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广陵一曲成绝响 笑傲江湖再无人——我读金庸(二)

广陵一曲成绝响 笑傲江湖再无人——我读金庸(二)

阅读量:3881261 2019-10-28



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去世已一年,发此文以纪念。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金大侠用十五部武侠小说,横扫整个华语圈——有华人处皆读金庸。真是沧海一声笑,谁人敢与一争高!        金庸的创作缘起很偶然。当时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在香港一张报纸《新晚报》写连载,一篇写完了,没想好下一篇怎么写,便临时拉上金庸顶替。金庸完全没有准备,前来拿稿子的一位老工友到家了,他还没动笔。无奈之下,就从老工友写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年近六十,须眉皆白……这就是《书剑恩仇录》的旧版开头。谁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1955年直写到1972年《鹿鼎记》封笔,总共十五部,八百七十多万字。        金庸的小说创作,不像其他作家一样慢慢构思,细细打磨。写小说于他而言,纯属副业。他的主业是经商,是《明报》这张报纸的生存以及这个报业集团的发展。他的主要创作精力放在写社论上——他每天要在《明报》上写一篇社论。写小说的目的也很商业化——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这种悬念很强的通俗文学,以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很多时候,他是挤时间匆忙写就,根本就没有时间修改润色,更谈不上精雕细琢。可以说,基本上全都是"急就章"。        十七年时间,八百七十多万字的创作量(还没算他写的社论和其他文章),平均每年五十多万字,而且是连续十七年。现在的专业作家也无人可望其项背。        更让人望尘莫及的是,他成了武侠小说作家的集大成者,成了"武侠宗师"。他在武侠小说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学中,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使之登堂入室,与纯文学并驾齐驱(我第一次读《书剑恩仇录》就感觉到一股浓郁的《红楼梦》气息)。主业固然做得风生水起——《明报》非常成功,赚钱不少;副业的风头却盖过了主业,名闻天下。这个世界上,成功的商人不少,文化上成一代宗师的人却不多。而二者兼备者,则更是廖廖无几,屈指可数。(我的印象里,还真没找出第二人)        寻根溯源者翻出了他家的族谱和与他家族相关的人物,结果眼珠子掉了一地。

  族兄穆旦(翻译家),表哥徐志摩(诗人),表姐夫钱学森(核物理学家),姑父蒋百里(军事家),表舅甥琼瑶(言情小说家)……一长串的现当代各领域大师级人物。然而在我看来,这还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前辈。

  明清两朝,二十二个进士;康熙年间,"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第二家。进士科是科举考试里的最高级别和最难考的,必须经过殿试。还记得范进因中举而喜极而疯吗?举人还仅仅是省级考试录取者,放到查家,完全排不上名号。能中进士,是绝对有真才实学的。从小在这样的家族氛围内长大,每一下呼吸都充满了书香气息,每一句谈吐都饱含着文化因子,真是想要让自己没文化都难。所以,我们在金庸的纯属戏作、纯粹是写给俗人读的武侠小说里读出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也就不奇怪了——他的每一下呼吸,也都饱含着文化的因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东坡语)。要成为金钱上的暴发户也许容易,要成为文化上的暴发户却绝无可能。金庸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他家族几百年文化沉淀的结晶。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与金庸并称为"武侠四大家"的其他三家(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虽然也都各擅其长,但没有哪家有金庸的博与厚。  金庸不是孤例。        我们随便查几个近现代史上那些文化大师的家族背景。        鲁迅,祖上是绍兴周家大族,祖父是进士,入翰林院。        胡适,父亲虽只是秀才,但祖上安徽的积溪胡氏却很有名,有做学问的传统。        陈寅恪,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的著名诗人。        钱穆,浙江无锡大族,自五代起才俊辈出,延绵不绝。        ……        这个名单可以排很长。这些名流大师的出身,要不是书香门第,要不是名门望族,再不济,也是小康之家,基本上没有谁的是白丁之家。我一直对清末至解放前这一段历史兴趣颇浓。这个时段,国运乖张,时局动荡,但大师辈出,名流荟萃。仿佛千年文脉,至此始得大放异彩。但又昙花一现,过后又复沉寂。        一枝独秀也许是品种变异,百花齐放则必有土壤气侯。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