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有述情障碍,怎么解决?父母改变 ​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有述情障碍,怎么解决?父母改变 ​

阅读量:3668325 2019-10-22


当孩子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向你讲述他在学校发生的事时,你是否因为忙着做饭,对孩子说的话心不在焉;或者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伤心回家,你没有问发生了什么事,还责怪孩子太笨老受欺负;孩子高兴地告诉你,他考试考了好成绩,你不但没有表扬孩子,却警告孩子不许骄傲······
在生活中,这些事情在父母看来都是小事,却不知道父母认为的小事,也许会对孩子无形中造成看不见的伤害。如果父母一直对孩子的感受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

什么是情感忽视?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乔尼丝·韦布博士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这本书中定义到:
情感忽视是指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比如:孩子哭得时候,父母会制止孩子“闭嘴,不许哭!”
孩子跟父母讲话时,父母会说“一边玩去,别在我这儿碍事。”

而父母应该做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因为父母的情感回应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依恋理论提出者、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是用数千小时观察母亲与婴儿、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得来的,这个依恋理论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母亲要即时的连贯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孩子才能和母亲建立和发展一种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
母亲的这种回应,包括帮助孩子知觉自己的情绪状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继而帮助孩子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这份依恋是孩子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以及从小到大的良好的总体幸福感的基础。

罗马尼亚的孤儿院现象也能证明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罗马尼亚人口大量消减。当时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让妇女多生孩子。但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没办法抚养这么多的孩子,很多孩子在出生后就被送到了孤儿院,由国家统一抚养,但孤儿院的孩子太多,工作人员照顾不过来。这些孩子基本上每天在看看天花板、墙壁中度过,没有人给他们关爱。
罗马尼亚孤儿院中的孩子,在无助和孤独中长大,,没有与母亲建立亲密感,长大之后,便出现各种问题。罗马尼亚孤儿院事件说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积极回应可以培养孩子的高情商。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Emotional Agility (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也就是说,孩子有情感需求时,家长如何回应,直接影响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霍思燕和杜江的儿子嗯哼是个情商很高的小暖男。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当嗯哼被小玩具扎疼了脚,大哭起来,喊着:“好疼,”并一气之下把玩具扔到很远的地方。

霍思燕跑过去抱着嗯哼,第一句话是:“这么尖,扎了肯定很疼”,她先用拥抱连接了孩子脚被扎后,心里难过的情感,又用共情认可了孩子的情绪,“扎了肯定疼”,等到嗯哼不哭了,才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乱丢玩具是不对的。
正是霍思燕对孩子情感需求的积极回应,嗯哼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小朋友,会主动帮妈妈揉受伤的脚,又是担心妈妈感冒而做主将妈妈要的冰咖啡换成“热美式”,还从不吝啬对妈妈的爱和夸赞。
乔尼丝·韦布博士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书中也说到:当父母关注孩子独特的情感天性时,他们会抚养出情感上很强大的成人。

而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表面看起来也很正常,但是他们通常意识不到情感忽视带来的影响,只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们都倾向于责备自己,并且会发现自己在情感需求有哪些不对头。
正如佛洛伊德所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 。父亲常年周旋于政治场,母亲忙于社交应酬,对他基本不管不顾。
不管不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在上学期间给母亲写信,母亲从来不回;去印度服役的三年期间,母亲只写过两封信,信里还不是对他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这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长期的冷落忽视,后来即便他功成名就,但他却一辈子受着抑郁症的的困扰。他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可以看出,丘吉尔从小就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这种长年累月的情感忽视,是导致他身患抑郁症的源头。
就像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过的:“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另外,乔尼丝·韦布博士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中谈到,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是指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述情障碍在一个人身上最极端的表现是无法辨认自己和别人的情感。
一、”我怎么啦?”:不熟悉自己的情绪。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情绪不熟悉。他们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也难以区分情绪与情绪之间细微的不同。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帮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关心孩子的情绪:“这件事让你感到很难过?”,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难过”;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当孩子郁闷、难过时采取无视孩子的态度,或者嘲笑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难过,不明白自己的内在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

二、“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难过?”: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视者长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也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
曾经有个朋友,别人如果在他面前难过或伤心时,他经常会嗤之以鼻,并且说,“为这点事难过,值得吗?”时间长了,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这个朋友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管他,他基本上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父母对他情感需求更是极少关注。

三、“我是个低自尊的人”:情绪被否定造成的自卑。
我们都是通过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长过程来发展我们的自我概念。而影响最大的反馈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个过程进行得正确时,人会形成一个平衡的、现实的自我评价,而这也是自尊的基础。
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经常的被父母忽视,那么父母就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的”,“你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当孩子的情绪自我被否定了,这个信号就等同于:“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所以,父母的情感忽视,使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极度偏向负面,也就是只能注意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形成低自尊人格。

