:"陛下抓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秦地是险要之地,如果关东有百万军队叛乱,秦地则只需两万士卒便可抵挡。秦地地势如此有利,如果对诸侯用兵,就好像高屋之上建瓴水,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还有齐地也是啊,东游琅琊,即墨富饶,南有泰山之险固,西有黄河之天险,北有渤海之地利。土地纵横各两千里,与诸侯国之间被山水阻隔,边界超过千里,如果诸侯拥有百万军队,那么齐地就只需二十万兵马便可抵御。所以说齐地是可以和秦地并称‘东西秦’。如果不是陛下的嫡亲子弟,绝对不能派去做齐王啊。"
田肯话里将齐地夸得天花乱坠,从地理形势上更是仅次于秦,深刻地说明了齐地的重要性。那么齐地是谁打下的?就是韩信。其实别说齐地了,魏、赵、燕、代,哪个不是韩信打下的,即使秦地和楚地也与韩信有分不开的功劳。齐地作为引子,引出了刘邦心底的缕缕思绪。田肯这番话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这个时候说,意图颇为明显。
刘邦也知道韩信是被冤枉,想起韩信一直以来对自己忠心耿耿,又为自己打下半壁江山,立下汉马功劳。刘邦心软了。算了,反正韩信已经没了封地没了兵权,把他软禁起来就好,没必要做得太绝。于是刘邦下令降韩信为淮阴侯,接着好吃好喝的供着,但名义上的韩信是淮阴侯,实际上也不过是个高级的囚犯而已。
韩信深知刘邦对自己能力的畏惧,自己也风光过了,也不想去争什么了。从此韩信便整日在家和主动隐退的张良整理古代兵法,至汉成帝时还保留了兵法三篇,如今已彻底失传,兵法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成了永远的迷。
汉成帝时派谒者陈农收集民间图书,步兵校尉任宏负责校对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了四类,"权谋"、"形势"、"阴阳"和"技巧"。
其中"形势"就是动如疾风,势如闪电,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让人家都不知道你在哪,不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以轻装快捷的优势战胜敌人。代表人物如项羽、霍去病。
"阴阳"则是带了点玄的,强调顺应天时进军,推算刑罚和阴阳顺逆变化,还要玩点观星术,推算五行相生相克的办法,在祭祀鬼神以助成功。这玩意就太邪乎了,代表人物炎黄两帝。
然后是"技巧",技巧就比较科学了,特别注重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然后还喜欢玩些高科技,比如什么弩机,投石车之类的。代表人物如墨子,《墨攻》都看过吧,知道墨家的厉害吧。
剩下一个最牛,"权谋",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也就是说"兵权谋"主要玩的是脑子,是计略,但却包含了"形势"、"技巧"和"阴阳"四家之长。"兵权谋"一共被分了十三家,而韩信,就是这十三家里的其中之一。
任宏这哥们很苛刻,删了二百五十九种兵法,就留了十三家的,共二百五十九篇兵法。连伊尹的、姜子牙的都删了,但留下了韩信的三篇。汉初进入"兵计谋"十三家之列的只有两人,一个就是"大神"李左车,还有一个就是韩信。
本来春秋的时候诸侯国打仗还很愣,枪对枪,炮对炮,左中右三路对着打,谁的单兵能力强,谁的兵多,谁就厉害。后来到了战国的时候,大家也都不讲究了,在战场上开始了一些改变,于是就渐渐地演变出许多的兵法。到了汉初的时候天下的兵法已如雨后春笋般,但质量就参差不齐了。韩信和张良就一共整理了一百二十八家的兵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终确定了兵家三十五家。
不过很可惜的是,后来吕氏作乱,这些兵书又被诸吕给偷走了。
韩信被抓了,楚地就被空了出来。
楚地是个好地方,也是个难以降服的地方。可谓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像刘邦和项羽、韩信就都是原先的楚国人。而且楚国版图很大,虽然韩信治下的楚国远不及战国时楚国的面积,但在诸侯王里也算是个瘦死的骆驼。刘邦底下没有哪个大臣和卢绾一样,又有能力又跟自己像亲兄弟一样。没办法刘邦只能将楚国一分为二,分成荆、楚两国。将自己的远房堂兄刘贾封为了荆王,以淮水为界,楚地的淮水以东归刘贾。又将自己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掌管楚地的淮水以西。
接着还有田肯说的,虽然田肯是侧面为韩信说情,但说的却是很有道理。刘邦打算将齐国封给自己的大儿子,刘肥。
