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第一批征服南极的人,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第一批征服南极的人,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阅读量:3819135 2019-10-26




第一次听说南极的故事,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
模糊中记得北京台播放一个日本动画片,《世界名人故事》,那里面有一集讲的就是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的事情。
动画片里是怎么讲的实在是记不住了,对南极也没啥感觉。

最近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二手老书,大概年代和那部动画片也差不多了。回家打开扉页一看,原来这本书上有人签名,我一查,可不得了,原来这本书是作者签名送人的,作者的名字叫颜其德。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付出杰出贡献的人,出了那个圈子之外,大家并不熟悉。
颜其德是谁?

颜其德老先生,如今他奔走呼吁中国应该有更多高水平的科普作家,确实切中了要害
原来他是我们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越冬队的队长,也是极地研究所(现在的极地研究中心)的所长、书记,同时还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南极科学家、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在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科学家(还是领导),能有兴趣、有时间出一套面向大众的科普丛书。
在这套书里,颜老先生和中国第一代南极考察人详细地写了关于南极的方方面面,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章。
今天讲点阿蒙森和斯科特背后的小故事。
文字/繁星流浪

  阅读提示  
全文7400字,阅读时间约25分钟。
建议使用“浮窗”功能观看本文。
 阿蒙森的野望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初的1910年。
阿蒙森(Roald Amundsen)是挪威人,一个探险家。
阿蒙森本来想去北极的。
不得不说,这张照片太有范儿了就在阿蒙森做好准备的时候,美国人皮尔里(Peary)比他捷足先登。
现在再去北极没有意义了,没人愿意花钱资助世界第二、看“世界第二”(当然最终斯科特却打破了这个常规)的故事。
不过这时候有个消息给了阿蒙森希望。
英国人沙克尔顿发现了去往南极点的确切道路,更巧的是,沙克尔顿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放弃了自己抵达南极点。
上天给关上门之后又开了一扇窗,北极不行去南极。
我正去南极
然而想要转向南行,阿蒙森还有很多问题。
最主要的还不是他船员们的反对——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探险,只要给钱去哪儿不行呢。
主要是那些“金主爸爸”——出资人们。
本来阿蒙森的北极之旅主要是科学考察,如果去南极单纯为了探险,谁知道投资人会怎么想?
还有为他提供船只的挪威探险家南森,他会同意吗?会不会一怒之下把船收回?
更麻烦的是英国人。
当时来自英国的斯科特已经在2个月前动身前往南极,目的就是当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同时一路上要对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

斯科特也很有范儿啊
阿蒙森担心一旦提前宣布自己要去南极考察的消息,会遭到挪威政府的阻挠,他们也不愿意为了区区阿蒙森得罪英国。
而在出发前的一个月里,筹资工作越来越难办,阿蒙森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房产抵押了出去,为探险筹措经费。
阿蒙森已经没有退路,他既不能放弃,也不能提前宣布改道南极的事儿,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办法——生米煮成熟饭。
当船只已经起航,阿蒙森用一封简短的电报告知已在前方的斯科特:
“费拉姆号正去南极,阿蒙森。
Beg to inform you Fram proceeding Antarctic — Amundsen”
南极,我来了
为了去南极,阿蒙森悄悄进行了各种准备。
首先是交通工具。
斯科特的杀手锏是机械。

阿蒙森的一个队员带着狗拉雪橇
比起动物拉雪橇,他更相信人和机械的力量。他准备了3辆履带式拖拉机,在最后阶段再由人扛着设备、优雅地划着雪抵达南极点。

斯科特的团队更倾向于人力
斯科特还带了几匹极其耐寒的西伯利亚马,因为之前沙克尔顿就是这么做的。
对此,挪威大探险家南森,也是阿蒙森的资助者和好友,评价说:
“要是我,我就用狗,狗、更多的狗。
如果一只狗倒下了,它可以为其他狗,甚至狗的主人提供食物,如果是机器,一旦坏掉,它只是冰原上一堆废铁。”
与斯科特不同,阿蒙森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狗。
而斯科特则带了几匹马、两队狗、还有三台拖拉机。
一定选个离虎鲸远的地方住
阿蒙森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构建他的基地——鲸湾。(1987年,鲸湾附近的罗斯冰架上一座冰山崩塌后,鲸湾从此不复存在。)
经过研究前人的记录,阿蒙森选择鲸湾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这样的好处是他能比斯科特选择的路线近96公里路程。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谁都没走过的路,就有很大的风险,想要做第一个抄近道的人,就可能要付出代价。
什么代价呢?
当时人们对南极才刚刚开始了解,如果你肉眼看过去,南极一望无际都是无穷的冰盖。然而有的冰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固定冰,有的则是浮冰。
如果露营在浮冰上,会出大问题。
斯科特就曾经有这样一次危险的经历。