总而言之,在童年期遭受过情感忽视的人,会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会不知道怎么关怀自己,不知道怎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会很容易忽略他人的情感需求。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无论我们作为父母做错了什么,都是可以修复、弥补的。如果对孩子有过情感忽视,那就从现在改变,孩子有难以置信的适应性。孩子就像小海绵一样,会吸收我们给予的所有东西。

所以只要我们改变了给孩子的东西,孩子也会改变,通常在一段适应期后就能看到。除此之外,你自身的改变也会慢慢影响你的孩子。你的改变越多越积极,孩子的改变自然也会越多越积极。
父母要关心自己、爱自己。
乔尼丝·韦布博士在书中写到:你越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你自己的情感世界,你就越能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孩子和他们的感觉。
前一段时间,papi酱的排名上了热搜。papi酱认为:“你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长的;之后的这一生,是和我的伴侣一起过的;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们走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他们自己去走的。”papi酱的言论,引起了不少人的强烈赞同。

喜剧之王卓别林说过:“爱自己,是一切快乐的根源。”
哲学家巴斯克里也说过:“如果你不爱自己,你将永远不会去爱他人。
一个懂得爱自己的父母。,才会有更多能量爱孩子。
父母提高自己的自我情绪的分辨率。
父母要想能够与他们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他自己必须是一个认识并理解大部分情绪的人。他要会细心观察,才能看到他的孩子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要提高自己对情绪的分辨率。
《硅谷最受欢迎情商课》作者陈一鸣的话说,要像用放大镜一样,提高观察自我情绪的分辨率,更加清晰地觉知自己的情绪。

提高情绪分辨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正念、冥想等内观方式提高情绪觉知能力;
通过观察身体变化来觉知情绪变化,如愤怒前的胸闷;通过写情感日记,观察记录自己情绪的方式提升。
尽量做个“足够好的妈妈。”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创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足够好的妈妈”,来描述一个满足孩子各种需求的称职的妈妈。“足够好的”育儿之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在何时,在哪种文化背景下,核心都是需要为人父母者识别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物质需求。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情感伤害?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经历进行解读”。
父母可以尝试IAAA的情绪管理方法。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
1、提高情绪粒度,识别情感。
情绪粒度是指不管辨认别人的的情绪还是辨认自己情绪的能力。
心理学家Barret研究发现:当你能精确地描述了当前发生里什么或者你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时候,你会更容易找到处理这种情绪的解决方案。

如果父母一开始能准确的识别的孩子的情绪背后的需求或者会跟孩子讨论自己的情绪,孩子就可能习得更高的情绪识别和命名能力,从而也就学会了怎样解读自己的情绪,进而解读他人的情绪。
情感忽视的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孩子没有识别各种情绪的体验,无法确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先分辨出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给情绪命名。

增加孩子的情绪概念库。很多人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情感概念提高他们的情绪粒度。如果你将这些概念纳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你的大脑会自动应用它们。
因此,编一本属于孩子的“情感概念词典”也很有必要。在这个词典里,父母准备500个描述情绪的词汇。让孩子可以跟着描述,去表达增加的情绪。
2.接纳孩子的情感。
接纳孩子的情感,核心在于不要批判。你不需要直接批判孩子:“你现在的情绪不好”。
而是问孩子:“你现在感受怎么样?你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等等。孩子可以尽情的去感受自己的状态,尽可能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

3.情感归因。
在这一步,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既然刚才已经尽可能去感受自己的状态,可以问问孩子: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哪个因素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如果孩子找不到理由的话,可以试试回忆上一次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这种共同点的发现,尝试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

4.帮助孩子将情绪化为行动。
这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把情绪通过行为表达出来。
刚才你已经帮助孩子尝试去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那么当孩子找到这个原因之后,就可以尝试通过一些行动去解决。
举个例子,当孩子感到抑郁时,他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这是孩子应对悲伤的习惯性行动。
事后,你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寻找一种更合适的、科学的排解悲伤的方法。比如:打球或者跑步,让自己动起来,不要让自己沉缅在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

《管子》曰:“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情感忽视并不可怕,只要父母及时改正,改变自己,并且采用IAAA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往期精彩回顾
宝宝犯错后不肯道歉,两位妈妈截然不同的做法,影响孩子未来性格
一位清华妈妈的教育方法,3-15岁家长必读
最无聊的小游戏,你小时候一定玩过!超过88888分,有惊喜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