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书院《道德经》公益读书班第9次活动(41~45章)于2019年10月20日上午举办。
一、课程讲解内容选摘:
41章:
此章 “大”“广”“上”等形容词多次出现,反映了老子宏大的格局和恢弘的气象。这种大格局、大视野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鲜明特点之一,可统一称之为老子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及其辩证思维表明,遵道者往往在模糊晦暗的历程中实现其光明前景;以暂时倒退的方式实现其前进方向;在状似坎坷的路径中走上坦途大道。下士只看见其浅层表象,所以大笑之;中士也看不清表象与其内在本质的联系,所以也是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只有上士能看清道之表象背后的高妙,对道及其“反者道之动”的趋势认识透彻并深信不疑,所以“勤能行”。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9个字,简要描述了万物产生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
如“昔之得一”章所述,“一”是道賦予天地、萬物的初始本性,是一種細微的“實有”。因此,從另一角度看,“一”也是“道”發生發展的初始狀態,處於有無之間,或者說,“一”代表“無”向“有”轉化的階段。
“一生二”表明,阴阳双方具有同一性。
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表明,应让事物启动其天性内在的力量发生改变,注重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环境的熏陶。这种不施加外在人力、因应自然的治人事天方式,有其难以超越的高明之处。
44章:
理解此章应结合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描述那个时代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春秋时期,中央政府已经无力号令诸侯了,据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发生大小战事480多起。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所处的时代,就是一部天下各个诸侯国君主为满足内心的贪婪你争我斗、打打杀杀的时代,是乱世。
在一个对物质和权力争斗你死我活的时代,在一个人人贪婪的时代,身边的人都虎视眈眈,德行不够,占有的财富越多,地位越高,反而越是危险。所以老子在此章告诫说:“身与名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又在第9章强调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45章:
此章共出现了5个“大”: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因此对“大”的理解,也是理会此章意思的关键。“大”,是从宏大视野、战略眼光来观察、评价事和物,反映的是老子的整体观和对趋势的把握。
二、此次读书班学生笔记及思辨选摘。
1.撄宁:
(1)对第41章中“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成”中“无名”的学习与思考
吴老师讲解说:
这里的“隐”,帛书版为“褒”,系“道褒无名”。“隐”字汉简本《老子》作“殷”,是殷盛,大的意思(注:褒:意为高大、宽大、广大;殷:大、盛、深之意);帛书版“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意思是道虽无名,然而却也因此善于创生、成就万物。
什么是无名?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话叫“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无名是站在道的角度看世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无名的“名”包括一个人的名字、名称、称谓,身份、职位等,这些所谓的“名”都是对个体本真一层又一层的遮蔽,这些遮蔽给我们带来成见和束缚,有时候需要“损之又损”,回复赤子之心,才能接近道、契合道,才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我的理解:结合老师提示的第1章中,“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32章“道常无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可知万物始于无名,没有“名”束缚的人最接近于自然及道,有名开始就背道而驰。故人得名利后要知止,功成而弗居,功遂而身退者,可以长保,这是合道的。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明欲求得道,需返本溯源,反向行之,不断的做减法,由万物回三,三回二,二归一,一至无。返回“无”的状态,层层的“名”是道层层的“茧”,破茧才能化蝶,归本方可得道。
我的疑问:
(1)无名与无为是什么关系呢?
答:理解“道恒无名”,才能达成“无为”。
(2)无名是“朴”(未雕琢的原木)吗?
答:《道德经》33章“道恒无名、朴。”“无名是“理”,“朴”是“象”
(3)老子道德经通篇主张我们回归道,致虚极守静笃,做到无为无欲无名,是为得道。而道法自然,我想问的是,自然不也是极端残酷的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不也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千折百回才走到食物链的顶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斗争,没有竞争,没有自我进化,靠“致虚极守静笃”可以吗?
答:“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己如此,本来如此。”《道德经》中的“天地”概念,可大致对应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界”。
4?夫唯道,善始且成。但是淘汰弱者,灭生,这不也是天之道吗?老鹰抓小鸡时,柔弱者又如何胜刚强呢?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要从事物的动态发展去理解,要注意老子对未来的把握去理解。
2.燕燕于飞:
老子知足三境界:不辱、恒足、长久。
不辱:知足,则不亲名、不厚货、不受得失之害,是以不遭受屈辱。
恒足:不知足则多欲,多欲则祸在其中,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长久:知足则知止,知止则不遇危险,故可以保持长久。
评:老子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崇尚长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3.陌上青:
关于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世上万物的“阴”,“阳”是什么,我未必有知,但需谦卑的意识到,我们看到的,或许都只是事物的一面,是当下的表现。从三维、四维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宜妄加评价。每件事物的出现,必有其出现的理由,是诸缘具足的表象。
因此,我们如果能平和的观察它,既能接受自己的价值评价,又相信它有超越自己见识的存在理由,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世界万物的丰富性,欣赏每件事物的“圆融”状态。
我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清静为天下正”
闻文评论:上述思辨挺好的,您的理解接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道”面前认识到个体的局限性,同时又能保持对自己的觉知,在清静中感受生命的欢乐,欣赏天地之大美。
4.君:
第39章和42章都有提到王公自称人人所憎恨的孤、寡、不榖,是不忘本,自损而益。我对此有不同理解,自古多少豪杰为了能称王称帝,争得是你死我活,当胜者最终为王时,为了避免王位被觊觎,便每日感慨万千:唉!其实你们别看俺高高在上,事实上俺是很孤单清寡的,千万不要羡慕俺,高处不胜寒啊!俺每日操劳国事,忍受孤独,都是为了尔等的幸福生活!可你若是信了他们,想跟他们分担,那你就是在找死
vs现代的公仆,此称谓与孤寡不榖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哈哈。
评: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