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读书有用吗?

读书有用吗?

阅读量:3868161 2019-10-28



读书有用吗?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作为一个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我想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结果似乎已经暗示了我的态度与观点,然而不尽如此,如果有兴趣,不妨读下去。
苏格拉底告诉我,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要论读书有用吗?要从什么是“读书”、什么是“有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与理解开始。
什么是读书
记得第一次背起书包去学校上学,外公就对我说:“好好读书,将来要有出息。”尽管那时候并不是很清楚“读书”这一概念,也不太清楚“出息”意味着什么,但对我的那份期待,还是能感觉得到的。
后来,终于知道,外公所说的读书,其意义就是指在学校里学习并获得知识、获得技能、获得文凭的过程。至于“出息”,我想,那跟收入、职位、社会地位有关。
在学校“读书”的过程,也颇读了些学校不教的书。那时候,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为“课外阅读”,老师会把读这种书称为读“闲书”,不利于正经“读书”的。不仅不鼓励,还要禁止。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读“闲书”,是需要与老师斗智斗勇的。比如说,把规定要读的书的封面拆下来,套到自己想读的“闲书”上,然后要读得一本正经,倘不小心流露出异样的开心激动或感动流泪而被老师发现,那闲书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命运,几乎都可想而知了。
读闲书,与兴趣有关,读闲书的过程,也学习知识、技能,也增长见闻,然而没有文凭,也未必如在学校里“正经读书”那般有立竿见影的好处。
这两种读书的区别,最大之处在于,“正经地读书”为被动地读,“读闲书”是要主动地读。被动地读书与社会要求有关,主动地读,则与兴趣和个人追求有关。
两种都是读书,我不确定,人们常说的“读书有用吗”是指哪一种读书?我个人,是将两种读书,都经历过的。
什么是有用?
什么叫“有用”呢?一般的定义是指有功用;有用处。人们常常把对自己物质上、精神上有帮助或者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的物、人、事、行为等等称为有用。
我所生活的环境,是有着坚硬的物质信仰的。这个有用,只要能够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权力、更多的物质,包括因为获得更多物质后焦虑感的减少,尊严感的提升有正面作用的,都称之为有用。
然而,这一切以物质的获得为基础的“有用”观,其益处与害处,同样都挺要命。益处是造就了一种群体精神比如说对更好生存状态的不懈追求,从而肯下功夫去做事,好逸恶劳者少;而害处,就是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没什么边界是不可突破的——手段、途径不重要,只要能获得更高的权力、更多的物质就好,没有底线。我是觉得,相对于害处,这些少得可怜的益处实在不值一提。
在对这“有用”分析之后,我还觉得,有另一种有用。比如说:给一个有尊严的乞丐买一盒饭,资助一个贫困儿童完成初中的学业,这些相类似的事儿,尽管,这不是物质的获得,而是物质的丧失,但却因为能够“给”,一个看上去几乎与己无关的生命因为自己的“给”而变得更好,而收获了喜悦与快乐,这也是一种有用。
因为阅读,改变了自己的某种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尽管这种观念与认知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权力与物质,但却让自己对生命、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喜悦,得到精神的满足,也是一种有用。
有用与否,其定义,与个人的经历、知识、观念有关。我以为,不必强求一个定义。
读书有用吗?
这样一分析,其实两种读书,都有用。
经历学校教育这一读书的过程对于我获得文凭而能适应社会要求这一点,就眼下来说,确实是有用的。这个有用,体现在我能籍此而通过用人单位的要求,获得一份在我所生活的环境里,还过得去的薪酬、还算是受人尊重的体面的工作。
这种读书,很有用,但也不尽然。比如说,在正经读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不是每一项内容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有些,甚至是有害的。后来读到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终于觉得,他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关于体面的工作,还想再罗嗦几句。
我所生活的环境,薪酬待遇与工作内容直接相关,按可替代性的高低设置薪酬待遇。而薪酬待遇又影响认会认同及个要社会地位与个人尊严。
好的企业,好的工作职位(难替代性),收入高,学历几乎是必备的筛选条件。学历意味着专业知识,必备技能,意味着对企业贡献的价值高,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更高。而可替代性高的工作,收入低,社会地位底。
以我工作的单位来说,做保洁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我了解过,大约2000元一个月。因为在学校,他们打扫卫生的时候,可以捡一些废纸去卖,这项收入,大约每个月会有300元左右。他们最期待的时间,大约就是放假,那时候收的纸最多,但也最辛苦。
最辛苦的时候最开心,能体现什么?我觉得是一种悲哀。
但我通过读闲书,大约知道,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地区都是如此的。比如说美国,比如说德国,比如说日本,他们是按工作内容对社会的重要程度来分配收入的。在他们的观念里,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无论是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工程师还是技工,他们仅仅是职业之别,不存在尊卑贵贱。德语“职业”一词,意即天职或上帝的召唤,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从“天职”的意义上看都是神圣的。
所以,清洁工回家脱下工作服,换上西装,跟教授们一样,去听场音乐会。这是我所生活的环境里难以想象的。
观念的不同,造成了分配制度的不同。同样是建房子,西方建房子的费用,大部分给了人工,我所生活的环境呢?大部分给了税收、给了材料、给了关系。
