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结业论文丨吴聪:浅谈歌剧《貂蝉》演出的扩声系统设计与调试

结业论文丨吴聪:浅谈歌剧《貂蝉》演出的扩声系统设计与调试

阅读量:3763474 2019-10-25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2019年5月19日-7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剧场(音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班在京举办。本次培训班旨在主要解决剧场舞台方面设计与制作的关系,制作与管理的关系,为剧场输出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专业舞台人才。近期,学会微信平台将陆续分享来自该培训班学员的优秀结业论文,敬请关注~
浅谈歌剧《貂蝉》演出的扩声系统设计与调试
甘肃省歌剧院
吴聪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们单位不懈追求艺术发展的首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初便开始了歌剧创作的历程。如今时代发展,科技文化与意识的进步,也使得我们这一代新的音响师经历了许多磨练与成长。
歌剧艺术起源于欧洲,源自于古希腊的戏剧文化被传承了下来。在纯物理的建筑声场里用歌唱的方式表达艺术是传统歌剧的标准做法。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多功能剧场建设的兴起、科技水平的提高、观众欣赏能力的加深,电子扩声系统的运用变得非常普遍。
音响,作为舞台美术的一部分。往往是最不显眼却最重要的。在歌剧中尤其是这样,让演员和观众都满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很困难。除了小型演出以外,大型歌剧往往受到演出剧场的声学环境与设备使用方式的制约,满足观众还是满足演员变成了艰难的取舍。以我单位演出的大型歌剧《貂蝉》为例:
     
关于话筒
一、话筒的选择
a.合唱使用舒尔MX202。该话筒是一款毫不显眼的悬挂话筒,拥有可更换的拾音器,配备无扭线缆易于定向,拥有较宽的动态范围和频率响应,可以在整个音频频谱上准确再现声音效果,小巧的尺寸与黑色的外观适合绝大多数演出环境,且不易被察觉。
b.角色演员话筒使用的是舒尔WL50。该话筒是一款微型头戴式话筒,提供了卓越的隐蔽性和专业级音频质量,不易受风声、爆破音和运动的影响。无线腰包系统使用的是舒尔UR4D+,属于舒尔UHF-R系统。具有较为先进的控制性能以及更大的灵活性,适合演出的专业应用。
c.乐队使用舒尔SM81。该话筒拥有平直的频率相应曲线,能够精确的再现声源,也能够通过低音衰减开关塑造理想的声音。0dB/10dB可锁式衰减开关为高声压音源扩声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且心型指向隔离了主要声源,使拾音更加清晰准确。乐队话筒统一选择了SM81。这样的选择方便了话筒的安装与架设,也保证了话筒拾音的统一性,使得后期调音更加便捷。

二、话筒的摆放
a.合唱。合唱话筒悬挂在舞台的上方对应主要合唱演员的表演区域,它们分别悬挂在两道吊杆上,以多芯卡侬线缆连接至接口箱。话筒自然垂直向下,话筒头向合唱演员的方向扭转了约10度。两道吊杆中,靠前的吊杆距台口1.5米左右,以平均的距离悬挂6支舒尔MX202合唱话筒。两道吊杆中靠后的吊杆距台口约5米,此处话筒覆盖的是剧目中合唱演员的主要表演区域,这道吊杆上以平均的距离悬挂7支舒尔MX202,与前排的空隙对应。悬挂话筒距离合唱队的高度在彩排时反复进行调整,来找到最佳的拾音距离与设备使用安全距离的最佳分割点。
 
b.独唱。主要演员5名,使用了设备一对一的配置,冗余备份2只。参照一般歌剧话剧常见的拾音方法,将话筒通过胶带固定在演员前额头发中,或发饰上。在保证良好的拾音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隐藏了话筒,以确保演员造型不被破坏。
c.乐队。由于剧场的乐池普遍较小,而本剧目需要的乐队编制较大。根据实际情况,话筒数量不能太多,在与指挥家和导演反复讨论后得出了相对合理的数量,12支。最终对乐队的拾音做出如下安排:小提组2支、二提组1支、竖琴1支、打击乐组1只,大提组2支、中提组1支、倍大提琴组1支、古筝1支、管乐组2只。由于空间狭小,各个话筒的拾音覆盖范围与角度都是精心设计的,从而达到了比较满意的交响乐群感听觉体验。
三、微型无线话筒的佩戴
首先确定话筒的走线路径。由额头眉心向上两厘米的位置起始,话筒用小型发卡和染色胶带固定至发饰/头冠边缘。线材沿头部中心位置垂直至后颈,按照演员低头的最大角度留线材余量后固定。然后向腰部垂直走线至腰包,留弯腰所需余量后再次固定。腰包的位置由剧情决定,避开因动作产生的身体接触面。腰包天线向下,避免因接触人体产生的无线信号衰减。多余长度线材横向缠绕至腰包卡扣,确保话筒接头不受外力的拉拽。固定用胶带我们曾尝试过五种,分别是医用布制胶带、医用纸质胶带、医用塑料胶带、中药止痛胶布、美目贴无纺布裁剪胶带。经过演员试用与反馈得出的结论为,前四种胶带仅能提供单一的固定性能。在隐蔽性、抗汗性能、粘贴舒适度上均各有优劣。唯独美目贴无纺布胶带综合性能最强,即便如此也需要专人维护。在上场前,换场中检查胶带状态,清洁胶带处产生的汗水,油脂。发现问题及时更换,以降低脱落风险。

