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工一队(现名:哈尔滨市冬季项目训练中心)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八区街,这里曾经也是哈尔滨非常有名的冬夏结合的体育综合基地,无论是滑冰馆、篮球场、乒乓球、羽毛球、室外田径场、游泳馆或是足球场;冰上项目: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壶。夏季项目:象棋围棋、摔跤举重、游泳、田径、跳高跳远、舞蹈… 你想从事的体育项目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哈尔滨市队也先后培养了多位冬奥冠军、世界冠军、和亚洲冠军;花样滑冰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申雪赵宏博;短道速滑接力奥运冠军,张会;还有我,我们都是在这里积淀了丰厚的基础走向世界的。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在我国还有没有选手得过冬奥冠军的时候,哈尔滨的冰球队、花样队、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队,在国内也都处于佼佼者直到现在,一代代哈尔滨冰雪人给冰雪运动的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氛围和目标。
作为运动员能入队,他的冠军梦才正式起航!我也有幸在此刻加入了行列,训练开始步入正轨,和专业队员一样三练三饱三倒全天训练保证强度和质量,正式入队成为集训队队员同时也正式的开始了我的独立生活!
哈尔滨市短道速滑队当时分为三个队,男子一队、二队和女队,冰上训练时我们会跟着男一队一起训练,陆地的体能训练计划我们自己独立完成。原有的四个女队员加上三个新入集训队员我,王超,还有一个稍大我们几岁的女孩,陈莹,我们被分别分在三个不同的宿舍,我的两个室友姐姐一个比我大3岁,另一个比我大6岁。她们当时在国内的成绩排名比较靠前,我因为年龄小,还没有比过全国成年组的正式比赛,因此对她们非常的崇拜。在家爸爸妈妈很宠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生活中除了同龄的同学和队友,并不善于和比自己大几岁的人交流和相处,在学校大一年级都觉得距离很遥远,甚至叫哥哥姐姐都很羞涩。可是在运动队,集体生活是有传统习惯和规矩的,一般来讲,新来的队员一定要多干活、‘有眼力架儿’、嘴也得甜,这样老队员才会带着你玩,教你更多的东西,在集体生活不接受独来独往、自私自利想着自己好的人,因为所有的运动项目都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完成训练,团队意识相互配合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短道速滑。
我不知道其他12、13岁的小朋友如何度过童年,大多数应该是上学放学,每年两个假期,时常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而我这个时候要学着自己洗衣服、刷鞋、照顾自己,和身边的人相处,开始这些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见到人低头走,见到教练领导也特意绕路走,不敢跟其他队的队员说话是常有的事。队里有近百名运动员,来自于不同项目,我们每天共用一个餐厅,一个冰场或是同一个力量馆,当时我比大多数人要小至少五岁,相当于刚上初中和高中的差距,没有话题交流可能也是很正常的,幸运的是我和我的队友王超同龄,我们从进队一直相互陪伴到我短道生涯结束!
从这一刻起我开始学着独立思考,独立生活,体育之路给了我特别的童年回忆。
张 虹
国际奥委会委员、2014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1000米冠军(首金)、中国奥委会执委、中国冰雪运动推广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