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阅读量:3808069 2019-10-26




乳财传媒出品
中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政治评论家  金庸
人物编辑:刘芳
制图:彤彤
监审:香君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
关于生死,金庸先生作品里有这样两句话:
《神雕侠侣》里,金庸写道,“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射雕英雄传》里,金庸写郭靖与成吉思汗对话,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
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沉默不语。
人生就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之后隐居红尘外,得享天年,最后飘然仙去。或许,对于金庸先生的离世,我们更加感慨的是:
忽然之间,陪伴我们成长的记忆都在慢慢消失,属于我们的时代逐渐黯淡了。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

@金庸的离去,不禁让人感慨:金庸之后再无武侠
01
书香门第
金庸是海宁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孙。海宁查家的家族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是真正的“以文为业,书香传家”。
查家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兴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个进士,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雍正年间,海宁查氏传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狱案,不准参加科举,家族进入静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后,重开科举,他们又中了进士,进入近代的复兴期。
由此观之,金庸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而是家学渊源使然。
在近现代文坛,和金庸的名字联结在一起的,还有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明朝中期,海宁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迁往北京、天津一带,著名诗人穆旦(查良铮)正是“北査”的后代。
他中学时开始写诗,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因为南北两地,查良铮和查良镛素昧平生,但两人的生命中有着惊人的巧合。
查良铮是把姓“査”拆开成“木”、“旦”,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
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海宁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结为姻亲,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只不过坊间传闻金庸对表哥的为人颇有意见,从其笔下诸多负心薄幸的“表哥”形象便是明证。
此外,其姑父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表姐为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台湾知名女作家琼瑶则是他的表外甥女,著名的古建筑“纠偏大师”曹时中是金庸的妹夫,已过世的北京德云社演员张文良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的亲叔伯兄弟。
 真可谓一门煊赫,人才辈出。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成了金庸迷互相验证身份的密码

@他还兼具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
02
在书堆中长大
查良镛出生的时候,查家还拥有3600多亩田地,租种查家田地的农民有上百户之多。所以,他的父亲查枢卿实乃“当仁不让”的大地主。
因为家学渊博,海宁查家藏书十分丰富,“查氏藏书”在浙西一带很有名声。查家珍藏着900卷之多的《海宁查氏诗钞》雕版,是查文清生前编写的。
这些雕版置满两间房子,查良镛和兄弟们把这些雕版当玩具,还时常钻到这些雕版之中捉迷藏。日子长了,对雕版上的诗词,查良镛也能耳熟能详,随意就能读出几句来。
可以说,查良镛是在书堆中长大的。
他曾经回忆说:“家中藏书很多,我幼时虽看不懂,但找书却方便;而且不单有古书,也有新书,因为我的伯父、父亲、兄长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家里房产亦丰,生活不愁,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尽管那时查良镛年纪幼小,但所涉读的书籍已相当广泛。
在现代知识方面,查良镛称小学时代“得益最多,记忆很深”的,是父亲、兄长购置的邹韬奋所著《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以及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
八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使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
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其后,他在当时相当流行的、上海出版的消闲性读物《红玫瑰》中读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另外,平江不肖生在《顺探世界》杂志上连载的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更使查良镛看得入迷。
以后几年,查良镛看过武侠小说有好几十本,其中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的《水浒传》,写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气的《三侠五义》及其续篇《小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查良镛如痴如醉。

