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总是被提及的话,确确实实很有道理。
最近,一部教育纪录片让很多人看到飙泪,这就是豆瓣9.1分的《他乡的童年》。
导演周轶君,全球唯一常驻以色列夹沙走廊的国际记者,用了10个月准备了一次“六国之旅”,给我们带来了这部引人深思的片子。
第一站是日本。
同为亚洲国家,日本展现了出了和我们非常不同的教育气质。
在接受采访的莲花幼儿园里,小朋友都光着脚在庭院里晨练。
原来,这家幼儿园以前更狠,一年四季都要求光着上身锻炼,因为这样能锻炼体能。而由于舆论压力,今年幼儿园虽然取消了赤膊训练,但还是鼓励孩子运动,增强体质。
除了正常攀爬跳跃玩双杠
每天还要练习剑道,并用腹部发出嘹亮的呼喊声。
校长说,晨练非常重要,因为可以通过大声呼喊提高自己的精气神,运动可以让小孩子感受到生命的苏醒。
上课的时候,老师教单词的速度非常快,老师说这是一种舒服的阅读时间和方式,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更高。他们的理念是,不能因为教育对象是小孩子,就故意把问题简单化。
所以他们会教授五岁的孩子一些很抽象的词汇,比如“真理”、“爱情”。
虽然孩子也许不会完整理解,但是这些词汇都饱含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和老师一起吟诵,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气质。
另一所“藤幼儿园”也非常特别,他们的教学楼是圆环式样的,孩子们可以共享教室,还能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幼儿园的设计师表示,圆形的理念很接近禅,就是虚空的意思,象征着自由。
和自由理念相呼应,这里的设计非常原始自然。
草地不是平整的人工皮草,而是有高低坑洼的自然小院,这是设计师的别出心裁,这样一到花开季节,孩子们就会产生对花朵和陌生植物的好奇心,有利于孩子们的智识教育。
院子中心有一棵高高的树,树上铺着细密的保护网,可以保证爬树的淘气孩子不遇到危险。
学校还让孩子们自己种植,并且把他们的作品摆出来,蔬菜都不洗掉泥土,就呈现原生态的本来样子,挂在屋顶上。
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看到洋葱的表皮,还能让孩子们一层层把它剥开,观察它的结构。”
校舍后面还养了牛和马,如果哪个小朋友过生日,就可以骑上它跑一圈,当做生日礼物。
这个学校的校长也很有意思,他会故意在自动门的关合处做一点手脚,让它不能被关严。
这样如果天冷的话可能会有孩子会被风吹到,这样最后一个关门的人就必须重新手动把门合上。
因为日本人的理念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要让几岁大的小豆丁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
镜头到了芬兰,芬兰的教育更注重“公平”,他们小学一直到三四年级都没有考试,完全没有竞争。评估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会不会学习,会不会在学习中合作。
老师有时候会上现象教育课,这是一种学科交叉型课堂,里面有语言文学、数学、哲学、美学等等。
比如学习“时间”这个概念的时候,会联系“年龄”和“我本人”。
孩子不仅要学习时间中各个单位的换算,还要联想时间在人脸上的痕迹,所以老师安排了实践活动,去和老人们亲密接触,感受时间的作用。
他们不仅从现实中学习,还要把知识用在现实中。靠近森林的学校,会就地取材,在森林中上课。
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森林,给他们发了色卡,让他们寻找和色卡相近的颜色,还让他们找不同的植物,描述他们的气味和味道。
这不仅是普通的认知课程,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感受能力,老师还会展示一个形容词卡片,让学生寻找森林里能和这些形容词对应的东西。
而这些形容词不仅仅是美好的,还有“恶心”这种词汇,老师也鼓励孩子们了解不愉快的感受,触摸自己认为“恶心”的东西。
由于混血和移民很多,平等的芬兰学校鼓励孩子们相互帮助,从各地来的小朋友向同伴传授自己的语言,每天还可以播音给他们听。
这样可以让这些稚嫩的孩子们知道,不管发色国籍如何,自己都是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因为追求平等,远离首都的北极圈居民, 也能获得一样的教育资源,只是学习的内容很有特色。
内蒙古不教摔跤,云南不教唱山歌,山东不教挖掘机,但是芬兰真的会教驯鹿,这是他们实践课的一部分。
导演去学生家里体验生活,孩子父亲说北极圈里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自己的驯鹿了,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对于首都什么的并不关心,十年才去一次,因为人太多了……
而被问到最重要的事情后,这位父亲想了想,说:自由。
最令人惊讶的还是这个小孩,记者问他们什么是成功,其中一个说“有一份工作,有个妻子,有点钱,就是成功了。”
另一个则告诉记者,是平等。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说这话的孩子,年龄还不到两位数呢。
在印度和英国的旅程中,导演也有欣喜的收获。
印度的贫富差距很大,贫困的地区落后而混乱,但总有个体在改变、在努力。
印度教育学者苏塔卡为一个贫困地区捐赠了电脑,由于学生实在太多,他们通常几个人用一台。
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就很自然而然地开始学英语,“而且不是单独的学,是和小组们的同伴一起。”
苏塔卡说,有了电脑,这群底层的孩子们就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不仅在学校老师那里学习,还能在精英那里汲取力量。
导演去家访时,一位父亲告诉她,自己没有电脑,手机也不能上网,但是女儿却可以接触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他希望孩子能去一个“像样的地方”。
相信有了电脑,他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多彩的可能。
那英国崇尚的精英教育呢?
英国学校注重体育,注重礼仪。因为运动能带给人有活力的精神面貌,而礼仪能给人身体强健的自信感觉。
而且运动也是一种纽带,它可以连接不同的社会关系,建立社交圈,拓展自己的圈层结构。
精英教育也不仅仅是学高贵的礼仪、穿笔挺的西装、说时髦的英语,它代表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更多的是拥有更多资源群体回馈社会、改变世界的抱负。
“虽然我只是偌大世界里一个渺小的个体,但跨越时间历史、民族种族、国家政权、人类社会,一切的一切都与我有关”。
这种理念,是真正的精英,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看了别的国家的教育情况,有人或许会羡慕,但我国国情不同,我们当然不能直接嫁接复制各国的优秀经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也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8年9月的一份报告显示,68%的家长高度焦虑教育问题,最焦虑的时间是孩子的幼儿和小学阶段。
焦虑,也正是导演周轶君做这档节目的初衷。
但焦虑也不是办法,课外班通胀式的方法也不是归宿,家长的焦虑投射给孩子,孩子童年往往要背负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
儿童教育是一个社会性话题,所有父母、教育学家都在寻找平衡点。
这部纪录片是个很好的参考,希望能给各位父母、老师一些触动。
(部分资料来源于优酷)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加波关注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