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创作、演出、教育实践,中国民族音乐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在这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中,民乐教育家们坚持专业阵地,坚持职业操守,坚持不断创新,为完善民族器乐学科建设,培养塑造民乐演奏、教学、科研人才做出了巨大的探索与努力,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勤恳耕耘、行为规范、此生甘当铺路石的精神,贏得了广大民乐人的敬重与爱戴。
2019年10月21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新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评选获奖者名单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音乐厅隆重揭晓。
论坛通过业内征集、专业委员会及单位推荐、专家评委会初选和终审,共有11位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良好声誉的杰出民乐教育家入选。
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著名秦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周延甲先生,荣获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荣誉。
周延甲
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著名秦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志主编,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秦筝归秦”并奋力实践,为重振秦筝陕西流派作出巨大贡献。发表的论文有《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演奏艺术传统》、《榆林古筝考察报告》(合作)、《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等。整理编创的筝曲,作为陕西流派录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筝曲?陕西篇》,出版了《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主编出版了《秦筝文谱》。作品《秦桑曲》(1989年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民族乐器大赛作品一等奖)、《姜女泪》(又名“长城调”)、《百花引》、《凄凉曲》、《迷胡调》、《绣金匾》、《道情》、《倾杯情》等蜚声海内外。应邀赴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和演出《春之韵》、《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筝乐演奏会》、《秦声粤调》、《秦土情》等音乐会。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族艺术家终身贡献奖”。业绩被录入《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记》。
2019年8月3日,周延甲教授在本届华乐论坛评选之后于西安病逝。人生有涯而筝无涯!先生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为重振陕西流派做出巨大贡献。
(左三为周展老师代为父亲上台领奖)
2019年10月21日晚,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音乐厅,举行了评选获奖的11位民乐教育家的展演音乐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和来自全国参加研讨会代表共同观看了这场丰富多彩,令人感动的演出。
周延甲先生的女儿、儿子——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和周展两位教授携秦筝第三代传人周本立(周延甲先生的孙子)、周思含(周延甲先生的孙女)共同在颁奖晚会上为大家演奏了周延甲先生于1979年创作的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作品《秦桑曲》。通过此曲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逝者的缅怀。正是“一辈子的执着、一辈子的追求,一家人的执着,一家人的追求!”
乐曲运用陕西地方的碗碗腔音乐为素材,取意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中的诗意,表现出思念亲人的激切之情。乐曲曾荣获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器乐大赛作品一等奖。是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秦筝归秦”发展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一首作品。
2019年10月22日,举行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论坛围绕11位教育家的教学成就自述和评论家点评“1+1”的研讨,以及出版论文集等系列活动。此外还针对当前民族音乐发展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丰富了论坛的研讨范围,使论坛既有核心议题,又有广泛的议论空间。深化了对民族音乐艺术研讨的针对性,提升了论坛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本次论坛的权威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10月22日上午,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秦筝传人周展老师(周延甲先生之子)在研讨会上发言。
周展老师在研讨会上为大家介绍了题为《“秦筝归秦﹒快耳人生”-----记父亲周延甲先生的艺术人生》,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周延甲先生对民族音乐执着热爱的一生,为他所热爱的秦筝事业奔波忙碌的一生。
如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周延甲先生的秦筝事业,那就是:在“秦筝归秦”的精神引领下,他实现了源于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的不平凡的事业。他集创作、表演、教学、理论、乐器改革于一身,为传统民族音乐的开拓性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为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做出巨大贡献。
今天虽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秦筝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能够繁荣的发展与老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接过他们传承民族音乐事业的旗帜,并努力将之发扬光大。
著名音乐学学者王英睿女士在会上做了:《复“秦筝归秦”,兴“华夏正声” ——筝乐教育家周延甲先生》的发言。
在发言中,王英睿老师肯定了此次“新绎杯”评选民乐教育家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后辈们牢记先贤,使我们的民乐事业继往开来,获得更良性的发展。王老师与大家一起回顾周延甲先生作为一名筝乐教育家为当代民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王老师说,作品是第一生产力。周延甲先生明确借鉴本土乐种音乐重现秦声的辉煌音貌的发展路径,带领陕西筝人从历史文献梳理到田野调查,再到音乐创作与理论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合理借鉴新的创作思维与演奏技法,与时俱进,创作了一大批秦筝经典名曲。其次,重视理论建设是秦筝复兴的又一重要基石。1983年,周延甲先生与秦地筝人共同创办 “西安秦筝学会”(后更名为“陕西秦筝学会”),并创刊《秦筝》杂志,成为学人研究筝乐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为“秦筝归秦”的实现从组织上和理论上创造了条件。第三,王老师认为,人才梯队是有力保障。王老师高度赞扬了周延甲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宏观把控能力和战略眼光。周延甲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教授了上千位学生,如今世界各地遍布秦筝学人。在他的教学与引领下,秦筝陕西流派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曲云、魏军、尹群、樊艺凤、李世斌、何秀琴等均已是出色的秦筝代表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令人称道的便是他的一双儿女。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周望1977年进入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1991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成为秦筝京传第一人,为秦筝陕西流派的传扬做出重要贡献。周展亦是及演奏、创作于一身,《秦土情》作为秦筝陕西流派又一首代表力作,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在周延甲先生的教学与引领下,“秦筝归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也得以进一步明确。
10月23日下午召开了分组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刘锡津老师、张殿英老师、刘德海老师、王国潼老师、龚一老师、刘长福老师,陈耀星老师、陈佐辉老师等。
在分组讨论会上,王英睿老师指出:本次获奖的十一位民乐教育家,他们为当代中国民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被评选为“杰出民乐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他们是我们民乐界的大功臣。
出席会议的老师们对周延甲老师“秦筝归秦”的事业表示了高度的赞誉及充分的肯定,张殿英老师表示,周延甲先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开拓者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秦筝归秦”的艺术实践及探索经验对于古筝界甚至民乐界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典范作用。
文章转自:北京华夏展望古筝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