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四十年黄陂群众文化之飞跃

四十年黄陂群众文化之飞跃

阅读量:3886352 2019-10-28


1979年,我被借调到城关镇文化体育站工作。那是黄陂县委为了让各乡镇场的群众文化工作有个抓手,而设立的基层群文单位,一镇一乡一个。开始那些年,一个文化站一年拨600元经费,其中包括文体站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所以基本上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每年到县文化局参加的一次群众文化工作汇报会,可以说是诉苦会,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文化站一无所有,一年下来,组织几个人下下象模,打打乒乓球,算是有个交待了。
我当时是城关钟表店抽调过来的。抽出来后,工资单位照发,所以活动经费可以用于开展活动。城关镇党委在老三街拨了一间约60多平米的房子作为文体站站址,我们先后购置了一批小人书供儿童阅读。因经费少,数量不多,文化局又为我们联系了市图书馆,由市图书馆免费为我们又提供了一批小儿图书。我们还购置了克朗球、军棋、象棋、跳棋之类的文化用品,供群众来站赏玩。到了夏天,我们请县楚剧团的青年学员到文化站来举办“老三街纳凉楚剧晚会”,所谓的晚会,那就是从站内拉一盏灯出来,摆几张椅子,乐器一拉,演员清唱,没有扩音,但是附近的居民搬着竹床,背着椅子从四面赶来,听得津津有味。唱完后演员们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宵夜的,一人喝一瓶角把钱的汽水就算是酬劳了。这就是当年的文化站,虽然条件简陋,但毕竟还有一点支撑,但是比起更早些年的群众文化,那还是要强多了。
早些年,那时我们也有一支业余宣传队,排有一些枪杆诗、三句半、对口词、舞蹈等节目。有时去乡下演出,一个土台子,绑两根竹篙子,竹篙上吊两盏夜壶灯,真正是用的夜壶灌上煤油,用棉签子做灯芯子,点上照明。没有舞台布景,没有音响设备,就是几把破二胡,在台上还拉得摇头晃脑,唱得投神专注,有时唱着唱着,那夜壶灯招蚊子蜢子,一口气把蚊子蜢子吸进喉咙内,呛得人眼泪直流,把词也忘了。有一回在乡下演出,台后是黑黑的,完全看不见,一个演员一脚踏空,掉进农村的粪窖内,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还有一次我们到沙畈的谌家墩演出,那时滠水还没有改道,晚上演完后回家要经过沙畈,刚好沙畈前两天处决了一个强奸犯冯国道。走到沙畈中间,不知是谁斗散放说了一句“冯国道来了”,一句话把我们队的女孩子吓得乱跑,我们也跟着照顾跑。第二天一检查,把一把二胡的扭柄跑丢了,我返回沙畈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心疼不已。
所以,想起60-70年代群众文化的艰苦,我们还是十分珍惜当时文化站的这份工作,用这有限的资金,尽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记得那时每年四月份为“税法宣传月”,我们主动与县国税局联系,在清明节前后举办一次“税法宣传杯”风筝比赛,主题为“让税法宣传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空中,让依法纳税的观念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组织城关地区各中小学组成风筝队来参赛。每次比赛,滠水河堤上彩旗飘飘,氢气球在蓝天下悬挂起巨幅标语。天空中翱翔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孩子们在河滩上尽情放飞。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国税局为风筝比赛活动支持了四千元钱,结果这次活动被评为全市“最有创意税法宣传月活动”奖励了八千元。
为开展活动,我们找个体户吴灿文支持,举办过一次“灿文杯”篮球比赛。找祁家湾熊木清书记支持,举办过前川——祁家湾自行车比赛……反正是千方百计寻求支持,在体育方面我们搞了“十大杯赛”,受到体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文化方面,我们抓住契机,紧扣时代开展活动。在“百场爱国主义影片”观看活动中,我们组织举办了“小学生爱国主义影片电影插曲卡拉OK比赛”。
为了活跃机关气氛,我们组织了黄陂区副局级以上干部卡拉OK比赛。黄陂是楚剧之乡,我们文化站找林明学支持,举办了黄陂区“赛格杯”楚剧比赛。
后来经济情况逐渐有些好转,如在1995年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歌咏会和1997年喜迎香港回归万人歌咏比赛等活动,都能得到上级文化部门的部分支持。不过以上叙述的只是城关地区条件好的,至于农村乡镇情况都不是很乐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仍然是举步维艰的。
但是时至今日,今非昔比,全区的群众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黄陂的群众文化无论是硬件或是软件都有了质的飞跃,量的突破。
一是文化站工作人员纳入民办非企业文化单位,工资奖金纳入正规渠道。文化站干部基本上和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相差不大,生老病退都有保障,这就首先解决了人员的根本问题,让文化站人员能安心工作。
二是文化站的活动场地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了,每个街乡都为文化站修建了站址,图书室、棋牌室、活动室、办公室一应俱全,空调、电脑、文体器材应有尽有,文化站都修建得漂漂亮亮,而且所有的活动场地一律对群众免费开放,其日常费用都由政府拨付。
三是每个街乡都修建了相当规模的“百姓舞台”,甚至部分村级也修建了“百姓舞台”,再也不会为演出场地发愁了。前些天到三里桥街去看见新建的百姓舞台一百四十多平米,好有气派。今天的演出活动,再也无场地之忧了。
