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初次看张同道拍摄的纪录片《小人国》的时候,我还是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和我的一群年轻的同学们边观影边感叹——“幼儿园还能这样办”,我们完全是出于一个生疏的、满含一腔情怀的未来教师的角度。
国庆节放假期间,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各个景点打卡,而是窝在家,参加了一个观影会,看张同道追踪纪录12年后的记录片《零零后》。这次观影的时候,我已经从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并且是从业四年的幼儿园老师,和一群急于从影片中找到教育真谛和经验的焦虑父母,我还是完全出于一个成长中的有态度的有想法的教师的角度,家长们的焦虑和视角各有各的不同。
《零零后》的宣传海报上写着“给中国家长的一封家书”,我不是家长,仅从教育者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1.小时候好看,长大了不一定好看;小时候不好看,长大了说不定就十八变了呢。CYY就是最好的例子,没有小时候帅,大家公认的。
2.梦想的种子会发芽
池亦洋小时候在芭学园的时候,会拉着大李老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迎着朝阳高唱国歌,还会因为踢足球时犯规被罚而气哭,情绪激愤。谁会想到十几年之后,池亦洋会加入国家橄榄球队,代表中国去参赛,当看到长大后的池亦洋高唱国歌的时候,他还会记得小时候在巴学园唱歌的那一幕吗?对于某一件事的热爱,支撑着我们整个的生活信念,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柔柔小时候就爱看风景,就爱唱歌,在艺术上极有天分。
3.自由和尊重
池亦洋和柔柔都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力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关键的决定都是自己做的,父母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在父母可控的范围之内自由生长。池亦洋想学橄榄球,柔柔在国内上完小学想出国留学;他们的父母有能力负担他们的这些需求,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他们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前期因为学业成绩差被美国学校拒收,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橄榄球是team sport,池亦洋在橄榄球方面越来越厉害,成为团队里的示范和引领,最终收到美国学校的offer。柔柔,在妈妈要求学习拉丁舞时因为忍不了压腿拉筋的疼痛大哭,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芭蕾舞的时候,主动拉伸压腿。
4.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原则,夫妻双方的教育观念要相互配合
每个家庭的教育观念都会有分歧,影片中最让人暖心的是两家父母没有大吵大闹,没有争得面红耳赤。池亦洋家是爸爸主导教育,妈妈全职陪伴,爸爸在他小时候陪伴少,却在他长大后管教较多,呈现“倒金字塔”型教育。柔柔家的妈妈很有魄力,认为教育是从“始”有“终”,爸爸也会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不认同妈妈的观点,但是妈妈最终说服爸爸。都说结婚就是找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生活的游戏场里升级打怪,孩子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夫妻双方的一场修行?游戏里有人主攻,就有人要打配合,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一方教育,另一方做好配合,相互配合和补充。如果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好,没有一致性,孩子会很分裂。
5.勿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客观来说,在影片中,池亦洋和柔柔在主流学校里都是“问题孩子”或者是“学习困难”的孩子。池亦洋,小学阶段读的是主流学校,上课坐不住,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影响其他同学,老师对他很严厉,他自己也很挫败很痛苦。柔柔,小学读的是教育机构,但是数学一直是她的“噩梦”,她怎么都没办法学好,只有画画是向她敞开的一扇窗。
池亦洋在中学阶段还出现“早恋”,他的父母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后来,和爸爸一场“男人间”的对话,让这件事不了了之。
6.人生是一场长跑,一时的成败不代表全部
在当时看来,某一阶段的成功在当时非常重要,一场没有考好的试,一个没有录取的好学校,一次没有把握住的机会,……但是从整个人生的长度来说,又显得微不足道。池亦洋上小学的时候整天挨批,想象不到他以后在球场上恣意奔跑的样子;后来申请美国学校被拒,他也一直坚持学习,直至收到入学offer。柔柔,上中学时就选择出国留学,前后换了三个住宿家庭,与前两个住宿家庭关系疏远淡漠,心思敏感细腻的她从一度想要回国学习,可没想到第三个家庭却非常喜欢和欣赏她,给了她家人般的温暖和照顾,她也不负众望,今年考入美国普渡大学。一时的难受、痛苦只是当下的感觉,从整个人生长度来说是重要一笔,却又不是那么举足轻重。
7.教育制度的大众性和受众的多样性
这么多年,无数家长和专家学者抨击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想象力,这么多年“高考改革”、“新课改”、“减负”一轮又一轮。只是因为现有的教育制度不仅是是面向大众,还带有选拔性,而教育的受众又是各种各样鲜活的不一样的生命,考试制度具有片面性。
从影片来说,池亦洋和柔柔的家庭经济实力雄厚。池亦洋家妈妈能够全职在家,养育两个儿子,并且池亦洋从小学习橄榄球的学费、参加各种比赛花费、申请美国学校等,柔柔家一直能够担负柔柔上教育机构的小班课和在美国上学的费用,是家庭条件给了池亦洋和柔柔底气与信心。最终,他们两个,健康成长,在自己领域内有发展有建树。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主流学校教育是位于森林中的一条路,是大多数人走过的路。像巴学园这样非主流的学校是在荆棘丛中踏出的一条小众的路,仅限于一部分人去尝试。如果家长实力允许,有强大的心理和自成体系的教育方法,孩子一路上非主流学校,向柔柔这样照样能成材。大多数人选择的还是最稳妥的大多数人走过的路。
8.当个性发展遇上班级常规
观影家长认为现在的学校过分要求规矩,孩子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泯然众人矣”,没有了棱角。老师们认为,一个班级里四五十个学生,就有四五十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如果老师们不统一要求,不建立统一的班级常规,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没办法凝聚一个班集体。
老师的职业角色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老师们向学生们传达的是一种最普世的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要求。“家有家规”,班集体就要有常规,没有规矩没有原则的教育,是没有责任的教育。同时,也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培养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