@他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部部皆为经典

@金庸的家族浙江海宁查氏世代都是书香门第
03
两次被学校开除
1936年,查良镛小学毕业,入嘉兴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不时空袭嘉兴,11月打到城池下,师生徒步迁徙至浙江联合中学。凭天赋努力,他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出色。
初中三年级时,年仅15岁的查良镛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书名叫作《给投考初中者》,指导打算升初中的学生如何考试得高分。
1941年,十七岁的查良镛在杭州的《东南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那篇《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文章,桀骜之气崭露无遗。
金庸说“我是个不守规矩的人”。因为狷狂的个性,让他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1940年,查良镛模仿英国作家卡罗尔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阿丽丝漫游记》一文,刊于壁报之上,影射权势在校长之上的训育主任沈乃昌是眼镜蛇,因此被开除。
当时学校的训导主任执意要开除查良镛,校长希望不要开除,想保住他的学籍。最后没有保住,还是被开除了。那位校长又写信,推荐查良镛到衢州中学去念书。
时过境迁,当年的中学校长去世了,金庸就出钱在学校里铸了个铜像,又题了字,以示纪念。因为金庸难以释怀对那位校长的感谢之情。
在校长和同学帮助下,查良镛得以转入衢州中学。那里生活很艰苦,常有敌机来袭,好在国文老师不错,图书馆不错,查良镛的精神生活比较富足。
1941年底,衢州中学闹学潮,反对训育主任,查良镛积极参与,再次差点被开除。
1942年5月,查良镛高中毕业,第二年去重庆,考上了国民党“党立的最高学府”重庆中央政治大学的外交系,希望将来在外交方面为国效力。
然而当时校内国民党学生“特务”横行霸道,学校纵容包庇,不加理会。查良镛打抱不平,向学校投诉这些学生,进而对校方加以指责,又一次被勒令退学。
第二次被开除后,他没有钱吃饭,衣服也没得穿了。
无奈之下,查良镛只有求助一位姓蒋的表哥。蒋表哥在重庆当时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做馆长。查良镛告诉他,自己被学校开除了,生活没着落。表哥说就到馆里来做个小职员好了。
就这样,查良镛做了差不多一年的图书管理员,为前来看书的人登记姓名,维持一下秩序。有饭吃,有薪水,还可以住在图书馆,对查良镛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看喜欢看的书,他在那里真算是如鱼得水。
1947年在时任上海市法院院长、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堂兄查良鉴地帮助下,他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的学历,插班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于1948年毕业。

@因为不守规矩,他先后两次被学校开除

@他在求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外交官
04
失之交臂的外交官
抗战后,查良镛始到杭州的《东南日报》当记者,4个月后,赶上上海《大公报》招聘国际新闻翻译,被录用。1948年3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一名翻译,24岁的查良镛被暂派前往香港馆工作。
在《大公报》香港馆任职期间,查良镛先后做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1950年,当查良镛的父亲查枢卿在内地被作为“反动地主”批斗时,他在香江也过着穷记者的日子。
查良镛在求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
新中国成立时,查良镛写了两篇文章,在大公报上发表了,那时他的身份是上海《大公报》驻香港的公派人员。
几篇文章被当时一位国际法专家、参加过东京审判东条英机一批日本战犯的梅汝敖大法官看到了。
外交部请梅汝敖先生去当顾问,到北京就给查良镛打了几个电报,说自己年纪大了,要做这些困难的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他认为查良镛年轻有为,知识也丰富,对国际法也懂得,想请去当助手。查良镛一直想到外交部工作,就到了北京。
当时周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做外交部内部工作,两人常常见面,一来二往,就熟了。
乔冠华后来私下里对他说:“在外交部做事,你这个地主阶级成份永远没机会,没出头的。你这个才华,你这个本事,做一辈子小职员,会很可惜的。”
在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人事的刁难下,他对进入外交部工作的事不再乐观,于是返回香港,回到《大公报》继续做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