关于音响系统
一、调音台的选择:根据剧场的实际情况与剧目需要使用的母线数量,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接口数大于32的模拟调音台或数字调音台。为了使编组方便,操作灵活。我们选择了VENUE D-SHOW数字调音台作为主调音台。Allen & Heath ML4000-48作为备用调音台。一主一备的方案也是现代演出中降低事故风险的必要选择。
二、调音台的输入:现场所使用的话筒在输入配置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乐队话筒。话筒输入调整时,针对不同乐器做简单的低切或高切。再根据每个话筒拾音覆盖范围内,不同乐器的音色与属性做相应的调整与折衷。根据乐队配置的物理定位,通过PAN来调整音乐声像,使得乐队更具立体感与空间感;第二部分为合唱话筒。根据悬挂话筒在舞台上的物理定位调整PAN,使得舞台上运动中的合唱队具有一定程度的声像定位。并且根据该区域人声的属性与表演区的声场,做低切及EQ的调整;第三部分为独唱话筒。根据长期合作,对演员声音特点的熟悉。在演出剧场的声学环境下,通过EQ尽量还原真实演唱的声线与听感。
三、调音台的编组:为了控制方便,我们对输入输出做了编组安排。乐队话筒编为一组。因乐队话筒的精细调整已在演出前的彩排环节中基本完成,所以现场以总体控制为主;合唱话筒编组分前后区两组。根据合唱队表演的位置,移动方向。在编组的前提下选择性的打开部分话筒,来有效的减少合唱队产生的环境噪声/移动指令等不必要的声音拾取。简而言之:用编组控制前后深度,用手动调节左右方向;独唱话筒未编组,由于独唱话筒上下台次数多,角色更换频繁。所以选择了进行独立跟踪控制,以降低操作风险。

四、调音台的输出:
a.主输出:在输出部分,为每一个编组增加31段GEQ,以方便统一调整。除了独唱直接发送至LCR以外,每一个通道都只发送到相应编组中,由编组做GEQ调整再发送至LCR。
b.返送:返送输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舞台表演区返送,乐池返送,以及化妆间返送。舞台表演区返送发送了乐队与独唱演员的信号,乐池返送发送了独唱与合唱的信号,指挥使用的耳返也发送了独唱与合唱的信号。化妆间返送发送了现场所有的信号以方便候场演员判断演出进度。
五、效果器:在现场我们根据剧场声学环境选择性的使用外置效果器TC M3000或YAMAHA SPX2000。其中独唱与合唱共用,使用AUX发送和FX return来实现效果的返回。交响乐团扩声在原则上不使用效果器,除非建声环境特别恶劣。
六、音箱:原则上主要使用演出剧场提供的音箱。我们在全国各地歌剧巡演的过程中,体验了各种品牌音响设备带来的不同效果。在使用中最能体现该局声学需求的音响设备为:主扩声音箱使用了D&B线阵列音箱,Q系列与T系列;返送音箱使用了Ti80和MAX音箱;耳返使用了舒尔PSM 600系列的无线监听系统。
关于现场调音
一、声音的比例,首先确定五位独唱演员的声音。力求还原清晰自然,以接近直达声的听感。其实在排练的最初期,演员跟着钢琴伴奏对曲调的时候我们音响组就参与其中了。他们每个人声音的特质,以及在各个咏叹调上游走的律动已经深深烙入脑海中的听觉印象。现场调整他们的声音更类似于一种寻找记忆的比对过程。单独试唱调整后,我们会要求演员进行重唱的试唱,进一步的判断各声部在交汇的情况下是否和谐共存于各频段。然后调整乐队的声音。除了乐器分组试奏来调校各个乐器的基本发声特性以外,我们还会请指挥家来辅助判断交响乐扩声整体的质感与空间感,以期望达到更加舒适的听觉氛围。

