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帕格尼尼《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阿卡尔多担任小提琴独奏版本文 案:之 音 Team排 版 编 辑:灯灯?“你拉错几个音符吧大师,这样我们觉得你还像人类”
作品介绍帕格尼尼创作的6首小提琴协奏曲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26年。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标题《钟声》。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地位,至今仍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
帕格尼尼不是光用技巧取悦听众的人。他那魔鬼般的技艺只是一种条件,其创作的众多小提琴曲作品,并不因炫技而丝毫减低音乐性。他的音乐主题被很多人引用和再创作,他最美丽的乐章有着浓浓的旋律色彩,记录下瑰丽的景致和潇洒的生活状态,更有发人深省的深远意义。
其中的第三乐章由李斯特改编为钢琴曲,与原作双双传于后世,极为著名,成为演奏会常演曲目之一。
人们虽然无法欣赏帕格尼尼在170多年前出神入化的炫技表演,但所幸的是,被誉为“当代帕格尼尼”的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对帕格尼尼作品的演绎,仍能使我们领略小提琴演奏的超高难度技巧,更惊叹于帕格尼尼惊世骇俗的音乐表现力。本次分享的就是阿卡多担任演绎的最佳版本。
乐曲导赏
第一乐章 庄严的快板,B小调古典的协奏曲形式,由乐队的长大前奏始,第一主题出现后,无发展部,由乐队间奏代替,相当于第二主题的大调主题再现。
前奏由B小调的前半部与D大调第二主题及回复为小调的结尾部构成,主奏小提琴加入,在附有半断奏及下行半音阶等交织奏出旋律后,使用优美的分散和弦与三度叠音奏法。
D大调旋律(据说来自《塞尔维亚理发师》主题)由主奏小提琴呈示后,以六度、十度、八度复弦技巧表现。乐队全合奏间奏曲,转入E小调,主奏小提琴加入新旋律,再加入技巧表达部分。
第二乐章 慢板,D大调在乐队前奏之后,由小提琴奏抒情歌调,开头旋律重现,最后结束于双重泛音的意境。
第三乐章 回旋曲,中庸的小快板,B小调主题由小三段体构成,先由主奏小提琴呈示主题,乐队反复,D大调动机由小提琴表现,成为中段,中段末尾出现小提琴泛音与钟很有效果的应答,以暗示“钟”的标题。
结束主题部后,进入B大调全合奏,第一副主题极长,如数个副主题集中在一起。
主题再现,与钟展示应合,然后G大调第二副主题部三度重叠音奏法的动机与快速分散和弦对话交替呈现,继续左手拨奏、八度半音阶、叠音等技巧。
尤其最后,双重注音与左手拨奏交替,将表现能力发挥到出神入化地步。最后以后奏风格的短结尾结束。
随笔分享帕格尼尼似乎就是为了拉琴而生。他的肩、肘、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他的听觉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甚至还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
他的手不可思议地大,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尖和小指尖相距20厘米以上。他在演奏和作曲两方面都把小提琴技巧推上了顶峰,不仅是震撼19世纪的炫技大师,且为后世留下了一批质量极高的小提琴作品,其声名传至今日。
继他之后,经历半个世纪才出现与他能相提并论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和伊萨伊。事实上能写能演的像他那样出类拔萃的相信在小提琴这领域中,帕格尼尼是绝无仅有的了。
本曲的第三乐章 “模仿钟声的回旋曲”(俗称“钟”),便是他向世人展示自己令人眼花缭乱技巧的最著名作品之一。这个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也被改编成其他乐器演奏的版本。
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但其中的各种艰难技巧,令人叹为观止。难怪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
“钟”以轻快“飞跃断奏”的技法奏出凛冽、紧迫的气势开场,接下来高难度的“近马奏法”技巧,创造出模仿钟声的特殊音效。
随后的对比乐段更加重了钟声,延伸出紧张的高音,正像一个人紧紧盯着钟看,时间的快速流逝和无所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好比故事的一波三折和小说的一张一弛,随着钢琴的介入,给予主题更厚实的音响,从而使旋律显得不再那么紧张,亢奋中又含有柔情,虽然琴音越来越铿锵和大幅度起伏,那一抹温柔的涟漪,仍然在听众心中荡漾。
最后,小提琴以急匆匆的回旋曲归来,留给听众“逝者如斯夫”的喟叹和警醒。
乐曲中多次使用了三角铁这一打击乐器,并以小提琴多次模仿三角铁的声音,相信这正是《钟》这一别称的由来。
正如一位资深乐评人所说:《钟》美妙的乐段和高超的技巧,使音乐没有在匆忙中变得暴躁,而是显得异常充实,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位负责任又急性子的好朋友。
--咚咚
第一乐章是庄严的,一开始引入就以乐队全奏的力度很大的和弦与小提琴轻巧欢快音型之间极富听觉冲击的鲜明对比。中间有段旋律性很强如歌的部分,充分展示了小提琴柔和抒情的特色。
第二乐章是抒情缓慢的,管弦有力的和弦和大幅度力度变化的音型相比,一种悲剧性色彩就充满着整个氛围了。小提琴的演奏是含蓄内在的,让人有些动容。旋律逐渐延伸,加入华彩部分后,最后以强有力的和弦对比之下结束了这一乐章。
第三乐章是轻快充满活力的,乐队一直以简洁的和弦出现为独奏小提琴充当着和声和衬托的作用。小提琴独奏部分可以说是炫技好曲目了,让人不免想起李斯特的作品。而演奏者纵横恣意的挥洒为本专辑带来了强劲而不失轻盈的味道。不过选中这首曲子作为考试曲目的话,我想那位考生肯定会想问帕格尼尼一句:您是魔鬼吗?
--啊圆
对于本期音乐中第三乐章的旋律,不知不觉我已听了三年,这得益于一位老师的手机铃声,现在每当聆听这首音乐时都会联想到他,回忆起一段时光,想必这也是音乐的力量之一,一首音乐,一个人。
说回音乐,在熟悉了原版帕格尼尼的《钟》后,我特地去听了李斯特钢琴版的《钟》,经过对比,我的感觉是前者脆而尖锐,更为提神,而后者较轻和悠扬。其中三角铁的加入,清脆的声音带来了钟声的感觉,在乐章中多次出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第一乐章,乐曲开头乐队便来势汹汹,表达出了一种行进中的气势,不过在小提琴的出现后,音乐的悠扬性格便一下子表现出来了。其中在乐队背景乐的衬托下的小提琴的演奏是优美的令我印象深刻。后面在经过一段乐队合奏后,小提琴变得活泼跳跃,很是炫技,将乐章推向了高潮。
第二乐章,是炫技后的休憩,主题变得抒情,在音调及旋律上给人治愈的感觉,这样的乐章会给你带来一种凝思遐想,不知不觉中,随着几声声悠长的音符,悄然结束了这一乐章。
戴上耳机,反复的去聆听,那种行云流水的演奏技巧,每次都足以震撼我内心许久,也许这就是魔鬼的力量,又或者帕格尼尼的琴里真的藏着魔鬼。
--灯灯
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听这个总能感觉到一番小提琴独特的魅力,第一乐章,一个庄严的快板,在后半部分听到了浪漫,缠绵悱恻,饶有兴致,组成一个句子大概是,饶有兴致的看一幕缠绵悱恻的场景,不自觉浪漫起来。
第三乐章“钟”,一个回旋曲,小快板。毫无疑问最喜欢第三乐章,可能是因为熟悉,也因为欢快得十分狡黠,可可爱爱,恣意又收放自如。
--温柔沾衣
END -
你可能还想听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