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历史悠久,俗称“彭家场”,始建于明代,因其位于杨柳河畔,素有“水陆要冲”之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彭镇曾有“六庙”(关帝庙、文昌庙、燃灯寺、观音寺、万年台、川主宫)、“三馆”(福广馆、江西馆、广东馆)、“一阁”(天一阁)等多处古建筑;
彭镇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涌现了彭端淑(饱学之士,一门三进士,彭家场因其家族居住在此而得名)、刘沅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彭镇不仅有诸多古迹、文化遗产,而且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土地肥沃,是风景秀丽之乡。
╱ 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
不熟悉彭镇的人,大多会以为观音阁老茶馆代表了彭镇的全貌。
作为经典的百年老茶馆,在摄影、电视和电影中出镜已成为“家常便饭”,悄然间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许多游客在老茶馆完成对老成都茶文化的探寻后,会顺带在周边走走逛逛。
当走进这些街道和小巷之后,他们会发现,老茶馆的存在不是偶然,也不是唯一。
老茶馆周边几条街道,大家统称为“观音阁老街”。
在永丰街和马市坝街交汇路口处,有一座由区文管所设置的成都市文化地标简介牌,介绍了观音阁老街的来历:
因街中的观音阁而得名。观音阁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一百多年前,彭镇发生火灾,整个镇几乎化为灰烬,唯有此宅幸免于难,后来当地居民将此处取名为“观音阁”,意为观音菩萨踩着的地方,能使人远离灾祸。
观音阁老街包括永丰街、马市坝街、鸡市街以及各主街之间的纵横的小巷。
老茶馆就处于U形延伸的马市坝街的正中位置。
走进老茶馆,只见这栋木质穿斗结构的瓦房,既没店名,也无招牌,两面临街,前后门全是长长的木质旧铺板。
茶铺虽年代久远,却很有格局,开间大,空间高,店堂宽阔而多有支撑木柱,恰好弥补了房屋的光线;从剥落破损的砖泥墙体上依稀可见竹篾墙胎,墙壁上保留着的岁月痕迹,让人回味不已。
这里的一景一物,仿若抽象派的油画,是难以寻觅的道具和布景,快门声响成一片。
而对彭镇人来说,喝盖碗茶是传承几代的惬意日常。
╱ 当地人惬意生活的栖息地 ╱
像观音阁老茶馆这样的老建筑,在彭镇并不少见。
永丰街113号—115号的老面坊即是其一。
老面坊,地处杨柳河畔与观音阁老茶馆隔街相望,屋檐上至今还保留了琉璃飞檐。
其修建历史,据专家估计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清顺治年间毁于兵燹,乾隆28年重建,距今约有500年历史。
如今,它已被载入《成都市第十批历史建筑名录》。
除了饱经沧桑的川西民居老街,当地一代代居民对其前世今生的传说、传承,也是川西坝子一部弥足珍贵的人文史书。
陈秀英,家住永丰街134号,今年67岁。1969年嫁到这里已经50年了。
陈秀英告诉记者,她家大约140平方米,虽历经风雨,却仍保留着川西民居的特色。“2013年,我们老俩口也搬出去,和子女一起住了3年。后来我们又回来了,还是觉得住老院子巴适,毕竟,这里几十年的熟人老友多。”
据陈秀英介绍,促使他们再回老屋的重要原因,其实还与各级政府对老街区基础设施大力改造有关。
如今,鸡市街的路面平整了,沟渠的水也变清了;永丰街变化最大,2015年改建了几个老旧院落,铺上了青石板,老人、小孩雨天再也不怕泥路打滑,人摔跤了;让居民们津津乐道的还有,户厕无害化改造、水电网“三通”等惠民措施。
正是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吸引着老居民“卷鸟归巢”。
╱ 承载创客回忆的乡愁小镇 ╱
“永丰街、马市坝街、春波路、育英街、新街、鸡市街……”谈及值得一逛的老街巷,年近古稀的陈秀英如数家珍。
而在双流城区做火锅、烤肉的年轻女老板黄敏,则已在永丰街租下两间铺面,准备开设一家“不打烊的小酒馆”。
老茶馆老板李强欣慰地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坚守,越来越多的创客到彭镇来创业。
摄影工作室、扎染工坊、画室、咖啡馆等新业态,与茶馆、竹编、铁匠铺、小饭馆、老面坊等老店面有机融合、相映成趣,使得老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采访中,社区居民们纷纷表示,发展到今天,彭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历史古迹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们依旧想“驻扎”在这里。
因为这里的生活环境条件正变得越来越好。
老街区及周边超市、市场等公共设施齐备,方便着日常出行和生活;为传承好彭镇悠久的历史文化“财富”,各级政府部门在人民路一段打造特色文化街的同时,也在永丰街、马市坝街等老街区做着“修旧如旧”的保护、维修。
记者:许继刚、杜娇、王鸿明
编辑:杜娇
审核:孙健涵
来源:空港融媒
如有侵权,请联系,以奉稿酬!
欢迎双粉儿在右下方“写留言”
双双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大家都在看
双流奋力打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区委书记韩轶这样说……
一把手的产业梦丨对话韩轶:发展航空经济 助力成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层出不穷!双流这些人你们真的火了!一件小事温暖一座城...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