刘肥的母亲曹氏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刘邦年轻时的德性大家也是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刘邦本身地位不高,刘肥又作为刘邦的私生子,难免会受到歧视。至于曹氏,史书没有太多的记载,甚至怎么去世的都不知道。不过刘邦风流成性,与曹氏多半也不过是几次约炮,一时交欢。后来刘邦娶了年轻的吕雉后,恐怕更是和这位妇女彻底断绝了来往。刘邦是个伟大的帝王,却不是个好的男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男人常有的缺点他都有。
刘邦炮友成群,若不是刘肥,曹氏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刘邦发迹后史书里更是再也没有提过这个为刘邦生下一个长子的女人。不过那年头没有DNA,刘邦敢这么肯定刘肥是自己的儿子,说明曹氏不是丧夫就是未嫁,亦或是丈夫常年在外。秦末战争不断,一个女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依靠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刘邦的确强大,却不是曹氏的依靠,所以曹氏恐怕在刘肥年幼之时便遭不幸。可能也正因如此,刘邦后来才会对刘肥多有垂怜。
刘肥身为别人的私生子,又经丧母,也可谓半世流离。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不知道后来刘肥看着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们都可以依偎在自己母亲身边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即使已经长成男子汉,又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地用眼泪去思念自己的母亲。
并非个个后妈都会对继子视如己出,多得是口蜜腹剑,多得是行浊言清,尤其生在帝王家。
不过现在刘邦还活着,还没有人敢对刘肥做出什么不利的举动。
刘邦将刘肥封为齐王,一共统辖七十多城,凡是说齐语的,就都归刘肥。甚至后来刘邦最宠爱的刘如意,也不及刘肥受到的封赏。
搞定了这个韩信后,刘邦便开始着手搞定下一个韩信了。"韩王"韩信。
韩王信虽说没有韩信那么牛,却也不是寻常之辈。汉初被刘邦封的几个大诸侯王里,燕王臧荼可以说是最弱的,若不是自己找事,仗着天高皇帝远也未必会第一个被刘邦灭的。臧荼之后,韩王信就是最弱的。不过当然了,韩王信只是跟韩信、英布这些人比弱了点,但和别人比起来还是非常牛的。(别提什么共尉、吴芮,跟这些人比起来那都不算大诸侯王。)至于赵王张敖,是自己偶像加好友张耳的嫡子,德行比他爹只高不低,也是云中白鹤。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张敖不会打仗,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刘邦想拉张敖下马,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而彭越和英布有实力,却也并不是像韩信那样能让刘邦畏惧的,所以也不急着收拾。已经搞定了最强的韩信,刘邦也算立过威了,所以从弱的开始慢慢吃就好。
刘邦连着搞定了燕王和楚王,要是再接着拉一位诸侯王下马,恐怕彭越和英布立马就要吓得起兵了。而且碍于张良对韩王后裔和韩国的感情,自己也不好做的太让身边人寒心。所以刘邦很会玩,要把韩王信慢慢放在火堆上烤。
刘邦将韩王信改封到了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当时的太原地区就已经离着匈奴很近了,再往前点就是战区了。刘邦将韩王信改封到前线,想借匈奴之手杀掉韩王信。可要是匈奴杀不死韩王信怎么办?韩王信要是能抵挡的住匈奴,那刘邦更是开心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匈奴问题了。总之不管哪种结果,刘邦都是获益的。
刘邦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可以说是走了一步很棒的棋。可是刘邦万万没想到,韩王信居然做出了第三种结果。刘邦高估了韩王信的骨气。
其实仔细说起来,韩王信这人虽然长得仪表堂堂、高大威猛,但实在不是个有骨气的人,当年荥阳之战,项羽把汉军包了饺子,人家周苛、枞公等人都以身殉国,就他韩王信投降了。虽然后来又偷着跑回了汉营,但与周苛等人的做法一比,韩王信就显得聪明有余却失气概。但是在刘邦看来,韩王信能诈降再跑回来投奔自己,那对自己还是忠诚的。
实际上,与其说韩王信是忠诚,不如说韩王信有一种过人的本领,那就是能准确地看出谁会是最后的胜者。刘项之间,韩王信看对了。匈汉之间,韩王信又看对了。
