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陷入这样的困扰: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时间过去了将近一百年,中国社会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家长依然面临着类似的灵魂拷问。
纪录片导演张同道也是如此,他发现自己的四岁的孩子,“一度对我所有的提议说不”,这让他产生了好奇,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呢?
从2006年开始,张同道开始跟拍幼儿园的18个孩子,一拍就是十二年。2017年,《零零后》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上映,引起广泛讨论。2019年,他将其中两个孩子的故事剪成同名电影,于9月3日上映。
这么好的电影,可惜排片不多。10月24日晚,启正特别预约了点映,十几位老师跟60多位家长朋友和十多位热心教育的伙伴一同观看。新一代的家长和孩子遇见了哪些问题,好的教育如何发生?一起来思考吧。
什么是孩子的理想状态
当池亦洋长成了健壮少年,代表中国橄榄球青年队出现在国际赛场上时;当柔柔在国外中学荣获五次最高学业奖,又顺利被名校普渡大学录取时,家长们大概会觉得,这便是孩子成长的理想模样吧,身体健康,学业优秀,未来的路一片光明。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小时候,拨回到少年时,你还会觉得他们的状态很好吗?
先说池亦洋,他是个孩子王,调皮到幼儿园的家长们都来抗议,要求他的爸妈带他离开,理由是严重影响了其他小朋友;到了小学阶段,他一直调整不好学习状态,作业完不成,学业很发愁,经常挨批评,整天的情绪低落,无所适从;好不容易到了中学,又有早恋的事情令人担忧。这样下去,怎么办才好?
柔柔一开始的处境和池亦洋恰好相反,她是幼儿园里被欺负,被排挤的那一个。她有艺术天分,却对数学无感,觉得那简直是折磨。中学阶段在美国,屡屡被寄宿家庭认为自私,乃至品质不好,因而遭遇了扫地出门的窘境,个人名声上的诋毁。正当天真昂扬的年纪,就得学会面对文化隔阂,面对孤立无援带来的矛盾和心理磨难。
这两个孩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相反,他们曾经是“问题孩子”。
让我们把目光从辉煌的结果,从华丽的履历上拿开,才能发现那一路走来的艰辛,才能察觉到孩子们作为生命个体的不一样,察觉到他们生命中的不完美,察觉到他们存在的独特价值。运动员,名校生,这些响亮的名号并不是孩子成长的终极方向,它们只是成长中自然来到的馈赠。
最让人动容的是两个孩子长大后说的话。池亦洋说正确的路总是艰难的,但他愿意走,他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柔柔也表示自己希望成为的是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他们相信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被人误解是可以转换的,生活有苦涩的部分,不过再大的坎,也总有突破的时候。
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脚下有行动,这,才是孩子成长的理想状态。
独一无二的成长密码
那到底是什么,让两个孩子从让人忧虑的境地里,慢慢变得阳光自信呢?从下面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柔柔妈妈说:“我们就把考试牺牲掉,但我们保住了她的天性,你不觉得很好吗?你不要被眼前的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
“现在不就是说,怎么才能让柔柔提高成绩,升学吗?你说树叶干嘛。”柔柔爸爸的回应,惹来全场的哄笑。
争论的由来,是为了解决柔柔的学业问题。应试教育的强压和柔柔的成长之间产生极大的矛盾,爸爸妈妈为此开了一场特别的家庭会议。妈妈说,以终为始,要想清楚孩子最后要成为什么样的的人,再来想给她怎样的教育。考试成绩真的是孩子唯一的评价标准吗?
柔柔的家庭一直很尊重柔柔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去美国,还是学芭蕾,妈妈只是告诉她,有选择,就要有承担。来自家庭的保护,为孩子换来喘息的时间,也培养她独立自主的性格。
后来的柔柔不仅在学业上保持着优秀,在与人相处上也有起色。她在第四个寄宿家庭过得很愉快,同时学会了反省:地球不是围绕着你转的,你要想着他人。社交不再令人头疼。
大李老师是池亦洋上的幼儿园的园长,当家长们集体抗议要她请走这个“捣蛋鬼”时,她说“我认为池亦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之后她没有用训斥的方式,而是告诉池亦洋:“你不可以用暴力,用暴力去征服别人是没出息的。”
下一次幼儿园又起争执时,池亦洋不再是捣乱的小头头,而是学起了大李老师的样子,成了调节纠纷的孩子王。
到了中学阶段的池亦洋,对学习并不十分上心,他的爸妈在感到忧虑时,也在家庭讨论后决定多给他几次机会,多去让他体验,让他自己从中作出选择。果然,当池亦洋遇到了橄榄球,眼睛里的光又回来了,挣扎中的小狮子终于跳出泥坑。
转变的过程没有那么顺利,这期间还发生了早恋,他的爸妈也始终以理智、耐心的方式与他沟通。如果五岁的池亦洋带着一群小朋友唱国歌,活脱脱是熊孩子的形象,那么十五岁的他代表国家队,穿着带国旗的服装,这时候唱起国歌的样子,可以称得上是男子汉了。
导演张同道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教育缺乏的重要一环,是观察孩子,一进入小学,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标准都是同一个。”
这世界都有着太多约定俗成的优秀标准,只是,它们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像柔柔和池亦洋,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按照这个标准而生长,但一样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我们需要的是像他们的爸妈,像大李老师一样用心的观察的孩子,别用一套死板的规则来限制孩子。孩子的成长,没有标准答案。
如何遇见孩子的未来
柔柔和池亦洋的故事很能引发家长们共鸣,大李老师说,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占绝大多数的不完美孩子中的一个。不过,不完美,不正是真实世界的常态吗?孩子借此才得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对孩子有期望,有目标,这当然没错,时时要提醒自己的是,别忘了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人。他们有各自的天赋和想法,如果把自己的意志、世俗的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就像是逼迫兔子去爬树,逼迫鸟儿去游泳,到头来,树没爬上,水没适应,孩子们失去的是草地和天空。
我们能给孩子的,是爱,是相信,是选择的可能和正确的引导。一朵花有一朵花开的时间,放开手,不妨慢慢来。
回到开头,怎么养育孩子?鲁迅先生的答案是: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你的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