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为“情”所难的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缘起

为“情”所难的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缘起

阅读量:3846855 2019-10-27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情感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353)研究成果。
纪伯伦说,许多学说都像窗玻璃,我们通过它认识真理,但它又把我们与真理分开。
我深以为然,因此在这里,我不是建立一种学说,只是在呈现一种现象或者说一些思考。
“真正的思考,永远是一种被迫思考,是在措手不及的混乱中,人才开始真正思考。”这时候的思考曾能成为一件事件,而非专家学者的理论。”
 我的思考就是从自己语文教学陷入“山重水复”开始的,
 
比如一日指导学生写作——
我希望他写写自己的妈妈,他无言很久,才憋出来几句话,有一天妈妈给他送饭,饭很好吃,他很开心,也觉得妈妈很好。
试着引导他回忆一些细节,那天,你妈妈穿着什么鞋子你看到吗?你妈送饭来的表情你记得吗?
他懊恼地回答我,一见面,妈妈就开始啰嗦我,烦都烦死了,谁还记得?
我说,既然饭菜很好吃,你记得是什么饭菜,饭菜的样子吗?这也算细节描写。
他回答我说,红烧肉,白切鸡,还有青……菜,饭菜的样子?没细看,我赶着去打球。
不用继续问,孩子更不会目送母亲的背影离去。如果有,他会不会像朱自清和三毛一样幡然醒悟?
那么这篇作文还能如何写下去?只能半路夭折。
我在思考:是什么让孩子对自己的妈妈以及妈妈的辛劳和付出,关闭了自己的眼睛。
是无情啊!
如果是他喜欢的偶像,喜欢的游戏,那么所有的细节他必定记得清清楚楚,事无巨细。然而对于自己最亲人的亲人,他却冷漠得无话可写。
北岛曾说,有简单纯粹地爱和无可替代的真情的时候,才会有细节。我们常常指导学生写作文要有细节,可是当孩子看不到的时候,教再多的技巧,也不可能有真实感人的细节,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黄厚江老师在《预约课堂的精彩》一书里谈及什么是“语文综合素养”时?他说,除了听说读写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看不清楚也说不清楚但对一个人的语文又很重要的因素。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颇耐人寻味:
“一个同学,平时的作文都是60分左右,语言比较混乱,层次不清晰,主题不明确,但是他给班上的一名女生写了一封情书,书写工整,语言流畅,层次清楚,还用了很多比喻,全文中心非常明确,三个字:我爱你。
这是什么原因?
黄老师没说,只是归纳——“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不高,技巧,方法不起主要作用。”
 
那么什么在起作用呢?我想至少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情感。

 
这一点在朱光潜的《谈美》里也有阐述:
“文艺作品是“旧经验的综合”“在未综合之前,意向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像是和谐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因为那个男同学对于女生强烈的爱,这种情感就把旧经验(他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自然而然的综合出来,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当他缺少情感驾驭的时候,他的描写就会散漫零乱,就是我们平时作文里批评的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楚,语言比较混乱。
情感,或许还能解释为什么孩子随笔写得好,一到写考场作文的时候,语言就容易干巴巴的,而且详略不得当。因为随笔是有感而发,有情感帮忙去整理文字,而考场作文,已经固定了题目,很多时候是无病呻吟。
 
 
情感不仅能够决定孩子写些什么,能不能写得好,有时候还能决定孩子的叙事风格:
   
不妨看一下下面的文章:
 
在学校,在课堂上,我总是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老师讲的知识点,我记到了书上,笔记上都是,但是课下也不会主动去看,去背,去复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多时候也没有尽自己全力去完成,只是马马虎虎,任务式的完成,在学习上都是老师牵着我走的,觉得时间总是过的非常慢。
班级里我也很少说话,有点害羞,有时候笑嘻嘻的。
基本上这样,就是我在学校里的一天,安静的一天。
可放学后,那两个小时的时间,是我绽放光芒的时候。
每天最期待的便是那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走进训练房,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教练的哨声,跑步时的脚步声,都是最动听的声音。在那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没有读书声,没有讲课声,也没有爸爸妈妈的唠叨,只有我自己。
训练房就像是我的舞台,在舞台上我不会走神,全神贯注的做好每一个动作,我不会害羞,我认真的跟着教练的口令,努力地翻滚,努力地前进,尽情的绽放自己的光芒。
在课上我害羞,课下我文静,唯一让我开放的地方便是那儿,在那个舞台上,我就是一朵盛开的花。
 