韩王信刚被改封的晋阳的时候根本不把匈奴当回事,甚至主动提出要求将都城建立在马邑。理由是晋阳离匈奴太远了,打起架来不方便。这种利国利民的决定刘邦当然不会拒绝了,于是韩王信就屁颠屁颠地将都城建在了最前线。
韩王信始终觉得匈奴不过是趁着楚汉争霸之际才得以崛起。西周的时候匈奴被中原瞧不起,秦朝的时候更是被蒙恬打的不敢南侵一步。可韩王信想错了,楚汉争霸的确是匈奴崛起的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匈奴能崛起,是因为北方草原上出了一位不世枭雄。哦,对于匈奴人来说,这不是一位枭雄,而是一位英雄。
西汉时匈奴单于最有名的就仨人,冒顿(mò dú)、伊稚斜(yī zhì chá)、呼韩邪(hū hán yé)三位单于。伊稚斜单于有名是因为与汉武帝同期,最后又被打的太惨。呼韩邪单于出名那是因为亲汉,而且是中国四大美女"王昭君"的丈夫。至于冒顿单于,那就实实在在的是靠能力出名了。冒顿把汉朝打的惨不忍睹,又东征西伐统一草原,军事能力太过逆天。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匈奴,还有冒顿这位草原传奇。
据司马迁说,匈奴的祖先叫淳维,是夏朝的后裔。那么夏朝的第一位老大是启,启的老爹是治水的那位大禹。大禹是颛顼的孙子,而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也就是说,匈奴也同我们一样,都是华夏子民。
不过后来历史学家们证明,匈奴并非一个民族,而是对北方各个游牧民族的统称,比如山戎、猃狁、荤粥这些游牧民族。我个人认为,匈奴或许的确有一支是夏朝的后裔,但并非整个匈奴都是夏朝后裔。就好像橘子是水果,但不是所有水果都是橘子。鲜卑族融入了汉族,难道汉人就都是出自东胡系统了?显然不是,那支入匈奴的夏朝后裔,不过是泥牛入海罢了。黄帝时,仓颉就创了文字,而匈奴直到西汉时都还是没有文字和书籍的。这就足以证明,淳维那一支华夏子民对匈奴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硬是将人家匈奴划到华夏族来,不过是自作解人罢了。
今天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匈奴的民族大多是来自中亚,主要人群是匈人。而在秦朝之前还没有匈奴这个统称的时候,北方许多民族第一个字也都和"匈"的读音接近,比如之前说的荤粥,荤念xūn。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匈奴主要是靠放牧打猎为生,牧养最多的牲畜是牛羊马,然后匈奴还养些比较奇特的牲畜,在当时中原不常见,比如骆驼,驴,骡子。想想古人看着一头驴表现出"这什么鬼"的表情,也是一身萌点。
匈奴因为靠放牧为生,所以寻水草而迁徙,没有城池,也没有固定的居住点。虽然匈奴人居无定点,但却有势力划分,每个部落放牧的区域是哪就是哪,不能越界的,要是敢越界就免不了一场战争。匈奴是不种地的,因为北方草原上也种不出东西来。
这么一群偏肉食系又处在恶劣环境下的人类,那体格自然比咱们这群偏草食系的中原人要强。单论战斗力来说,匈奴人的小孩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随便一个熊孩子都会骑射。从小就能骑羊射鼠类和鸟。长大一点那箭术就能射狐狸兔子了。等到成年之后……那就射人了。匈奴人打仗还有个特点,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实力平衡的时候还会各种"放风筝"。
中原的男人有两大日常,是读书和种地。贵族读书,庶民种地。匈奴男人的两大日常,是放牧和打猎,而且不分贵族活动庶民活动,全民能放牧,全民能打猎。没事猎猎兔子狐狸,开心了缺钱了就南下猎猎中原的草食系们,三天两头地来猎几个壮丁回去当奴隶,猎几个美女当玩物。
匈奴人不读书,就不要跟他们提什么"四维五伦"、"三纲五常"了。礼义廉耻是个啥?仁义礼智信又是个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统统没听说过。健康强壮的汉子吃肉,年老衰弱的老人就只能吃残羹剩饭。老爹死了,你的妈妈们就都是你的女人了(亲妈除外!)。哥哥死了,你的嫂子们就都变成你老婆了,真是应了那句"好吃不如饺子,好玩不如嫂子"。可见匈奴确实是缺失人伦。
至于匈奴人的法律,没有中原那么多花样,但是非常苛刻。在匈奴,一个人只要有意要杀人,拔出凶器一尺,那就是死刑,杀人未遂跟杀人都是一个待遇。盗窃的,直接就没收所有财产。罪轻的人会被行刑者压碎骨头关节,罪重的人就是死刑。唯一比中原宽容的就是坐牢的人最多就蹲个十天,那基本也不叫坐牢,充其量算个拘留。
单于如果死了,那他最亲近的老婆和大臣还有奴隶都要跟着去陪葬的,多的时候陪葬者有上百人。(通常是这样,但也不是所有单于死了都会如此。)
