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钢琴王子李云迪成功背后的铁腕母亲!

钢琴王子李云迪成功背后的铁腕母亲!

阅读量:3836288 2019-10-27



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是一位端庄的女士,且相当有魅力:有着重庆女子特有的白皙肌肤与精致五官,优雅的仪态举止显示出她极好的教养与品位。
李云迪1岁时,张小鲁在儿子身上发现了热爱音乐的潜质。当时张小鲁自己在企业做技术工作,丈夫在部队服役,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为了儿子那份喜欢音乐的天性,在他4岁生日这天,张小鲁花数十元钱买了一架小型手风琴,让李云迪与琴结下不解之缘。
李云迪成名后,很多人都对这位横空出世、世界瞩目的“钢琴王子”倍感好奇,而在了解了“钢琴王子”背后的母亲——张小鲁的故事后,定会恍然大悟,凭着这位母亲的坚持与毅力,李云迪的成功也变得有迹可循。
为了儿子自愿当“琴童”
小孩子很容易对新鲜事物“3分钟热度”,慢慢地,手风琴成了李云迪的摆设。张小鲁认为不能纵容儿子这种“3分钟热度”的行为,否则今后他将很难成为有用之材,于是决定送儿子去少年宫,让老师调教调教他。
李云迪学琴的少年宫距家单程就需2个小时,要转3趟车,所以早晨8点钟上课,他们必须清晨6点钟就出发。每次上琴课李云迪都需要两个大人陪同,而其中一个人必定是妈妈。一路上,张小鲁不是背手风琴,就是背小云迪。尽管很累,但自愿当“琴童”的张小鲁乐此不疲。
最终,李云迪也以出色的成绩回报了母亲。5岁那年,他便获得重庆市少儿手风琴比赛第一名。后来,他又获得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第一名。
李云迪7岁时,初步了解到钢琴在表现音乐方面更有宽阔空间的张小鲁,经深思熟虑后,决定让小云迪转学钢琴。为了让儿子准时学琴,张小鲁每天保证在晚上6点开饭,7点准时让儿子练琴,并一直陪他练到10点钟。每天总是提前10分钟先坐到琴旁,一直陪儿子到练习结束。