@2006年张纪中版《神雕侠侣》,由于女主角刘亦菲为“金庸钦点小龙女”而受到关注

@《神雕侠侣》作为“经典情书”可谓是一拍再拍
05
“世界第一侠笔”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这些左派报纸“一般不用外国通讯社的稿件,特别是关于朝鲜战争的消息,更是拒用外电”。
可是新华社的消息来得比较慢,为了及时报道战况,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考虑办一张“灰色”的晚报。10月5日,《大公报》分出部分人力创办《新晚报》。
1952年,查良镛转入《新晚报》做副刊编辑。这是他踏入报界后第一次大量写作副刊文章,为此起了“林欢”“姚馥兰”等笔名。
他说,“姚馥兰”就是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的谐音,因当时副刊男性色彩偏重,他想以一个女性味道十足的名字来写影评,冲淡一下。
查良镛说自己本来是电影的门外汉,只是由于工作中要处理关于电影、戏剧的稿件,有时还要自己动笔写,故除了阅读理论书,他几乎每天都流连于电影院。
电影看多了,影评写多了,他甚至动手写起了电影剧本。
1953年,他将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改编成电影剧本《绝代佳人》。那段时间,他还为电影歌曲填词, 为长城电影制片厂写剧本,《兰花花》、《王老虎抢亲》等编剧即为查良镛(林欢),其中《王老虎抢亲》还使他过了一回导演瘾(与胡小峰合导)。
1953年,两位著名拳师──太极拳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拳师父陈克夫大师打擂比武,由于香港法律禁止武师之间决斗,遂移师澳门举行。
想不到香港竟有数万人乘船过海,日夜观战,盛况空前。香港各报都予以大版报道,风行一时。
《新晚报》由此获得启发,便在副刊上试辟武侠小说连载专栏,约请能编能写的副刊编辑陈文统、查良镛出阵,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写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结果一炮打响。
《新晚报》一时间“洛阳纸贵”,销路倍增,梁羽生、金庸亦因此声名大噪。
《书剑恩仇录》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三年内连续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一时间风靡全港。和梁羽生、古龙一起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
1957年夏天起,内地形势骤变,反右运动呼啸而来,千千万万知识分子落入“阳谋”陷阱,并波及香港,《大公报》的言论尺度也跟着内地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控制明显比过去加强。
香港《大公报》已不是当年独立的民间报,而是一张不折不扣的左派报纸,政治色彩越来越浓,生性自由、喜欢独来独往的他感到格格不入,工作热情渐渐消失。
1957年冬天,他辞职离开《大公报》,“我离开左派报纸,是因为那里不能发表反对当时‘大跃进’错误路线的意见,这实在太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他多次自称个人主义者:“所谓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权主义或国家主义而言。在某些政治制度中,当权者假借国家的名义,宣称为了国家或公众的利益,肆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他们认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必须为国家而牺牲。所谓国家高于一切,就是政府高于一切,也就是掌握政权之人高于一切,生杀予夺,为所欲为。个人主义者某种意义上,其实便等于是人权主义,也就是民权主义。”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香港第一健笔”

@为了表达自己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他创作了《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06
创办《明报》
1959年,35岁的金庸用全部稿费积蓄做本,投身商海,开始实践心中更大的报人理想,打造他的报业新天地。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笔”。
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武侠小说也喜欢他犀利的文风社评。尤其是与离开的大公报的反击笔仗,更让金庸名声大振,报纸销路大开。
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为了赚钱,后来就是为了支撑《明报》事业。
金庸的武侠小说震动了文坛,具有出色的生意头脑的金庸见有机可乘,就于1959年借“大侠武夫”和“威名”创立了自己的报纸,是谓《明报》。
早期的《明报》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每日出版一张。35岁的金庸希望《明报》成为一份“走偏锋”的小报,利用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 再配上他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发家制富。
但《明报》创刊初期,亏空严重,这一情况随着《神雕侠侣》在《明报》创刊号连载开始扭转;1961年,《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1963年,《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1972年完成《鹿鼎记》宣布封笔。
17年里,金庸一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他用其中14部小说开头的字写就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作品,一共创造了1427个人物,发行量超过3亿册,翻拍或与之相关的影视也超过了100部。
最终金庸所构筑的武侠世界终停留在了《鹿鼎记》。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金庸也不无感慨地说:“年轻时崇拜的大英雄都是完美无缺的,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英雄,他也有普通甚至卑鄙的一面。”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就此封笔