新大陆号被困在冰海之中
斯科特向南极点进发之后的一天晚上,就在一个看上去坚固的浮冰区安营。
当他们醒来时候发现,人睡在了一块浮冰上,而马则在另一块浮冰上。黎明时分,他们的浮冰居然和马所在的浮冰神秘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还不算,第二天,最喜欢玩弄浮冰的虎鲸们造访了他们。
这次虎鲸盯上了他们几个人和几匹马,有的虎鲸用头顶起浮冰,试图把他们掀进水里……

斯科特当年也像这群海豹那样惊慌失措
最终在奋斗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不得不把马打死喂了鲸鱼,好让自己能够全身而退……
话说回阿蒙森,他在鲸湾冰缘(冰川边缘)几公里处开始驻扎下来修建营地。
真的是很幸运,今天我们知道鲸湾那一带的冰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的固定冰。
这次运气站到了他这边。
把木条刮成子弹的妖风
选址完成,下一步就是搭建营地。
阿蒙森给基地起了个名字,费拉姆之家(Framheim,阿蒙森的船名叫费拉姆号)。

1911年的费拉姆之家

费拉姆之家
他和斯科特的营地都是在本国事先建好后运过来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在南极冰天雪地里建造房屋所需要的时间。

斯科特的房间,他更喜欢英国海军传统,按照职位高低安排房间分开住

阿蒙森比起来要野路子多了,所有人一起
费拉姆之家长5米,宽4米,由于当地总是刮东风,所以阿蒙森把较短的那一面冲着风,门冲西开,这样最大程度减少房子的受风面积。
这刮风有这么邪乎?
应该说,南极那都不是一般的风,是“妖风”。
由于南极极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导致南极内陆是一个高原,最高地方有海拔4000多米,而南极大陆四周又都被南大洋包围,海拔高度从大陆中心向四周迅速下降。
此外南极大陆中央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气温极冷(曾测到-90℃以下的低温),受冷的空气顺着高原往四周沿海地区迅速移动,再加上有的地方一些峭壁,海拔突然下降,会让风速大的邪乎,尤其是沿海地区,不但风速大,而且来的毫无前兆,猝不及防。
有多邪乎呢?
1960年10月10日,日本昭和站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的食堂去喂狗,结果突然刮起了一阵35米/秒(120公里/小时)的大风,大风过后福岛博士就失踪了。直到7年后,人们在4.2公里外才找到他的尸体。
1982年,一场50米/秒(180公里/小时)的大风袭击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把1根3厘米宽、30厘米长的木条刮起来,插进了队员宿舍墙壁里10几厘米深,当时咱们国家派的海洋生物学家吕培顶教授正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越冬,要不是亲眼见到,人根本不相信风能有这么大力量。
这还不算最快的。
法国迪尔维尔站曾经测到过100米/秒的飓风,时速360公里/小时,比高铁速度还要快,测风速设备瞬间就被毁掉了,200公斤重的汽油桶就跟鸡毛一样被吹到天上……
为了生命安全,南极的科考站都设置了安全绳,在户外楼与楼之间行动必须系上安全绳,免得自己被突然来的大风吹跑。
费拉姆之家
再说回阿蒙森的费拉姆之家。
大家都知道南极冷,即使是沿海地区、夏天最热的时候,最低气温也有-20℃。对于今天的科考站来说,保暖尚且是一个大问题,对100年前的阿蒙森来说,取暖问题就更是重中之重。
首先房子就要保暖。费拉姆之家的墙壁由三层木头组成,每一层都有7厘米厚,之间夹着纸板起到隔热的效果。
相比保暖,取暖也非常重要。
这一点阿蒙森又比斯科特棋高一招儿。
阿蒙森使用的是煤油加热器,一转旋钮就可以熄灭,而斯科特则用的是传统的煤炉子。
煤炉子有什么不好呢?
煤炉子容易着火。在别的地方还好,但南极不行,因为南极极度干旱。
南极冰漠
干旱?
可能大家一想起南极,满地是冰雪,怎么会干旱呢?
南极是有很多水,但都是固态的。南极大陆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50毫米,越往南极大陆深处,降水量越少,南极点降水量只有3毫米,几乎和撒哈拉沙漠一个级别。

