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品读精粹|刘徽:培养学生的扎实学力 ——读《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

品读精粹|刘徽:培养学生的扎实学力 ——读《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

阅读量:3805031 2019-10-26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
[本书及作者简介]
《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一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由日本三位教育方法与评价改革方面的领军人物完成。其中第一部分“日本的教育评价改革和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性”由田中耕治完成,他注重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政策方针的转换与表现性评价理论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及教育内涵作出解说。第二部分“表现性评价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由松下佳代完成,她从如何在大规模学力调查中有效应用表现性评价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教育者研究开发书面测试形式的表现性评价及其任务题的流程、方法和意义。第三部分“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课程及课堂改革”由西冈加名惠完成,她注重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主体性的同时有效地展开对“逆向设计”论中的表现性任务开发的实践性验证。

1999年3月26日的《周刊朝日》上刊登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新闻报道:“东大生、京大生的学力也垮了!”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力下降是由于“宽松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宽松教育”提出“新学力观”,相配套的评价手册将“兴趣、意愿和态度”放在首位,然后才是“思考与判断”“技能与表达”“知识与理解”。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会上首次提出了扎实学力这一概念。扎实学力的三要素可以归纳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力”“学习意愿”。扎实学力观认为“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性学习’)和养成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两方面是不矛盾的。这一观点在2006年的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审议过程报告会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报告指出:“将‘掌握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联系起来,正是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重视‘活用’的过程。”因此,“扎实”意味着要能活用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威金斯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迁移”,但这也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而按照威金斯的逆向设计理论,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则必须配套评价手段,最后才是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而最能体现扎实学力的评价方式就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真实学习理念下倡导的评价方式。学校教育最终是为了学生未来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这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扎实学力,而表现性评价正指向于扎实学力的测评,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对应单元目标,模拟真实情境。表现性评价准则的确定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1.收集学生的作品;2.归类学生的作品;3.归纳同一水平等级作品的特征。评价准则的确定也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校本研修过程。
 
何为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对某人使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艺进行的表演或制作完成的作品直接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个说明也许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评审员是如何评价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表演、钢琴演奏以及美术作品的就会豁然开朗。例如,在花样滑冰场上,选手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并完成所有的表演动作;在弹钢琴的会场中,钢琴演奏者必须弹奏完一首完整的曲目;为了参加美术展,报名者需要提交一幅精心绘制的美术作品。接下来,由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们所组成的评审团会对这些花样滑冰表演、钢琴演奏或是美术作品进行评分,评分时遵循专家之间达成一致的评价标准,这才是可以对运动员、演奏者或画家所拥有的实力进行最直接评价的方式。与此同理,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上的操作(或表演、展示),根据该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直接判定其学力的评价范式。在运用表现性评价时,最常见的是:让学生通过执行并完成“表现性任务”,再由多位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评价量规”表来进行综合评价。
——摘自《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第60~61页
200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全国学力、学习状况调查》曾经就“平行四边形面识”这一知识点出过两个版本的试题,如图1所示,A卷明确地标示了底边和高,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道题的正确率为96%。而B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数值,要求学生比较图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两个公园哪个面积大,并需要写出判断的理由,结果这道题的正确率仅为18.2%。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错在直接用底边乘以斜边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写不出判断的理由。不仅这道题如此,B卷中凡是要求写判断理由的题目,正确率无一例外都低于20%,许多学生在这类题上都会交白卷。而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更接近于B卷,需要我们从各种杂乱的信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比如,判断出两个公园的形状是否近似于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如果是,那么各自的面积如何计算?怎样找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学生需要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还需要用文字表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其实就在调动元认知。学生写不出判断的理由与其说是语文能力不足,不如说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充分。因此,扎实学力意味着是活用学力,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如前所述,要培养扎实学力,就要有相应的评价作为保证,而表现性评价正是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的。西冈加名惠对表现性评价下的定义是“在真实性(或者是模拟性)的情境中,要求学生将知识和技艺综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的任务”。学力既有“容易可视化”的,也有“不容易可视化”的,但无论是哪种,作为评价,我们只能通过看得见的行为表现来推测。最直接的行为表现当然与问题解决是一致的,比如要考察花样滑冰、钢琴演奏或是美术作品的水平,最好就是让他们表演一段,由专家来评审。因此,这对于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尽管学校教育中不一定有条件和资源让学生真正解决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但是教师可以模拟现实问题,从而把握评价的要点。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一般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表现性任务要贯彻学科素养。因为表现性任务是指向问题解决的,所以更能体现学科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和技能,因此有许多表现性任务是在单元层面,而不是单节课。这是因为表现性任务往往指向高阶认知目标的,对应的任务就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主线常常就是单元目标。以“经济”这个单元为例,需要学生“持续性理解”的单元目标如上页图2所示。相应的单元表现性任务就是“提出经济政策的方案”,如图3所示。虽然表现性任务要在单元结束时才需要完成,但却应该作为线索始终贯穿于单元的教学和练习之中。如下页图4,在本堂课的思考题“为了使人们幸福富足地生活,应该怎样设定商品的价格”之前标注了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提出经济政策的方案”始终提醒学生要围绕单元表现性任务来学习和思考,这样每堂课就不是零碎而无意义的知识点学习了。

