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彬彬,一名E.T.讲师。
我和小白的11月P.E.T.工作坊开课在即,想借此机会把我们和E.T.的故事讲给你听。
这篇文章有点长,前面是我和E.T.的故事,结尾是我们11月工作坊的时间和地点安排,以及工作坊的介绍。
小白和E.T.的故事(←点击阅读全文)
我是谁,我要怎么活?
在35岁之前,我想的都是我要怎么“生活”,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过,我要怎么“活着”。
这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曾经,我有过几次重大抉择的机会,比如上什么高中,上什么大学,拿到考研结果了,到底要不要去读?要在武汉工作,还是去外地看一看?要持续漂在北京,还是迁居到别的城市?
这些抉择都是与生活有关,却与活着无关。
“我”这个人,仅有的一世生命,我要如何去度过?
生命的时钟在做倒计时,我逝去的每一刻都回不来了,那我的每一刻是怎么度过的,是我想要的吗?
在35岁向36岁迈进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越来越频繁的闪现这个问题。
有答案吗?没有。
虽然没有,还是忍不住会去想。
因为我想要知道,我到底能活成什么样子。
生命的前几十年,会受到外在环境非常大的影响,内在的那个专属于我的声音还是非常弱小的,大部分情况都是由“生活”带着我“活着”。
现在当我开始思考“我要怎么活着”的时候,内在的那个我开始快速的成长起来。我想要去创造我的生活。
从前,我并不相信学习了某个知识,就能改变我的生活,没有什么东西是万能的。
“无奈,没办法,没得选,只能如此”是我心中出现的最多的声音,也是我无意识会说出来的话,但同时也是我最讨厌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话。
我讨厌死了那种压力重重、无奈、被迫、无力的感觉,总是想要去跟它对抗。连带着,我也会特别喜欢反驳那些说这种话的人。
比如,在我们家餐桌上,我跟我老爸,隔三差五就会争论一番。我俩争论的事情常常是无厘头的。
比如他说“山地车设计成这样,就是会让人不舒服,不可能比我们原来的老式车舒服”,
他说“咱们住在这个小区,就是不得已”,
他说“豆子都长虫了,真是没办法”,
只要听到这样的话,我就立马进入战斗状态,“怎么就不可能啦?怎么就没办法啦?这有什么困难的。可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啊!”
现在这种声音依然会时不时的冒出来,我对它非常敏感,一旦捕捉到它,就会提醒自己:来找找需求吧。
比如跟老爸的争论,我发现,我想要的不是争论,我想要的是证明我在这里,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跟你不一样。我跟老爸争论只是一种证明自己存在的方法,而当我觉察到自己的需求时,我心里已经有种安定感了。我知道我在,这样我就放心了。
这样的转变,是练习E.T.技术之后发生的改变。
我仍然不是100%的相信E.T.能够改变我,虽然已有的种种迹象都在告诉我,我已经改变了。
虽然我已经改变了,我还是会去试图找各种证据证明E.T.技术在我身上是有效的,因为有效所以反过来增加我对它的信任,信任能让我更放心的去推广这门技术,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
我觉得要自己信任的东西才可以去推广给更多人。
可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别人有别人的头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会自己来判断E.T.这个技术好不好,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自己认可的,是不是自己想要去选择的。
没有我,也有其他人会去推荐E.T.,传播E.T.。E.T.不需要获得我的信任,他已经存在50多年了,显然还会继续存在着。
别人也不需要我的信任推荐。
E.T.自己不需要,别人也不需要,看来是我自己有需要。
因为我的余生呀,就要交给E.T.啦,我要去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就靠E.T.这套方法啦。如果它不靠谱,我可怎么办呀?
给他这么重大的责任,我不反复证明他有效,还能怎么办?
原来,我竟然对E.T.寄予了这么大的期望。如果某天,我发现它真的没用,我岂不是要遭受巨大的打击?细思极恐。
我想让我自己能独立思考,能去自己探索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到某个事物上。然而当我想要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按我想要的方式活着,我就是在践行着E.T.技术。
原来,我已经跟E.T.分不开了,既然如此,就继续练习吧。
E.T.教会我关注自己的需求,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相处,这篇文章也是E.T.倾听技术的应用。
E.T.对我的改变不是学完之后我的人生就踏上了康庄大道,而是在每天的生活琐事里,在点点滴滴的觉察里,在一次一次尝试满足自己小小的需求时,我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几年以后回头去看,才会发觉,噢,原来我已经变了这么多了。
11月,我和小白会开一场为期4天的E.T.工作坊,邀请你来和我们一起体会E.T.,学习E.T.。
P.E.T.工作坊的模样 课程内容
自我认识和成长: 梳理沟通中的行为模式,看见自己的内在需求
科学有效地表达: 怎样说,对方才能理解我;怎样说,才能无伤害科学有效地助人:怎样听,对方才愿意说;如何协助,对方才能真正成长第三法解决冲突: 原来在输赢之外,还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
授课对象
不限于父母或准父母只要你有认识自我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需求欢迎你来^_^
授课方式
线下面对面,小班教学(最多不超过12人),综合理论讲解、小组讨论、学员分享和实践活动等形式于一体。
以学员为中心,讲师会根据学员的具体需求、关注点和现场情况随时调整授课方式、讲解案例和内容比重。在工作坊进行期间和工作坊之后,讲师还会通过线上微信群和学员保持联络,根据需要就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实操。
课时安排
白天授课
通常为9:00-17:00午休1小时总计24个课时通常分为三天或四天进行具体时间可根据学员需求进行调整
课程咨询
家成长 成成
电话:135 2190 9563
或扫码咨询
家成长 家家
电话:135 2191 5382?
或扫码咨询
课程时间、地点、收费
时间:11月3日、10日、17日、24日
地点:北京市,东亚.望京中心
费用:2800元/人两人合报2680元/人三人团报2500元/人
讲师介绍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戈登博士《我的关系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