不仅如此,由于极度寒冷,南极空气中的水分极少。
实验证明,1立方米的空气,在40℃的时候,要含51克水蒸气,在-40℃的时候,含0.1克的水蒸气就已经饱和,而到-89℃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几乎为零。
在这样干燥的地方,当然容易着火。
直至今天,防火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各国科考站,可见100年过去了,阿蒙森的担心也没有过时。
只不过今天科技发展了太多,但原理还是差不多,只不过把易燃的木板换成了可以抗-100℃低温的特种钢板,中间夹层用一种叫聚氨酯的东西,即可隔热又不易燃,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就在这些细微的地方,斯科特的队员们一次一次受到挫折,煤炉经常在晚上睡觉后失火,不得不有人彻夜值班,还有马因为寒冷被冻死、派去买狗的人是相马专家,不懂怎么挑狗,所以狗也不太好,机器很快就冻坏废弃……
有时候你会觉得阿蒙森确实运气很好,但从阿蒙森细致的准备来看,运气只给有准备的人。
去南极点为什么不能一鼓作气
不管怎么说,基地建好了,下面最重要的是补给品。
从补给品的准备可以看出阿蒙森花了多少心思。
长期在北极附近探险和乘船经历教会了他很多,比如败血症的威胁。
当时医学还不够发达,人们不知道维生素c的缺乏是败血症的主要诱因之一。阿蒙森的解决办法是吃肉,很多肉,海豹肉、企鹅肉、他自己带的狗肉,还有一种被叫做干肉饼的罐头——用蔬菜和燕麦还有肉炖煮的罐头。
另外他还带了大量的酒,一些为了在南极越冬时候消遣引用,另外还可以用来给伤口消毒。
在整个探极过程中,阿蒙森和斯科特都采用了一种补给站的策略。
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去南极不能一口气爬上去?
其实很简单,去南极和爬山不一样,从海岸边的基地到南极点,大概要走1700公里,而且海拔也要上升3000米,中间要翻越冰川,还要小心冰缝,平均每天只能走不到30公里,这还要看天气的情况,按照阿蒙森的计划,他打算全程往返的时间是109天,人和狗的食物、燃料、这么多给养物资是不可能全部都随身携带的。于是就有了补给点的想法。
这个策略是斯科特发明的,就是在去南极点之前,先在南极大陆尽量高纬度地区修建补给点,储存食品、燃料,然后返回海岸边,拿着新的补给品到更远处建立下一个补给点……如此往返,把全程所需的补给品分散在沿途几个地方储存——在南极这个天然大冰箱里你完全不用担心储存的食物会变质。

阿蒙森由于选择了不为人知的一条路线,这样有100公里的先天优势,所以他的打算是在南纬80°、81°、82°各设置一个补给点,利用1910年的南极夏天,在3月底极夜到来之前,把补给点全部修建完毕。

