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找心理咨询师很像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做好这些准备,干预心理障碍才能事半功倍(4/4)

找心理咨询师很像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做好这些准备,干预心理障碍才能事半功倍(4/4)

阅读量:3668353 2019-10-22



     顾名思义,试错就是通过和咨询师接触一段时间之后,评估是否合拍,合拍的话就继续下去,不合拍的话就结束咨访关系,寻找新的咨询师。
一提到试错,很多人马上想到的肯定是:钱。这个试错的过程,得浪费多少钱呀?
的确,试错是会多花一些钱,造成这种额外开销的原因之一是咨询费用偏高,所以,我支持咨询师设置体验价,我自己出面接的个案也在这么操作,以便降低来访者考察咨询师的成本。
同时,心理咨询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试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下面这些事实应该能帮助我们意识到这一点。
心理咨询不同于到医院找医生看病。
医院的医生并不是在和病人的认知、情绪等主观的部分打交道,而是在和病人的身体打交道。身体是客观的,有各种各样的影像、数据和指标等来衡量病变程度,所以,医生的工作任务就是如何把它们调整到正常范围里面,所应用的知识和操作是否正确也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这也都是客观的,因此,研究的病例越多、主刀的手术越多,医术就越高超,这也意味着有客观指标来衡量医术。所以,到医院看病是一件客观对客观的事情。
尽管是如此客观的一件事,我们仍旧希望医生的态度能够好一些,这样给病人的感受就会好一些。
心理咨询则是一种纯粹的人际互动,它不但是观点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流通,最重要的是感觉上的舒服。因此,心理咨询是一件主观对主观的事情。
主观是什么?就是感受,最简单的感受就是眼缘和气场——是不是看着舒服、是不是耐看、是不是愿意接近。
其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就像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要考虑经济因素,但也要两个人合拍,而且,往往两个人合拍能战胜经济因素。
具体说就是,不管比较有钱的还是经济水平有限的,都首选有知名度的咨询师,可接触下来的结果却与经济水平没什么直接关系:
咨询体验好的来访者,即使经济水平有限,也在咬牙坚持咨询;
咨询体验不好的有钱人,也会让咨询不了了之,就挂在那里不管了;
对权威非常崇拜的来访者,尽管嘴里高喊“我是某某的铁杆粉丝”,但因为咨询体验不好也不肯继续找这个权威咨询,反而在与别的咨询师互动后去尝试新的咨访关系了。
与这种情况相对的是,有的咨询师并没什么知名度,甚至是刚刚出道,咨询经验并不丰富,但是,也会有来访者愿意与他建立长期、紧密的咨访关系,这就是咨询体验在起作用。
还有,很多咨询师和来访者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就是来访者甲的咨询效果很好,于是他把咨询师介绍给了来访者乙,但来访者乙同这个咨询师接触之后却不肯继续下去,因为他感觉不过如此。
这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这里需要澄清两点。
第一,通过和咨询师接触来考察咨询师并不是要挑战咨询师。
这种考察,一方面是指我们刚才谈到的感觉上是否舒服、通畅,另一方面是指咨询师是否懂当下的来访者所表达的情绪和想法,是否能把来访者的心理障碍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是否能对来访者的提问做出合适的解答。我把这些概括为:咨询师是否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能接得住来访者,就如同一个男生是否能让一个女生感到靠谱一样。
第二,这也不是在暗示咨询师为了通过来访者的考察要讨好、迎合来访者。
不少人容易将讨好、迎合与我们常说的共情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讨好、迎合的目的是通过献媚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它是一种交易;共情的目的是通过动机和情绪、情感的融通让来访者感受到接纳和抱持,它是一项干预技术。
虽然心理咨询也必须付费,但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如果把这种付费当作一种交易,那么,咨询的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持交易观点的咨询师容易沦为骗子,他的咨询之路长不了,持交易观点的来访者容易把自己当成大爷,但在一个自己遇到了麻烦的领域还要当大爷,结果会怎么样呢?
而且,心理障碍患者本就是心理秩序已经混乱的人,如果咨询师还迎合、讨好他们,这不是添乱吗?在这一点上,心理咨询不同于恋爱。
来访者的考察对咨询师其实是相当大的考验。但即使通过了考察阶段,也并不代表后面的咨询过程就顺风顺水,就如同一对恋人是因为关系好才结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结婚之后就诸事顺遂。
在干预节奏的把控、干预方向的选取、干预效果的期待等诸多方面,咨访双方通常还需要磨合,这其中也潜藏着不少风险。磨合期过得怎样,取决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人格成熟程度、干预前的准备程度、咨询师的业务水平、所采用的干预方法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所以,与考察期一般需要一到三次的接触不同,磨合期的会持续多长时间不太容易确定。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当一个来访者和一个咨询师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后就会发现,最终选定的这个咨询师往往是在某个重要方面契合这个来访者的人,而这个重要方面往往不是咨询费用的高低,而是来访者在那方面的主观感受。所以,一段咨访关系从接触到稳定,真的与恋爱、结婚的过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要经历一些波折,所以,不但要做好经济方面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但正如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样,咨询师合不合适只有来访者自己知道。
对来访者而言,这种试错是在不断帮助自己澄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咨询师、到底要怎么干预自己的心理障碍;对咨询师而言,这种试错也是在不断督促自己扬长避短、加强修炼。
于是也发生了这样的现象:来访者刚开始觉得不合适的咨询师,经过一番试错后反而认识到只有他才适合自己,于是反过头来再找这个咨询师;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随着来访者的成长,咨询师变得不合适了,这时也需要做出调整。这是不是也像恋爱和婚姻?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咨询师干预和自助干预,哪个好?
作为咨询师,我不知道自己把这个问题主动爆出来算不算自找麻烦,但我很坦诚地说我的观察结果:信任心理咨询的朋友,总归会找咨询师的,也总归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不信任心理咨询的朋友,也总会有各种理由支持自己进行自助干预,就像独身主义者,什么都自己搞定,即使实在搞不定了,也只是找人临时帮个忙,这样的生活冷暖自知。
对于想做心理咨询但又怕被骗的朋友,我想借用一个圈外人的话来回答——他是针对怀疑爱情的人说的:你需要对方付出多大的诚意才能相信?人家为什么要对你付出这么大的诚意?
这个主题的系列分享到此结束了。
本文的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