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台湾象棋棋谱的简述

台湾象棋棋谱的简述

阅读量:3760629 2019-10-25


台湾的象棋文化,由于政治等因素,和外界的交流比较少。提及台湾的象棋棋谱,很多棋迷朋友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台湾的棋谱,大多是翻印内地和香港的棋谱,有什么值得收藏和研究的地方呢?
      台湾的象棋棋谱种类,有数百种之多,出版社主要有世界文物、星阁文化、文良、西北、品冠、文天、大同、大行、国家等等,象棋期刊方面主要有:《棋桥》、《台湾棋苑》、《宝岛象棋》、《中华象棋》、《高雄棋园》、《南联棋讯》。台湾的棋谱,确实大多是翻印国内和香港的棋谱,但是在翻印本里面,也不乏佳作!特别是当原版已经是洛阳纸贵、一书难求的时候,翻印版的价值,就颇为可观了!比如香港上海书局出版的《广州棋坛六十年史》(1套7册),喜欢象棋文化、喜欢收藏棋谱的棋迷朋友们,都知道这套书的价值不菲,很多时候有价无市,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

(港版《广州棋坛六十年史》1~4册)
        鲜为人知的是,台湾文天出版有限公司在1985年5月,曾经翻印了1~4册的《广州棋坛六十年史》,书名为:《棋人棋事棋史》,印刷装帧也颇为用心,从收藏的角度来说,确是难得的佳作!

(台版《广州棋坛六十年史》1~4册)
     香港的劳勉之先生,从1965年开始在香港的《天下日报》开办棋栏《天下棋坛》,每天报导世界各地的象棋新闻,刊登名手的对局评注,兼有其他名家的文章投稿,可谓题材广泛,洋洋大观!他辑录成册,出版了这4年的象棋年鉴:《象棋年鉴·1983年天下棋坛实录》、《象棋年鉴·1984年天下棋坛实录》、《象棋年鉴·1985年天下棋坛实录》、《象棋年鉴·1986年天下棋坛实录》。
(港版《象棋年鉴·1983年天下棋坛实录》)
这4本香港的象棋年鉴,书中并没有注明具体的印刷量,但以我多年的收藏经验来判断,此套书的印刷量并不大!可幸的是,台湾也进行了翻印。对于没有办法买到原版书的情况下,翻印本的价值,也就水涨船高了!
(台版《象棋年鉴·1983年天下棋坛实录》)
大家都知道许银川特大的自战解说代表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银川棋路》,但很多棋迷朋友并不知道台湾比内地更早的出版了《银川棋路》。许银川特大在内地版的《银川棋路》的自序中,曾经提及到:“早年,应《羊城体育》之约,写了一些棋评文章,介绍自己的对局,一周出一期,因为这一个承诺,我的笔便无法停下来,一段时间下来,偶有小成,有了四十多局的自战解说,这便是《银川棋路》的出处。后来,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在台湾出版了一本《许银川名局选》,也就是台湾版的《银川棋路》。”
台湾星阁文化出版社取得了许银川特大的授权,于2002年3月出版了《许银川名局选》(台湾星阁文化象棋丛书25),后又于2005年2月出版了《许银川名局选彩色版》(台湾星阁文化象棋丛书26)。这2本书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许银川名局选彩色版》比《许银川名局选》的印刷装帧更精美,文字排版更合理!可以说,《许银川名局选彩色版》是我所收藏的、我所见识过的所有棋谱当中,印刷装帧和内容,最臻于完美结合的一本棋谱!
(台版《银川棋路》)
       台湾星阁文化出版的《许银川名局选彩色版》和《许银川名局选》的内容是一样的,因此我们现在就以《许银川名局选彩色版》作为台版《银川棋路》的代表,和内地版的《银川棋路》做内容方面的一些简单的比较!
(1)  台版《银川棋路》的序言当中,有许银川特大父亲许侯的文章“父亲眼中的许银川”,但没有内地版《银川棋路》中的作者自传;内地版《银川棋路》作者则增加了自传的内容,但可惜没有保留台版《银川棋路》中“父亲眼中的许银川”。从许特大父亲的回忆文章中,我们从其亲人的视角,无疑能更好地了解真实生活当中的许银川!