最后调整合唱。因为剧中有很多需要合唱团在移动中演唱的要求,所以一开始我们要求合唱团主要按照几个关键的移动调度来进行同步演唱。藉此来测试各个位置下悬挂话筒拾音的覆盖范围是否正确,以及测试对于合唱队产生的环境噪声与调度指令噪声的处理。关于合唱队的移动路径,我们整理出来了一套非常详细的走位图,在演出中会有专人跟盯/控制合唱队的话筒。其中有一个难点,在特定剧情下,合唱队会跟着移动的舞台布景从悬挂话筒覆盖区域之外的地方演唱着走上表演区,覆盖盲区的持续时间约为20秒。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该舞台布景的高处固定了两个全指向话筒。因为布景是移动的,所以我们采用了两套无线腰包系统。经过数次悬挂位置的调整,总算是解决了拾音覆盖的问题,合唱队在各个位置演唱后就可以开始调整悬挂话筒的高度了。这个调整除了找到合适的有效覆盖范围,降低台口固定返送的声音串扰。还需要平衡演员的实际表演高度。
为了凸显主要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和身份,舞美特意为他们设计了平均高度约40厘米的帽子,再加上有些演员本身个子高,还有大幅度挥舞长柄武器的动作,悬挂话筒的高度就成为了一个风险指标。该剧曾经在某一次演出中,因演员的长柄武器挥打到了悬挂话筒造成了很大的噪声,之后又因为击打产生的大幅摇摆,干扰了舞台画面长达半分钟之久。所以每次进入新的剧场演出我们都要慎重的调节高度以保万全。
在演员、乐队、合唱话筒分别调整完毕后我们进入了全剧彩排阶段。这个时候对于整体的把控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我们音响三个人负责全剧。调音台由两个人操控,其中一个人负责主角话筒与乐队总量,另一个人负责合唱队调度话筒追踪,第三个人在舞台候场区负责监控无线话筒的信号、电量、对于演员固定话筒的胶带进行维护,同时还要反馈舞台返送声场的状态。三个人通力合作,从扩声系统的各方面掌握全面的信息,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二、关于啸叫风险,它从来都是音响系统中如影随形的存在。而舞台返送系统是产生啸叫的主要途径,在歌剧《貂蝉》的初期,合唱队是要求很大的返送的。在舞台上开合唱返送会导致悬挂话筒受到很大的声音串扰,导致拾取的声音清晰度下降,失真。听觉上不满足又加大音量,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啸叫的产生。在与指挥和导演协商后,决定牺牲合唱队的自我听觉感受,让他们用音乐素养来克服听觉不适。角色演员话筒也有很大的啸叫风险,微型无线话筒的频率响应范围在60-16000Hz,最佳拾音距离在5-8cm左右,该种类话筒在音响话筒设备中是灵敏度最高的类型。
在剧情的推动下,一两个主要演员会趴在地上或坐在地上演唱,而前区的返送音箱就在他们眼前……这个情况下是要做取舍的。一般处理就是衰减引起啸叫的频点以及降低该话筒的返送量,但是抑制这种高灵敏度话筒的啸叫是要以损失很多音色为代价的。其他的解决方法也考虑过,比如通过调度减少同时出现在音箱前的话筒数量,又或者最好让演员带耳返。然而考虑到本剧是中国民族歌剧,给穿着古装的主角演员戴耳机太跳戏。并且为了维持高品质,让我们在已做好还原的声音上大幅开刀也实在是不太愿意。于是再次与导演协商,在经历了与演员的谈判之后终于决定。前区返送音箱在乐队音乐信号保持发送的前提下,在风险节点上暂时去除主角话筒的返送。总体风险时间约为十五分钟,相较全剧整体长度近两个小时的比例下演员是可以接受的。
三、关于保持歌剧的语言清晰度、实际上是关于混响效果器的运用。除了提供足够的声压级,良好的扬声器指向性覆盖,合适的混响比例也很重要。既要满足歌剧演唱所需要的空间感,又要保证适度的语言清晰。较长的混响会掩盖语音信号,就像“堵塞物”一样阻碍信号的调制深度,使演唱声音失真,同时让语言识别更加困难。所以歌剧的混响只是为了结合剧场声场的不足,按需增补。以1500座标准多功能剧场为例,需要增补的混响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两秒(参考值)。
     
以上为歌剧《貂蝉》的全部音响体系构成思路。歌剧《貂蝉》自2011年由甘肃省歌剧院立项,耗费三年时间创作。从演员到幕后工作人员,形成了230多人的演出阵容。该剧在2014年4月25日在兰州成功首演。并被国家艺术基金选中,被确定为2014年度大型舞台剧重大修改提高资助项目,获得350万元资助基金,成为省歌剧院历史上首个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剧目。2015年3月,歌剧《貂蝉》在与国内外69台剧目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成为本届“白玉兰”奖唯一获此殊荣的国内剧目,也是我省首获“白玉兰”奖的歌剧剧目。2016年8月12号13号,受国家艺术基金的邀请,歌剧《貂蝉》进入国家大剧院展演。全体演职人员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的艺术执着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今后,歌剧演出还将继续。身为一个的音响工作者,仍然需要继续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专业技术领域知识。
                                                                             
作者:吴聪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