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极其耐人寻味,可以看到一谈到学习(第一段),这个孩子语言啰嗦无趣,就像学习于她的感受,面对学习,她根本打不起精神来写。
 
但是一旦谈起在柔道室的生活,她的语言仿佛注入了新的灵魂,她会抒情了,会比喻了,会排比了。
 
所谓“情动而辞发”莫过于此。
 
认真读读这句话,多令人感动:“在课上我害羞,课下我文静,唯一让我开放的地方便是那儿,在那个舞台上,我就是一朵盛开的花朵。”
这个比喻,是老师教她技巧的得来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她感受到自己绽放,她感到骄傲和自豪,她觉得自己美。
“我就是一朵盛开的花!”这句话是在情感的驱遣下,自己冒出来的,所以那么合适,贴切,感人。
肖复兴说:“拟人是文体写作的一种修辞方法,但这种方法更连带着作者对所书写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感情态度。”
他说的是拟人,比喻何尝不是这样?
 
可以说生活中最自然的修辞大多因为情之所至。所谓情动而辞发,即如是。
 
在作文教学“为情所困”的时候,“阅读教学”也一样在“为情所伤”
不妨举一道最近的一道阅读题来谈谈,文章名字叫《好望角》,题目是这样的:
赏析句子: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根据上下文——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很容易得出答案:
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因为儿子被绑而感到极度痛心但是又努力控制情绪的心理。
我们商量,降低答案要求:动作描写,只要答到因儿子被绑而感到极度痛心即可给分。
然而等真正拿到孩子答卷的时候,一点不夸张,学生给出的答案吓坏了我们。
 
近一半的孩子回答:
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因儿子被绑自己去不了好望角而感到失望。
 
是我们训练不到位吗?答题格式非常有条理完整,可惜的是他们完全不理解一个父亲的内心世界,完全的隔膜。
 
朱光潜在《谈美》里说,“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那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作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
也就是说,孩子们自己就是这么想的。换一种现实语境来联想,如果因为爸爸脚扭伤而不能带他们出去旅游,他很难过,绝不是因为爸爸受伤了,而是自己不能出去玩了。
 
表现出对情的淡漠,对事的关注。
 
丹尼戈尔曼,在《情商》一书里指出男女在处理情绪时的差异:
如果一群男孩玩游戏,其中一个伙伴受伤哭泣,男孩们的处理方式多是希望哭的孩子走开,自己能继续玩游戏,而女孩则不然,她们会停止游戏,一起安慰受伤的孩子。
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女性更善于理解语言和非语言的情绪信号,善于表达和交流感受,更有同理心。
 
然而,可惜的是,在我有针对性地收来答题卷比对时,女生并没有比男生答得更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差。
男生的同理心没有变得更好,而女生的同理心却在逐渐消失,这道题大幅度扣分的同时,我的心却在为孩子们的无情而担忧。
 
熊芳芳老师说,“阅读不是要解‘字’,而是要解‘情’,只有在情感共鸣之下,才可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字句,也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没有情感旧没有语感,情感打通了,语感就提升了,情感的契合度越高,语感的提升度就越大。”
无情又怎能解情?在很多阅读文段中,我深深感到孩子与作者情感的隔膜,爱课堂上,深沉真挚的感情有时会被一些浅薄麻木的笑声侮辱,越是深情的文章,教起来越是举步维艰。
 
可以想象,多少有情的文字在无情的眼睛下被活活扼杀,只剩下语言的躯壳,灵魂不在,阅读又有些何意义?
那么,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就是,在阅读和作文中起作用的积极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情感可以作为一种能力被培养吗?
很多人认为情感具有不可控性,试图培养孩子积极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情感,是一个虚无的命题,不如直接教给他们阅读写作技巧来得实在而有效。
 
情感真的不能培养吗?
 
    我们思考的领域可以转向心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情绪大脑(敬请期待下一篇《从心灵走向大脑——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培养孩子情感素养的生理基础》)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