(2)  台版《银川棋路》比内地版的《银川棋路》的对局,多出了15局。许特大在台版《银川棋路》的前言中提及:“《许银川名局选》这本书,根据我一九九三年在青岛初获全国个人锦标赛冠军以来,至二00一年在北京参加世界象棋挑战赛夺冠的弈战历程,选录了具有开拓精神的60个对局进行归纳提炼,研究升华写成的,是一本典型的自战解说丛书,读者可从中窥看我成长的轨迹。”
 

 



对于此书,台湾的主编方奕宗给予高度的评价:“本书是一本具有开拓精神典型的自战解说,有精彩、中肯的评论,有详实、丰富的竞赛资料,有抖擞、生动的现场报导,栩栩如生地将许银川的弈战心路历程,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集学术性、趣味性、历史性三者合於一炉,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近年来象棋对局评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值得广大象棋爱好者一读。”

 台湾的象棋棋谱文化,也有其独特的气息!下面这本《象棋步法》,是台湾诗人傅文正1978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对于自己的诗集为何取名“象棋步法”,傅文正在书中的后记中提及到:“取名象棋步法,无什么特别喜好,只不过是藉著象棋的各子来表现个人的人生哲学罢了,人生在世犹如棋局,如何攻守,如何进退,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的诗正是循此方式,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台湾的象棋棋谱,对于棋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这本印刷精美的《马兵新论》,是由中华民国象棋文化协会2004年出版的,作者蔡行健:象棋六段,从事象棋教学工作多年,现为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

这本书和内地陈廉庸编写的《马兵专集》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在导论中提及:“象棋运动历史久远,盛行不衰,数百年来有不少聪明才智之士投入研究象棋的变化,也产生了相当多的成果,尤其是这数十年来,各种关於象棋开局、中局、残局的棋谱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大多仅是资料的累积与比较,几乎没有讲究逻辑结构及推论方法的著作。本书如书名所示,是针对攻击方仅一个马及一个兵作各种变化研究,这是属於残局的范围。而以往相关於这主题的研究,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陈廉庸的《马兵专集》。陈氏书中收集丰富的棋例,也拆解出不少精妙的变化,不过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难阅读,因为这些棋例并没有经过合乎逻辑的重构,作者也没有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方法让读者可以去依循、去分析以及理解这些棋例的内容。因此,基本上,陈氏的书是只有以“棋例”来解释“棋例”,而常常一局棋就要参照好几局其他的例子,彼此之间又相互参照,有时候甚至造成循环,更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扰。”“本书限於篇幅仅介绍马兵对守方无攻击子的变化,也就是说守方最多只有士象全。棋例的参照是难免的,但本书将棋例作了合乎逻辑的编排,每一章都会介绍几个基本形,而参照的方向只有单向的,也就是说,复杂的棋例往前参照这些基本形,但没有另一个方向的参照,这是为了避免相互参照或循环参照。此外,本书讲究推理,每一章都会有一些原则,而会训练读者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对复杂的局势进行分析,将之简化到能掌握的基本形势。”


 台湾的象棋名人刘国华在此书的序言中提到:“蔡兄与我已经认识了有二十年之久,他的多才多艺一直让我心折。近几年他旅居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仍然没有放下对象棋的热爱,在繁忙研究之余依旧费心编写了这本《马兵新论》。回忆起年少时学习象棋的经历,总是觉得没有一本好书可以依靠。我很重视基本残局的训练,但在当时能作为参考的资料大多是棋局的集锦,缺乏合理的安排及有系统的解说。如今的《马兵新论》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以前的残局棋谱从未如此重视过形态的整理、要领的归纳以及逻辑的演绎。依我的意见,就算是初学者,透过此书也可以建立起相当扎实的马兵残局底子,而对一般有根底的读者,此书提供了很好的要点整理,让你能很有效率的掌握马兵残局的来龙去脉。事实上,读了此书之后,我本身也觉得受用不少。总之,这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象棋教学书籍以及马兵残局的参考手册。”
综上所述,台湾的象棋棋谱,翻印内地和香港的棋谱居多,但是无疑也有巨大的收藏和研究的价值,这是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和研究,才能体会得到的!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