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交节。
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
俗话有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渐冷;
冻则有霜,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
迎霜兔
明清时期,老北京在霜降时节要吃迎霜兔。
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
《日下旧闻考·风俗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迎霜兔实际上就是野兔,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上霜拾阶而得名。
据说重阳节食迎霜兔能祛病祈福,令人延年益寿,这还与古人认为兔长寿的观念有关。
柿子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涩、性寒,入肺、脾、胃,清热润肺。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可以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
柿子树还有一个应景的美名——凌霜侯。身在村野,无知无识的草木,还能拜将封侯?明人赵善政在他撰写的史料笔记《宾退录》中记载了它的来由:明太祖朱元璋幼时贫寒,流落到一处村庄,人烟寥落,饥肠辘辘。正徘徊间,见一堵残墙边有棵柿树,红果累累,诱人极了,他饱餐一顿,恢复了体力。数年后,他带领起义军攻取采石、太平两地,又再次途经此村,柿树犹在。朱元璋感慨万千,解下身上的红色战袍为柿树披上,封其为“凌霜侯”。也许正是这棵柿树,把朱元璋变成民间流传的“植树皇帝”。他下令让安徽凤阳并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棵柿树,凡私自砍伐柿树者,从严论处。此后,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陕西富平有火晶柿子,红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吃一想二,饱一人思全家。但季节有限,又不易带,遂柿子糊塌应运而生。
柿面糊塌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特产柿子作主料,与面粉合烹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其主要风味特点为外皮酥脆、内瓤绵软、香甜适口。
霜降节此时秋高气爽,是收获柿子的季节。泉州、漳州、安溪产柿子很多,除大量加工成柿饼外,鲜吃的也很多。尤其是霜降节这天,几乎人人都吃柿子。厦门人说,这天吃柿子,面色红润;泉州人说,这天吃柿子,冬天不会流鼻涕。这一食俗至今仍存在。
空腹食柿子易患胃柿石症,所以最好饭后食用,尽量少食柿皮。同时也要控制食量,不宜同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等食物,患有慢性胃炎者、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
壮族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一说抗安南)。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岑玉音抗侵略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庙娅莫),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关于岑玉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壮族妇女岑玉音箭术高超, 勇敢过人, 曾带兵去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她用兵果断, 料事如神, 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 得到皇帝的封赏, 最后她解甲回乡, 直到逝世。人们因她曾在霜降这一天大败倭寇, 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以示纪念, 逐渐形成为霜降节。另一说是她和丈夫一起, 为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及财产, 率兵抵御入侵之敌, 于霜降之日大获全胜, 故当地百姓庆祝三天, 定为节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 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 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 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后归来, 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 欢度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壮族霜降节还与稻作族群的节期规律有关,是丰收节的一种形式。《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中云:“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
了解更多饮食文化资讯,请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