自己成为钢琴班辅导员
令张小鲁倍感安慰的是,此时此刻的李云迪开始展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在重庆市少年宫刚刚学了3个月的钢琴就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这孩子领悟能力太强了,我都没法再教他了。 ”再换老师,得到的回答依然如此。后来经朋友介绍,李云迪于1991年投到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名下。 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李云迪是跟是留关系到了整个家庭的变动。
为了李云迪的前途,张小鲁毅然辞去工作,专门跟到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她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李云迪的整个音乐生涯里,自始至终都有张小鲁的陪伴,陪他一起上课,一起练琴,然后决定他应该怎么做。等到儿子成为钢琴家,张小鲁的钢琴教育也达到了授课水平。
早在李云迪入读深圳艺术学校时,张小鲁就被聘为钢琴班的辅导员,带着四五个学生。从一个不知道钢琴有多少琴键的人,到成为精通钢琴理论知识的专家。
谈到培养孩子的成功经验,张小鲁笑言她只是比其他母亲更主张坚持,不轻言放弃。“坚持,其实也是考验母亲的毅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就看家长怎么去发掘,怎么去引导。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潜能都挖掘出来了,那所有的孩子都是人才! ”
儿子抱怨过她“吝啬夸奖”
在李云迪父亲李川的记忆里,张小鲁对儿子的要求一直很严。有时候李云迪练琴时,张小鲁一边旁听一边织毛衣,听到错音,毛衣针“啪”地就往手指上打过去。一次,李云迪有一条练习曲怎么也练不好,张小鲁气得回到自己卧室关起门来。倔强的云迪就一遍一遍地练,怎么也不下琴,非要弹到妈妈说“好”才行。到了晚上11点多,张小鲁才在丈夫的央求下听儿子弹了琴,虽然很满意他的表现,嘴上也只说“可以啦”。
对于母亲很少夸赞自己,李云迪也抱怨过,但这是张小鲁让他始终保持一种不满足、不甘心状态的教育方式。在张小鲁看来,“吝啬夸奖”无疑是激发潜能最好的方法,而李云迪对“艺术的完美”近乎苛刻的追求也正缘于此。
为了保证李云迪的练琴时间,张小鲁为其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首先就是精确、紧凑的作息时间安排。早上7点整,张小鲁准时叫儿子起床,然后洗漱吃早餐。 7点半送儿子去学校。中午12点保证让儿子放学到家就能吃上午饭,饭后午休。下午4点半放学后要求儿子在学校用一个小时把作业完成,5点半自己回家。6点钟一定准时开饭。 6点半到7点是李云迪一天最快乐的时间,因为可以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 7点整必须坐到钢琴前,练习两三个小时。 11点上床睡觉。
“有些事是不能妥协的”
1994年,12岁的李云迪决定报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为了准备川音的入学考试,张小鲁请了半年假陪儿子到成都备考。临近考试阶段,李云迪每天在家练琴十几个小时,连最爱看的动画片这点娱乐也被母亲终止了。
有一次张小鲁外出办事,忘了带东西就返回家中,走在楼道里却没像往常一样听到钢琴声。进家门后张小鲁一摸电视机,是热的,就知道儿子偷看电视了。气愤儿子不争气,盛怒之下的张小鲁直接把电视机搬走了,让苦苦哀求、哭着认错的李云迪哭了整整3天。“这件事的确给云迪带来很大的伤害。 ”张小鲁感慨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铁腕母亲”。然而对于自己的严格,张小鲁这样解释:“对许多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当然,我必须要强调一点,就是云迪对钢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爱钢琴,只要看到有钢琴,无论在哪里,得到人家允许后都要上琴弹奏。 ”
有一次周末,家里要来亲戚,李云迪一听便高兴了,认为自己“今天不用练琴”。然而张小鲁再一次严肃地要求儿子:“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 ”张小鲁为儿子找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提前一小时开始练琴。练琴后,李云迪也能高高兴兴地和家人玩了。
在张小鲁看来,和所有的小孩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有些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 ”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说:“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正常的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
尽管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李云迪的童年仍然充满了快乐。每个周末,他通常一天只练2个小时的琴,然后就在父母带领下到公园或亲朋好友家玩耍。通过对儿子这样严格的要求,母亲的专注教会了孩子专注,母亲的执著也教会了孩子执著。
求儿子弹琴之前先做人
2000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云迪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且凭借《E小调协奏曲》一举夺得金奖。“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每隔五年举办一届。由于它是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因而前两届的选手都无缘第一名。当评委宣布李云迪摘取了15年来无人问津的金奖时,热情的观众都围上来将他高高托起,祝贺他成为大赛开办70多年来最年轻的夺冠者。
华沙获奖后,根据有关协定张小鲁和丈夫李川去了荷兰,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肖邦钢琴比赛获奖选手专题演奏会。载誉归来的李云迪被簇拥在鲜花和掌声中,有了那么一点喜滋滋的感觉。
归途过境时张小鲁发现:丈夫大包小包地扛着,儿子却两手空空地走。她立刻叫丈夫将行李放下,喊住李云迪,以无可置疑的口吻说:“别以为你现在是明星了,就要别人伺候你,你自己的行李自己扛。作为儿子,你还得把爸爸的行李也扛上! ”几句话,说得李云迪如梦初醒,一个劲儿地认错。
华沙比赛归来后,大量的采访和演出让李云迪喘不过气来。到了2001年元旦前夕,张小鲁把儿子关在房间里,让他为亲朋好友写贺年卡,并告诉儿子:“你能有今天,别忘了许多人对你的巨大帮助。新的一年来到了,你要亲笔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送去祝福。 ”张小鲁给儿子开了长长的一大串名单,让李云迪在家里整整写了两天,随后又让他和自己一起把一大包贺卡送到邮局寄出。
谈起这件事,张小鲁坦露了自己的看法:“那些收到贺卡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并不重要,我对孩子说:‘关键是咱们得对每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念。只有成为人格上的大师,才可能真正成为钢琴上的大师。琴,只有人家听弹奏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作为人,你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 ’”
她提醒为人父母者:“孩子大了,总有走出母亲视野的时候。这样的细节现在不抠,在外面呆久了,许多东西你就真的难以估计了。 ”“只有成为人格上的大师,才可能真正成为钢琴上的大师。 ”母亲的一番教诲,成为儿子做人的一条准则。
李云迪很孝顺体贴父母
如今,李云迪已经长大了,用父亲李川的话说,“他已经成了一名独立的音乐家”,因此,夫妻二人渐渐从李云迪事业的舞台隐退,他们只是在品味着儿子成功带来的喜悦,继续关注着儿子已经超出了他们想象力的艺术进程。
为了保证李云迪心无旁骛地投入音乐学习,在他赴欧洲留学之前,父母亲帮他打理了里里外外的大部分生活。即使刚刚到德国的那两年,母亲张小鲁也作为“陪读”,不离其左右地照顾他的课余生活。李云迪曾经在一次外出时忘了带机票,差点在欧洲大陆“走失”,这让部分媒体和乐迷感到他是在过分呵护中长大的。但在几年前李云迪的自理能力已经非常强,平时的学习和满世界飞的巡演都是李云迪自己一个人安排。甚至在财务方面也完全独立自主地处理。
儿子成名之后,李川和张小鲁与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多了。不过李云迪很孝顺体贴父母,经常会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跟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学习和演出生活。每当他走到异地时,都会把在当地演出的照片和报刊报道寄回来与父母分享喜悦。在每年春节前后,是李云迪较为空闲的时间,哪怕只有几天,他也会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