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孔子圣迹传》

《孔子圣迹传》

阅读量:3792298 2019-10-25





笃志好学一少年
历尽艰难成大器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家离鲁国的宗庙不远,每当举行祭祀时,他总要跑去观看,这也许是儿童爱玩的天性使然吧。但与众不同的是,她五六岁时,就把祭祀的礼仪程序熟记在心了,经常在院子里兴致勃勃地与小伙伴们玩祭祀礼仪游戏,他们先用泥土捏制成俎、豆、鬲、鼎、簋等礼器和牛、羊、猪,再由神情肃穆的小孔子指挥这个主祭,有上香的,有献爵的,有奠酒的,有行礼的,有做诵的??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哪些地方不合规格,或是不够庄严肃穆,他就指挥重来。小伙伴们也乖乖地听他摆布,互相拱手揖让,彬彬有礼,惟妙惟肖,引得大人也跑来围观,啧啧称赞!一个五六岁的孩儿能把祭祀游戏主持到这样的水平,孔子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家乡和周围的地区。
      孔子七岁那年在晏平仲办的学校里读书,上的是一所曲阜城里的官学。孔子因
是邑大夫的儿子,所以能与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家的弟子一起在官学读书。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在官学之前母亲在家辅导他认了不少字,他跟学校里已读了三年书的孩子学习同样的课程,并无困难。而且,孔子入学半年之后,就成了学习尖子,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他都能不费力地帮忙解答。老师晏平仲常常夸奖孔子,说他是个难得的聪明孩子。
      孔子在官学堂里学习了三年,觉得老师授课进度太慢,学不到很多知识,浪费了大好时光,便拜外祖父颜襄为师。
      孔子离开了晏平仲办的官学,高高兴兴地搬到外祖父家,跟随学识渊博的外祖父学习礼仪、音乐、算术、诗书,兼修骑术和箭术,探讨仁政、仁爱、孝道等问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了成为一个贵族士大夫所应有的教育素质。
      孔子十三岁时,外祖父就去世了,他陪伴母亲守孝百日。后来,他为了减轻家庭生活重担,开始为鲁国大夫叔孙氏家放牧牛羊,每天赚得一小斗半小米养家糊口。白天牛羊分散在山坡吃草的时候,他就在一旁专心致志地读书,过着名副其实的半工半读的生活。
      不久,鲁国最有权势、最为富有的正卿大夫季孙氏听说孔子在叔孙氏家当牧童打
工的事后,为了栽培他,就请孔子来家中担任主管牛羊畜牧繁殖的小管事乘田。

      富可敌国的季孙氏一家有数十个牧群,其规模远远超过叔孙氏。孔子一上任,就表现出杰出的管理才能,他平等而亲切地对待这些放牛牧羊的奴隶,与他们同劳动,共饮食,一起娱乐,关系好得不得了!那些下属也尽心尽力地为他竭诚效劳,将牛羊等牲畜饲养得膘肥体壮,不到一年,牛羊数量便翻了几番。季孙氏大喜!对孔子更加器重了。
    孔子抓紧把一切空闲的时间去潜心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诗书礼乐方面,他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须进一步提高。而且不能只停留于理论,还得精勤实践练习,练习时还需要有音乐伴奏。于是,孔子就虚心认真地向周围懂得音律的人去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的时光过去了,这位天才少年学问大进,孔子领悟到音乐和礼仪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好的音乐必然合乎礼仪。
      孔子还拜箭术和驾御车辆的高手为师,他的这些老师中,也包括他手下的放牧牛马者。正是由于他的不耻下问,谦恭好学,使他不仅精通了射箭和驾车的技艺,也通晓了这方面的礼仪。
      孔家所住的曲阜阙里,位于鲁国国都的西南角。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称为太庙,鲁国太庙就是周公之庙。孔子一有机会就进入太庙,仔细观察里面陈列的各种典籍礼器,对每一件祭器如鼎、鬲、簋、豆、爵、觚、壶等,都不厌其烦地逐一询问其用途。对周公辅佐文王、武王立国的丰功伟绩佩服得五体投地。大祭仪式开始,伐鼓考钟,和谐典雅;香烟缭绕,威仪济济,庄严肃穆。一会儿燔柴,一会儿上猪牛羊,一会儿献爵,一会儿奠帛,一会儿诵祝,一会儿三跪九叩。每开始一道程序,孔子都要问个究竟。有人嫌他啰嗦,孔子回敬道:“勤于求教,不耻下问,这本身就是知礼嘛!”
      公元前534年,三十四岁的孔母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十七岁的孔子抚棺大恸痛哭失声!他按周礼将慈母与父亲合葬在曲阜城东15公里的防山之阳,穿起麻布孝衫,系上麻拧的孝带,带上白布缝成的孝帽,在坟墓边盖起简单的草庐,为慈母守丧三年。由于哀伤过重,以致三年期满后回到家中,弹琴还不能成调。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读第三章初登政坛露锋芒?学琴师襄传佳话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