所以,当观念与生活的环境都没有改变的时候,读书,确实是有用的。当然,这种有用,是对绝大多数一般人而言的。
也有一种人,完全不必在意读书的,无论哪种读书,因为,他们及其子女,掌握着社会上有限的资源的分配权。第一种读书,即便成绩不优秀,也有好的学校可以读并顺利拿到文凭。至于工作,会费些周折,但那根本不叫事儿。第二种读书,几乎也不需要,因为生存的哲学,早就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确定好了,只要接受资源分配的人都安于现状,就根本不用担心什么。
至于读闲书,我认为可以指向个人的睿智的生活。当然,能够读懂并认同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的,估计会是少数。
个人睿智的生活是个挺复杂的概念。因为一涉及个人,就会有亿万种不同。我个人认为,个人睿智的生活,是个人经过不断地读书与思考,对自己对人生及自己周遭的环境有了清醒地认知。个人对于生活、幸福、人生的定义,与一般大众的定义不同,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幸福,与获得巨量的财富无关,与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无关,而与个人内心的体验感受有关。
因此,睿智的生活,超脱社会一般评价的观念,转向个人幸福的定义。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曾谈到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相对于读正经书的经历,我觉得,真正建立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是读“闲书”。五大柜子的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书,要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如何有用,实在是件难事。如果,你能理解什么是“更清晰地活着”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能理解什么是“睿智的生活”,你就能感觉到读闲书的作用。如果你不能理解,我认为也正常,毕竟,感受层面,永远是个性化的。
读书或许是有害的
读书一定有用吗?我不觉得。
比如说,即便在正经读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也不是每一项内容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有些,甚至是有害的。
我有在异地读书而受到歧视的经历,东北人到湖南读书,因为语言不通而造成的沟通障碍而受到的欺侮,曾是我童年生活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有来自同学的,也有来自老师的。后来读到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终于觉得,他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即便是读闲书,也不一定都是有用的。比如说读《论语》,想到要先拿孔子那个絮絮叨叨的挺可爱的老人家来批判,还是心生愧怍,但谁要他的影响力那么大呢?孔子是伟大的圣人,但圣人也不一定什么都是对的。
《论语.学而》里曾写到:“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孔子这段话讲的是孝道,怎样才算是孝呢?如果违逆父亲的志向,总跟父亲对着干,那就不能算是孝了。即便是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他的日常行为,是否按父亲生前的志向去生活,而不去随意改变,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也算是孝了。
是否按父亲的志向去生活而不随意改变,成为了孝的最重要的标准。只要你不太笨,你大约已经读出了这里的问题。
当然,孔子老先生也意识到,父母也是会犯错的,于是,他在《论语,里仁》里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父母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看看,还是什么都无法改变。父母的错误,你只有擦屁股的份儿,没有改变的份儿。作为儿子,你就是要承担父母过错而导致的后果。
我不知道,孔子老先生为何要如此固执地袒护作父母的,但是,转念一想,孔子老先生有个预设,在孔子老先生生活的时代,父母相对于儿女,其经验也就是其道,一定会比子女更多更利于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信息时代,一个知识自助的时代全面来临,儿女获得生活经验、技能的途径更多,很容易超越其父母。这样的观念,还适合今天吗?人情伦理很重要,也要考虑到子女及其家庭能不能承担得起父母任性的后果。
你看,这样的书你读了,如果没有判断力,是不是有害的呢?
然而还有更可怕的,比如说你读《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一节。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无论之前读过的还是没读过的,现在读一读,你的感觉如何呢?
郭巨埋儿,是孝,是得到认可的行为。作为郭巨的儿子,不知道长大后知道曾有这么个危险的经历,会不会对父亲心生怨恨。作为读者的你,设身处地换个位置,你曾是那个孩子,你长大了,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当年的行为呢?
郭巨不去思考他为何贫穷,不去学习技能改变家庭贫穷的现况,他想到的是把儿子给埋了,这种选择本身就很不明智了。故事的讲述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改变他家庭贫穷状况的,是上天赐与的黄金。
读这样的书,而且你认同了这样的道理,我想,那一定不会有益。不信,你就试试,看能不能挖出改变你命运的黄金来。
稍有逻辑和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埋儿子而挖出黄金从而改变命运,即便是真的,那也是概率极低的偶然事件,并不构成可复制的必然的途径。不然,还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做什么?都去孝顺父母,然后埋儿子挖黄金算了。
一个民族给自己的后代讲述怎样的故事,其实也是在传递价值观念。想一想我举的这两个例子,如果你没有判断力,没有选择力,读这样的书,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呢?
读书是有用的吗?我以为,跟你如何理解读书,跟你的判断力有关。有用、无用还是有害,我想,至少在我,是稍想清楚了一些的。

用知识成就爱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