图1   平行四边形问题的事例
 

图2  单元“经济”中的“持续性理解”实例
 

图3 表现性任务“提出经济政策的方案”
 

图4  单元“经济”的教学和练习
 
二是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要素。表现性任务大部分都是有问题情境的,为了模拟真实情境,一般来说要有四个要素,即角色、对象、场景、要求。如“提出经济政策的方案”的这个表现性任务,角色是“国会议员”,对象是“电视节目的观众”,场景是“国会议员候选人讨论经济政策的电视直播”,相应的要求有四个,并指明了具体的方式,即“分析、提议、辩论、撰写报告”。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表现性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里各种评价方法都是需要的,但根据扎实学力的结构,表现性评价指向的是最终方向,即理解和迁移,其他评价方法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考察,是用以支撑理解和迁移的。表现性评价中报告(包括实验报告、研究执行等)的占比是很大的,这是因为现实世界中报告也是最常用的,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口头报告,报告意味着内化、整合和应用。
 
如何确定表现性的评价准则
表现性评价作为能够抓住学力的发展性形态“活用”的有效方式,今后还会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应该如何设定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方法的可信度呢?如果是考查学生“掌握”水平的客观测试题评价法(如“判断正误题”“多项选择题”等),那么基本上无论是谁、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评分,所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因此这种客观评价方式的可信度很高。而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时候,由于教师不同,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就有所不同,那么评价的可信度也会随之降低。因此,人们开始把视线聚焦到统一评价标准的制作上来,即“评量准则”的制作和开发。
“评量准则”是一套评价量规,包含了评价的等级、各等级指标及作品实例,又被译为“评价指针”,是把学生针对学习课题展开认知活动中所产生质性变化的节点作为标准进行分层设计,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确认自己具体达到了哪个阶段或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又该朝着哪个方向进行,发挥着如同指南针一般的作用。
——摘自《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第45页
评价准则的确定既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作为复杂性任务,评价准则常常没有固定的单一答案,事实上它要经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收集学生的作品;归类学生的作品;归纳同一水平等级作品的特征。其中第二步是关键,通常需要有三个以上的教师参与,由这些教师分别归类打分,然后汇总,讨论那些有差异的作品,当参与学生比较多时,可以抽取一部分样卷来确定评分准则,确定后再对其他的作品进行评价,其他作品的评价过程也可以对评分准则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如图5就是经过教师们最后确定的表现性任务“在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你的方案”的评分准则。不难发现,评价准则的讨论过程就是教师校本研修的过程。当然在确定评价准则之前,可以参照相关已有的评价标准,但不能套用现成的,只有教师们经历确定的过程,才能像专家一样展开思考,对内容和学生才有更深的理解。书中还提到了一道数学题,出题者预设了八种解法类型,而在实际评分中却发现很少有学生只采用一种解题方法。因此,教师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如单纯型、列举型、混合型、新型、不恰当型,最终得到了评价准则。这个表现性任务评价准则包涵了学生四方面的能力,即概念性知识(明白题意了吗?)、程序性知识(会按数学流程答题吗?)、推论与学习策略(能想到方法吗?)、交流能力(会描述吗?)。

图5  表现性任务“在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你的方案”的评分准则
 
参考文献:
[1] 田中耕治, 松下佳代, 西冈加名惠,等. 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西冈加名惠, 田中耕治. 培养“活用能力”的课堂和评价中学篇[M]. 东京:学事出版株式会社,2009.
[3]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  刘徽)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8年6A刊)
*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课堂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093)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