阿蒙森和斯科特各自的路线,中间6角星是南极点,红色是斯科特的路线,绿色是阿蒙森的路线


阿蒙森和斯科特的路线对比,左侧蓝色是阿蒙森,红色是斯科特,其间标注了他们每一个补给站的位置。阿蒙森基本是按照每个纬度一个补给站设计,而斯科特则比较随机。
补给品都有什么呢?
根据记载,他们在三个补给点存放的补给品有3.4吨,其中包括在费拉姆之家附近海滩捕杀的1400公斤海豹肉(现在海豹肯定要严格保护的,当时还处于随便杀的状态),180升煤油等等。
于是,在艰难修建了补给点之后,阿蒙森和队员们一起躲在费拉姆之家,迎接南极的冬天。
内讧是大忌
阿蒙森也不是一帆风顺。
一般书上很少提到,阿蒙森团队的队员几乎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大部分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但有一个人例外,这位叫约翰松。他是阿蒙森好友探险家南森的朋友(就是提供费拉姆号船的那位)。阿蒙森看在朋友兼资助人的面子上勉强收下了他。
在南极春天似来非来的时候,阿蒙森就按捺不住了。他担心斯科特的机械是不是真的比自己的狗要快,毕竟这次南极探险阿蒙森压上了全部的个人身家性命,如果输了……
于是他焦躁地希望早点出发。
在1911年9月8日这一天,南极气温上升到-27℃,阿蒙森等够了,催促队员一起上路,奔向南极大陆深处。
这时候约翰松对阿蒙森的决定提出了挑战。他认为9月初就开始行程太过冒险,天气还没有暖和,约翰松觉得阿蒙森是在拿大家的命来赌博。
约翰松说的对不对呢?绝对正确,但是这也种下了两人矛盾的种子。
9月12日,气温突然下降到了-56℃,阿蒙森也意识到如果硬撑下去很可能大家都会被冻死,只能同意返回。在回来的路上,几只极其耐寒的狗被冻死,而一些人被冻伤,阿蒙森加快了队伍返回的脚步,自己轻装简行(其他人拉着雪橇)拼命往回赶。
约翰松和一个新手Prestrud落在了队伍后面,后者一度掉下了冰缝。
通向地狱的冰裂缝
在南极,冰缝是个让人丧胆的东西。南极大陆上方覆盖厚厚的冰盖,这些冰盖上有很多裂缝,有些深不见底,但遇上暴风把积雪吹到裂缝上,表面看上去是平坦的雪原,而一旦踩上就可能掉下万丈深渊。
Prestrud就险些掉进这样的深渊里,好在约翰松救了他,但两个人被阿蒙森和其他人远远落在了后面,没有燃料和食物,直到阿蒙森到达基地之后17小时,他们才带着伤痕和惊吓返回费拉姆之家。
回来之后约翰松和阿蒙森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陈芝麻烂谷子一大堆事儿纠结在一起,也许约翰松说的不完全错,总之结果是阿蒙森解除了约翰松南极点队员的身份,不允许他再去南极点,另外找别的碎活给他干,Prestrud也被调往另外一组干点闲事。
卷土重来
这次阿蒙森决定等南极天气彻底暖和之后再出发,这一等又是一个月。
1911年10月19日,他们再次出发。
这次他们携带了42000块饼干,1320瓶干肉饼罐头,100公斤巧克力,5个人4个雪橇,52只狗。
路上的艰难各种书上都有,不再赘述。
当阿蒙森一行到达海拔3000米的南极高原之时,5个队员还算健康,不过也不太舒服。主要是他们的衣服。

阿蒙森当年从这里爬上的南极高原
这些大衣是用狼皮、驯鹿皮、海豹皮和植物纤维缝制的,在南极的夏天,这身衣服抗风、防寒还行,但有个大问题。
阿蒙森他们穿的衣服厚厚大大虽然抗风和保暖效果还行,可每当他们停下来休息,由于衣服不透气、不透湿,人体的热量凝结在衣服里面,冻得他们浑身难受,晚上根本睡不好觉。
回想一下你穿着雨衣,在瓢泼大雨里,一点不透气的感觉,浑身湿漉漉、冷冰冰,阿蒙森他们还要加个更字。但要想同时达到上述几个要求,还要到几十年以后科技发达才行。

Olav Bjaaland阿蒙森的助手之一
多说一句,后来我国第一次南极科考,为了服装的事情也很费脑筋,因为没经验啊。最终通过剖析日本样品,制作出了我们自己的南极特用面料,面料质地柔软、重量轻、保暖性好、透气、透湿、防水性好,当然这已经是1984年的事情了。如今科考队用的服装,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搜搜,这肯定来不了半点虚假。
再说回来,阿蒙森终于爬上了南极高原,这时候他做了个决定——杀狗吃肉。
随他出发的52只狗,当时还剩45只,有7只在路上在前面跑的时候掉进冰缝里摔死了,阿蒙森决定再杀27只,只留18只。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决定,在南极你必须随时做好被困在暴风雪里几天几夜的打算,补给必须多带,这些体弱一些的狗可以为人和它们的同类提供食物,即便如此,人们心情还是很沉重。
后来,阿蒙森他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屠宰场 Butcher's Shop。
结果艰苦的跋涉,在1911年12月14日下午3点,阿蒙森一行5个人18只狗、4个雪橇来到了南极点。