匈奴的官员制度还属于分封制且世袭的,一共有二十四位官员。最厉害的是左右贤王和左右谷蠡王,这四个职位是封地最多的。再然后就是什么左右大将、左右大当户了。普通的当户是二十四个位置里最小的。这二十四位官员里,比较牛的手下骑兵过万,像当户这样最低级的也有个几千号骑兵。匈奴没有丞相,只有左右骨都侯,就和中原的左右丞相差不多。
这二十四个世袭官员,又有自己各自的小弟,比如什么千长、百长、禆小王。总之匈奴人的官员制度就很像黑社会,打仗的时候一个带头大哥带着一群干部,而一群干部又带着一群小头头。不打仗的时候就各看各的场子,上下又都有隶属关系。两边要是闹不愉快了就自曝大哥是谁谁谁。
关于匈奴大致先说这么多,与中原相爱相杀了几百年,以后戏份还多得是,到时候慢慢说。大家暂时差不多了解下就好。我们继续说说冒顿这位枭雄。
冒顿他爹叫头曼,实力比较平庸。秦朝的时候被打的抱头鼠窜,一路逃到漠北。后来趁着秦末战争,没人顾得上北方,头曼单于才敢带着族人回来。
这个冒顿本来就是匈奴的正牌继承人,是太子。后来头曼太喜欢自己小儿子了,想改立小儿子做太子。一下子冒顿就成障碍了,头曼这人在亲情上也是一碗水端不平,对两个儿子厚此薄彼。为了将小儿子扶上太子之位,不惜让冒顿去送死。头曼把冒顿送到了月氏国当人质,自己儿子冒顿前脚刚到月氏,头曼后脚就率兵来攻打月氏了,简直不把自己儿子早点弄死就心里不踏实。
好在是冒顿很有两下子,偷了匹月氏的骏马撒腿就跑,一路狂奔逃回了匈奴。头曼一看自己儿子居然回来了,一边感到意外一边心里觉得自己这儿子不简单。爱才不是中原人的专利,头曼一看自己的儿子这么牛,也就舍不得弄死冒顿了。毕竟冒顿也是自己生的,自己的种这么优秀,自己也很骄傲啊。于是头曼就给了冒顿一万骑兵让他统领。
这父亲不想杀儿子了,儿子却想杀父亲了。人都说虎毒不食子,这父亲当的也真是没谁了。冒顿是个聪明人,自己父亲的小把戏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从冒顿逃回匈奴的那一天起,仇恨的种子就已经种下。冒顿每看自己父亲一眼,都会滋润一遍自己心底的那颗仇恨。
不过话说回来,当过人质的天子都不简单。秦始皇在赵国当过人质,后来统一了中原;冒顿在月氏当过人质,后来统一了草原。看来欲成大事,必须要当回人质啊。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冒顿带着自己老爹给的一万骑兵,除了打猎之余,便天天专注于训练这群士兵的射术。这冒顿也是个奇才,打猎之余还没事搞搞研究。这个冒顿研究出了一种响箭,响箭这东西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个伟大的发明,是战场上非常好用的通讯指挥工具。冒顿制造出响箭之后,就下令自己手下的士兵,自己的响箭往哪射,大家就要跟着往哪射,谁要是敢不射,那我就射你。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匈奴人的军队因为是全民皆兵,上马从军下马为民,纪律性不强。开始冒顿把响箭射向鸟兽,结果手下就有几个人走神了,没注意响箭的射向。于是冒顿就把这些人全杀了。这么一下子,冒顿手下的士兵们不敢懈怠了,随时都注意集中。
冒顿很开心,整顿完纪律之后,冒顿又把响箭射向了自己的爱马。结果又有几个人一看是自己老大的爱马,就琢磨着不是老大给射偏了吧?于是就没敢跟着射,冒顿二话没说,把这些没敢跟着射的又全宰了。
过了几天,冒顿又把自己小弟们拉出来练兵了。冒顿这次射的是自己的爱妻。冒顿真是下血本了,为了练兵不惜杀了自己的老婆。这下所有人都愣了,不过基本都射了,有几个没敢射的,也照例被冒顿给宰了。冒顿手下的小弟们终于明白了,在自己老大面前那是只有军令没有亲情,甭管是谁,只要老大射,自己跟着射就是了。
又过了几天,冒顿开始了最后一次练兵,把响箭射向了自己父亲头曼的爱马。这些所有人都没有犹豫,跟着冒顿射向了头曼的马。这次冒顿终于满意了,冒顿知道,自己手下的士兵,都已经训练完毕了,是时候可以报仇了。所缺的,就是一个时机了。
终于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冒顿的机会来了。头曼有一天去打猎,带着冒顿一起。等一群人跑出营地很远之后,冒顿拔出响箭就朝头曼射去。冒顿的手下已经被训练了很多次,知道冒顿不会无缘无故射自己的老爹,也都紧跟着朝头曼射去。顷刻间,头曼就从单于变成了刺猬。
头曼死后,冒顿立马就带兵回到了老窝,把头曼的老臣们全都叫了过来,问他们愿不愿意支持自己做新单于。很多人表示不服。冒顿做事一向利索,不服的就杀了吧。至于自己的后妈还有弟弟,连问都不问,直接杀了。政变这种技术活在冒顿这里就是暴力加直接。
冒顿是个有鸿鹄之志的积极青年,根本不满足统一匈奴而已。同时冒顿是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冒顿就像一条响尾蛇,先是假装露出自己的弱点,再给敌人致命一击。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