四是文化站活动经费有着落了,政府为文化站按属地农业人口的多少来安排文化经费,乡镇一般都有几万至几十万,只要你想做事搞活动,经费有保障。不过前提是要“以钱养事”,钱必须用在文化事业上。这在我们当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五是群众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是广场舞大妈队伍的普及化,群众化。基本上村村有队伍,甚至一个社区一个村有好几支队伍,有的社区还有楚剧队,有的有曲艺队,这些队伍都自发地排演节目。现在要举办一个什么舞蹈比赛,一呼百应,都是争着要上,抢着要参加,不用发愁组织队伍。记得前两年罗汉街举办了一次广场舞比赛。一场演不完两场也演不完,甚至一连演好几天才把报名队伍表演完,群众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六是群众演出条件改善了,过去演出两盏夜壶灯,现在是立体灯光照明,什么顶光灯、脚光灯、侧光灯、追光灯,灯火辉煌;过去是靠干唱,吼哑了嗓子,现在扩音设备高档,扩音效果极佳;过去上台两把二胡一根笛子,现在要么是录音电脑制作的音乐,连交响乐都录制得出来,要么是乐队,乐队里扬琴、电子琴、琵琶、二胡、笛子、唢呐、月琴三弦,乐种设备齐全;过去演出的服装,买点纱布染成各种颜色,自己制作服装,现在你看台上,绫罗绸缎,珠光宝气,服饰鲜艳,色彩靓丽,首先一出场就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再加上每街都有的百姓舞台,演出条件真不知好过过去多少倍。
七是群众业余创作队伍日益壮大了,由于区委区政府对创作这一块的支持,每年财政安排有专项创作基金,而且对有影响力的作品予以奖励,所以近些年来,黄陂的群众文化的业余创作特别是曲艺作品的创作走在时代的前沿。“黄陂说唱”是黄陂曲艺界人士开创的一门新的曲艺形式,它以湖北大鼓为基调,以说唱相结合的形式,歌颂我们的家乡,如“说唱黄陂”、“说唱李集”、“说唱蔡店”等等,在群众中反响很好。黄陂的曲艺创作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党的战略部署。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扶贫和红色引擎工程等宣传中都创作出了一批批坚持正面宣传,而又形式多样为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特别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黄陂的文体工作者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创作出了“十九大精神暖民心”、“十九大报告满目新”、“欢庆十九大”、“广场大妈学报告”等一系列歌颂十九大、宣传十九大的曲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深入黄陂的社区、农村演出和宣传,而且还先后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老干局、市老年大学和省老龄委选调参加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可以实事求是地说,黄陂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中走在全省、全市的前列,充分体现了黄陂的文化自信。
八是黄陂群众文化出精品。高质量的作品在全省全市乃至全国屡获大奖。近些年来,黄陂群众文化的作品以思想意识主题鲜明,节目形式多样,地方性强,群众喜闻乐见而屡屡获奖。湖北大鼓“木兰情”获全国曲艺比赛一等奖,湖北大鼓“故土情”获湖北省楚天群星奖,小品“农家新风”获武汉市首届人口艺术节一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大鼓“信义兄弟”,这个以孙东林、孙水林生死接力给农民工送工钱为题材的节目,在全国560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2013年全国网络春晚“十佳节目奖”。并先后两次被中宣部调令参加全国道德故事汇巡演,在全国很好地宣传了黄陂的时代楷模和道德底蕴。
九是群众性的特色文化百花争艳、异彩纷呈,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廉政文化、旅游文化、道德文化等等,都以自身的特色展示文化的风采。如获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的湖北小曲“木兰颂”,它和“天池情”、“我爱家乡云雾山”、“胜天农庄美”、“抗日圣地姚家山”等一大批作品,极好地宣传了黄陂的旅游。
我区的“楚剧进校园”、“曲艺进校园”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前川一小把课本改成快板“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自己参加演唱,对学生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我区的“打起莲湘唱廉政”、“天价月饼”、“两个条例正党风”等反腐倡廉作品,很好的宣传了党风廉政建设。区文化局、文化馆每年组织的木兰旅游文化节、群众文化艺术节、荷花节、茶花节、草莓节、杜鹃节……,更是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十是黄陂区委区政府对群众文化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区委区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中的一件就是为全区600个自然村免费送一场演出,每场费用5000元,仅此一项,区委区政府就拿了300万元,而且是扎扎实实地做了这件实事。作为一个老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也亲自参加了这件实事的实施,我们创作了精准扶贫的小品,农村文明建设的小品,以及宣传党的十九大的曲艺节目,把这些精品文艺送下乡,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大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黄陂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区,我这一辈子都与群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61年我在黄陂一中读书时参加修建院基寺水库,在水库宣传队师从老艺人胡志高先生学唱大鼓算起,我从事群众文化事业已经58年了,58年来我见证了黄陂群众文化的飞跃发展,见证了黄陂区群众文化的满满自信,我为我家乡的群众文化感到骄傲。
作者简介:
并将作品搬上舞台,在黄陂的各街、乡镇、场为群众演出,为党的方针、政策作宣传。其代表作湖北大鼓《信义兄弟》荣获2013年全国网络春晚“十佳节目”;小品“农家新风”荣获武汉市首届人口文化节一等奖;湖北小曲“木兰颂”荣获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还有一些作品荣获其它奖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