1911年12月16日,阿蒙森和队员们在南极点的合影

阿蒙森和他的狗在南极点
在南极点,阿蒙森的队员们一起修建了一个营地,在这个地球上唯一一个四面八方都是北的地方,他们插上了一面挪威国旗,给斯科特留下一封信。
在休整了三天之后,阿蒙森又杀了6只狗,外加有1只掉在冰缝里摔死,最后在1911年1月25日,下午4点,带着2个雪橇、11只狗、一行5个人安全返回了大本营。
不朽的英雄
抛开阿蒙森,大家都知道斯科特最终一行5人全都葬身在了南极大陆上,到底因为什么大家有不同的观点。
1910年12月9日,当斯科特的“新大陆”号刚接近南极、进入浮冰区,发现冰山封锁了航道,有时候十几个小时只能前进1、2海里,直接导致他所有后续基地建设、补给点的修建工作都要压缩时间。
不得不说在南极,人算不如天算,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完全由自己掌握,这也理解了为什么阿蒙森在离开南极点的时候要给斯科特留一封信,也是怕自己万一返程出现意外,斯科特能够向世界宣布阿蒙森的壮举。
实际上斯科特确实也不太顺,不管是马匹的问题,人员的选择,到露宿遇到虎鲸,煤油炉反复着火,拖拉机一出发就撂挑子,到出发时临时增加了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给他的行程增加了困难,有一些则直接导致他的行程速度变慢,在南极越来越难以预料的冬天即将到来之际,他还在路上。
本来路程就比阿蒙森远,出发日期又比对手晚了几天,一路上状况迭出,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行进速度。斯科特一行在1912年1月17日到达极点,比阿蒙森晚了1个月。

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合影,大家显得无精打采
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点,旁边是阿蒙森建立的插着挪威国旗的营地
而这时候他们发现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本来就已经疲惫、伤病交加、补给消耗过量的队伍,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这让返程的速度更加缓慢,而在南极,速度慢就意味着距离严寒的冬季越来越近。实际上,斯科特到达南极点的第二天,气温已经降到-29℃,要知道这是南极最热的季节……
返程中没有欢声笑语,只是埋头赶路,一个队员行进过程中一些偶然伤病,到这时候彻底摧垮了他的身体和全队的精神。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受伤致残。
但他们还在坚持往回走着,败血症在队伍中蔓延,斯科特和他队员们生存下去的勇气一天天减弱……
3月14日,斯科特在日记里写道:
“寒风凛冽,气温下降到-42℃。我们的末日已经来临……我以前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季节会有这样的恶风和奇寒。帐篷外是一片可怕的景象。应该坚持到最后一块面包为止,但是再要减少口粮已经不可能了。”
斯科特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是:“看在上帝的面上,请务必照顾好我的家人……”
1911年的11月,当南极的夏天再次降临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派出搜索队去寻找斯科特。最终人们在雪堆中的帐篷里发现了3个人的遗体,通过他们的日记人们才得知,其余2人在来到这里之前已经死去。
身后
而阿蒙森在从南极返回之后成了全世界瞩目的英雄。他借此大赚了一笔,重返北极继续着他的冒险事业。1928年6月28日,在一次乘坐飞机搜救行动中,阿蒙森和飞机一起永远的消失在了迷雾里……
我想说的是斯科特。
虽然斯科特没能成功返回,但是他对南极科考的贡献某种程度上比阿蒙森还要大。
人们在斯科特遇难帐篷的地方,除了发现他的日记,还发现了他们沿途采集的珍贵化石标本,遇难的队员们抛弃了很多昂贵的设备,但是坚持带回了这些化石。
斯科特在南极横贯山脉中的比德摩尔冰川附近山脚下,找到了几块植物化石。经过生物学家鉴定,这几块化石是舌羊齿植物化石。
这种植物生活在距今2.5亿年前,后来由于地壳变动被埋在地下,变成了煤。
舌羊齿化石1967年,美国科学家在斯科特发现舌羊齿植物化石的地方,又发现了迷齿动物化石。
这两者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学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这和后来发掘的其他植物、动物的化石进一步证明,在2亿年前,南极大陆确实位于赤道附近,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斯科特当年的日记和采集的标本,如今仍然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
他当年住过的小屋经过修葺,存放有他当年使用过的探险工具和各种食物、衣服,每个来到南极麦克默多站的人都会来这里瞻仰、缅怀斯科特这位南极科考先驱。

斯科特小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神奇的南极》系列丛书


--------------------------
〖 点击关键词,了解更多故事 〗
老虎的未来/谁说看老虎只能去印度?
全球老虎日/观虎攻略/
与虎共舞/超脱万物的自然法则……
? 为“地球有意思”点亮星标 ?

点击在看,分享故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