@他于1957年冬天辞职离开《大公报》,二年后创办了自己的报纸
07
“香港第一健笔”
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
1962年,受“大跃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
“难民潮”事件之后, 《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
“文化大革命”也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
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英雄偶像。
基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娱乐周刊中的佼佼者。
从1970年代开始,金庸成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金庸的名言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少做工夫,多叹世界”,被人认为是“亦正亦邪”的文人。
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更有纵横捭阖的谋略,在香港是“马基亚维里型的知识分子”。金庸的“政治现实主义”使得他在台湾、大陆、香港和港英等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奕中得到大家认可。
尽管《明报》与金庸在有关中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到1980年代《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分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
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勋衔。撒切尔夫人首度访华,金庸单独会晤撒切尔夫人。他还出任过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改制小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会见过许多中国最高层领导人。
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是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今天,香港报界的一些老大如《苹果日报》社长董桥、《信报》社长林行止、《东方日报》主笔陶杰等,都曾在《明报》干过。
不少名专栏作家,如张小娴、亦舒等都是从《明报》出的名。除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
强烈的爱国心、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政治上的实用主义、个人英雄式的竞争心理,金庸创造了文人办报不但不倒,而且极度成功的历史先河。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也正因为这个奇迹,人们怀念金庸主政时期的《明报》。

@他与第二任妻子育有二儿二女

@他与杜冶芬于1948年10月举行了婚礼
08
杜冶芬:双木成林的幸福生活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
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过:“我的婚姻不理想,我离了好多次婚。”在纸上“笑傲江湖”的背后,他的婚姻曾两次破裂,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那时他在《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专栏而与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认识。
金庸在一个星期天下午登门拜访,邂逅了17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第二天,他再度登门,送去几张戏票,盛情邀请杜家一起去众安桥的东南日报社楼上观赏郭沫若编剧的《孔雀胆》。
之后杜冶秋和父亲回上海去了,金庸却成了杜家常客,与情窦初开的杜小姐双双坠入爱河。
1948年3月,《大公报》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随他去了香港,当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办了婚礼,许君远是证婚人。
金庸曾以“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编剧本,这个笔名的来历,他本人没有作过任何说明,杜冶秋说,“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男欢女爱、生活幸福的写照。
杜冶芬在香港的几年,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生活过得不愉快。最后她独自回了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金庸在《大公报》的其他同事说:“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粤语,在香港感到生活苦闷,加上当时查良镛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况下,离开查良镛。”
金庸74岁时回忆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泪光地说:“是她背叛了我。”

@他的婚姻曾两次破裂,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第二任妻子朱玫,以女方必须结扎为条件,同意与金庸离婚
09
朱玫:《明报》初创,共患难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又名璐茜),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比他年轻十一岁。
两人相恋时,金庸还在《大公报》。1956年5月1日,他们在香港美丽华酒店举行婚礼,《长城画报》刊登了他们的结婚消息。
他们在半山缆车径(现在的坚尼道)2号租房居住,大儿子查传侠出生之后,金庸创办《明报》,筚路蓝缕,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成为《明报》最早也是唯一的女记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们夫妻的身影,还有一杯咖啡两个人分享等故事。
那时他们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1976年1月《明报月刊》十周年,他们的婚姻却出现了裂痕,最终走向离婚。
朱玫很能干,对工作很认真,甚至有点固执,两人时常因为工作大吵,或许伤了金庸的自尊心,于是出现了婚外情。
据闻,金庸与这位女侍应感情发展一日千里,其后更在跑马地共筑“爱巢”。后来,朱玫发现了这个秘密,两人离婚。
1998年11月8日,朱玫因肺痨菌扩散病故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63岁。多年后,金庸说,如果可以补救的话,他希望可以对亲人好一些,对朋友好一些。
在接受采访时,他脸带愧色地说:“我对不起朱玫……”

@朱玫后来因肺痨菌扩散病故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63岁

@他后来说,自己对不起朱玫
10
阿May:失意邂逅的女侍应
能与亿万富豪金庸白头偕老的女子叫林乐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
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他们俩是在扎角丽池一间酒店里擦出爱的火花的。林姑娘那时是那家酒店的侍应。
那天,金庸刚与第二任妻子吵过一架,正失意至极,就到那家酒店闷坐。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请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
一见钟情,二人四目,相投不分。这就对不起朱玫了,再离婚,再结婚,并送小娇妻到澳洲留学。
她芳名林乐怡,长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当害羞,很怕见报,跟孩子们相处倒是很融洽的。
金庸说:“我现在这个太太不是他们的母亲,但大家相处得很好。”在《明报》女编辑欧阳碧眼中,阿May跟两个女儿年龄接近,虽是继母,却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们又说又笑,有时声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据欧阳碧的推算,两人的年龄应该相差三十二到三十四岁。
被问及金庸和现任太太林乐怡“怎样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他坦言:“也没什么。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不算特别成功,又不算很失败,和普通夫妻一样啦。”

@年轻时的金庸曾将明星夏梦视为梦中情人

@据说金庸小说中的王语嫣、小龙女等美人原型都来自夏梦
11
暗恋:为大明星夏梦做编剧
金庸曾说:“西施长什么样不知道,不过她至少要有夏梦之姿,才算名不虚传。”
相遇夏梦,还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出头,光彩照人的夏梦让金庸心动不已。为了能常常见到夏梦,他去了夏梦所在的长城影视公司做编剧。
金庸到了长城影片公司之后,为博得夏梦的欢心,他在工作上极其卖力。
短短3年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可谓是多产编剧了。
然而,金庸对夏梦的爱注定只能是柏拉图式的,因为此时夏梦早已是名花有主,嫁作商人妇,尽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华和人品,也明白他对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视作知己。
所以,金庸的这段个人苦恋注定没有结果。但他特别珍惜这短暂而美丽的爱,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其实跟一个人交往,感觉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长地久,虽说爱情重恩义,但闪电式的爱情也有很惊心动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1959年,金庸黯然离开长城创办《明报》,并怀着失恋的痛苦完成了武侠名著《神雕侠侣》。细心的读者发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一颦一笑,似乎跟夏梦很相似。
但他心里却对夏梦一直无法忘情。他在自己的报纸上为夏梦开了游记专栏,追踪她的脚步。夏梦移民国外时,金庸一连十多天在自己的报纸上发关于夏梦移民的消息。
2016年10月30日夏梦去世,享年83岁。两年后的同一天,金庸溘然长逝,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缘分。
金庸、古龙、梁羽生三足鼎立,共同构筑了热血沸腾的武侠世界。古龙、梁羽生之后,金庸的离世,代表着武侠时代的彻底落幕。当世再无能比肩者。
文章参考:
360百科:金庸
名人故事【金庸的个人故事篇】
金庸生平:办《明报》、写武侠 三次婚姻一次暗恋
回顾金庸生平:武侠小说大师也是资深媒体人
缅怀金庸:一萧一剑平生意,千古文人侠客梦!


为行业贡献了力量,就是为时代贡献了力量
你,为时代贡献了力量
? 往期回顾

刘阳,在奶酪界代表了一种力量
在法国图尔举办的2019世界奶酪大赛中获得一金四银,他也是法国奶酪行会骑士勋章获得者,世界奶酪行会中国区主席……

蔡衍明,旺旺的灵魂人物
来自台湾宜兰的首富蔡衍明,十九岁进入父亲企业,全凭自己摸索着闯出一片天。鲜明的江湖性格,是他的标志,他少年创业时也曾失意......

文静,将一腔热血洒在奶山羊养殖以及推广上
他身为一个85后年轻人,他不怕脏,不怕苦,将一腔热血洒在奶山羊养殖以及推广上……

我们从《EBH母婴时代》、《乳业财经》出发

乳财传媒出品
《NEWS人物》原创,请勿转载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