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10时,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运会结束第四个正式比赛日,赛程过半。连日来,赛场内,竞赛运行有条不紊,各国健儿奋力拼搏、争金夺银,赛事组织井然有序;赛场外,指挥调度有序,城市运行保障有力,三镇市民踊跃观赛、热情好客,赢得国际国内各方交口称赞。
10月22日,军运会帆船项目男女混合470级比赛在东湖水域激烈进行。(柯皓 摄)
22日,武汉军运会田径比赛在武汉五环体育中心启幕,当天参赛选手490人、比赛项目7个,一天需颁奖13次。赛事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在军运会单日比赛中人数最多、项目最多、时间最长。田径项目竞委会负责人表示,此前虽无国际大赛承办经验,但准备充足:从今年3月起就通过承办中超足球联赛锻炼赛事保障能力,又成立专班与中国田协、武汉军运会执委会充分对接,最终拟定了详细的赛事组织方案,并进行了三次全流程、全要素演练,从竞赛组织、场地器材、颁奖展示到新闻宣传、安全保卫,确保巨细无遗、万无一失。
1万人来参赛,
不限单双号还不堵车,
武汉怎么做到的?
当天,共有21个场馆有正式比赛,10个项目有金牌产生,女子重剑团体、男子花剑团体、女子排球等比赛观众上座率近100%,游泳、男篮、射箭、羽毛球、男子沙滩排球的上座率90%以上。而这,几乎是每天赛事运行常态。
挪威代表团嘉宾斯维恩·巴克准将谈及赛事组织,竖起大拇指连说了几个“good”。“运动员能在美丽的城市参加高水平的赛事,是一件值得庆幸和纪念的事,也将是一生的荣耀。”
10月15日早上7时,周二早高峰,车辆齐刷刷空出一条车道,成为武汉一道独特的风景。武汉的司机朋友们口耳相传一个口诀:“桥上不走最左边,桥下不走最右边,不管哪里走中间……”被空出来的这条道,是武汉军运会专用道。
35个比赛场馆分散在全市各处,连接它们的道路长达174公里。军运会开幕前两周,公安交管部门发布公告:15日至28日每日7时至22时,全市设置军运会专用道,市民请勿占用行驶。
一周来,早7时至晚10时,所有军运会专用道上基本上没有社会车辆,大家自觉让出了这条路。据交管部门初步统计,军运会期间,武汉机动车出行量减少1/3,未发生一起道路交通原因导致的赛事延误。专用道投入使用以来,军运会各场点每天发送近700个车辆班次,运动员、技术官员、注册媒体记者准点抵达率高达95%以上,其中运动员、技术官员等重点人群的误点率为零。
“从抵达这个城市开始,我就注意到市民为我们让出了专用通道。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友善和热情,每次的乘车体验都很棒!”奥地利代表团新闻官迈克尔·哥利堡竖起大拇指,“我为武汉点赞!”
军运村开村以来,每天常住8000余人,运动员餐厅接待就餐人员17400人次,预约常温外带餐包1210份,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主媒体中心媒体注册近5000人,境外记者近300人、媒体覆盖57个国家代表团,新闻服务事无巨细,都得到了满足。
皮特是法国代表团的先遣官员,10月13日就抵达军运村,曾多次到工商银行军运村网点办理外币兑换业务。“每次急急忙忙赶到银行,看到这里还亮着灯,心里就特别踏实。”皮特说,在法国很多银行歇业非常早,办理金融业务是件麻烦事。这次在中国武汉,军运村里的金融机构延时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巴西奥运会体操冠军萨内蒂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中国,谈及对武汉的第一印象,他不吝溢美之词。萨内蒂说,这座城市充满活力,每一个人都把笑容挂在脸上,非常亲切。新建的体操馆硬件设施非常棒,赛事组织和运行非常流畅。不仅如此,军运村条件也超出自己想象,餐饮服务、住宿条件一流,“甚至比一些奥运村的条件还要好”。
武汉东湖:“三条大道”铸就城市绿心
对于“百湖之市”武汉来说,有33平方公里水域的东湖,是市民最爱的休闲打卡地之一。而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东湖摇身一变,成为帆船、公路自行车、公开水域游泳和马拉松等4项赛事的世界级“最美山水赛场”。
图为游客正在东湖风景区内的栈道上漫步 大明 摄
被中外运动员和游客频频“点赞”的武汉东湖,何以吸引世界的目光?记者22日来到东湖,探访其魅力背后的“三条大道”。
第一条“大道”是“生态之道”。走在东湖落雁景区的栈道上,远眺碧波万顷湖面,令人心旷神怡。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东湖水随着渔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水质下降到Ⅴ类到劣Ⅴ类,水质持续恶化。
经过十余年治水,武汉东湖今年迎来40年最好水质,并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是唯一入选的城中湖。
第二条“大道”是“绿色发展之道”。依托东湖而建的东湖绿道全长101.98公里,是中国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漫步其中,湖光山色移步换景,婉转的水鸟声不绝入耳,甚至还能在树上、草丛中偶遇小松鼠、刺猬等野生动物。
据了解,东湖的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完整的东湖特色生态系统。为此,东湖去年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指南》,将水域、植被等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纳入保护主体,打造一片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第三条“大道”是“人文之道”。环绕东湖,人文景观众多,其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保存完好,为东湖绿道增添了现代艺术气息。
位于东湖深处的“时见鹿”书店是武汉首家森林书店,它以“城市与自然共生”作为设计理念,将人文、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自山西的游客冯启进带着一家四口来武汉游玩,在观看军运会之余,他们也来到该书店“打卡”。冯启进表示,东湖是大自然的恩惠,游客在这里既能欣赏自然风光,又能感受人文情怀。
百余中外记者赞东湖就是“人间仙境”
走进城市生态绿心五星级服务的白马驿站,感受东湖百公里湖岸线、东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最美森林书店……10月22日,“军运会城市采访线”活动第四站走进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百名中外媒体记者走上东湖绿道,欣赏城中湖自然山水、楚风汉韵的美景。
如今,这里森林面积有2.5万亩,覆盖率高达85%以上,278种陆生脊椎动物在东湖栖息。东湖风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继续以生态、绿色和人文“三条大道”铸就城市绿心,通过此次军运会打造一张中国生态新名片。
“没想到!东湖这么美!”
游览途中,记者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没想到!”“没想到东湖这么美!没想到武汉变化这么大!”其实,大多记者们也不知道,如今水清鱼跃、候鸟栖息的东湖,曾一度被污染困扰。
军运会 | 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东湖风景区,大赞东湖就是“人间仙境”
2009年,东湖全面退渔还湖,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开工,构建一张巨大的保护网。之后,全面截污,湖内清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一系列治水举措紧锣密鼓地推进。10年来,武汉市治理东湖主湖“一张蓝图干到底”,在东湖及周边汇水区域,形成一张有效保护网。
东湖绿道的修建,更加速了东湖水质的提升速度。2017年12月26日,总长达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扣环成网,锁定东湖湖岸线。近两年来,东湖风景区实行全域截污、水岸同治、湖塘齐治、生态修复多策并举,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避免人工干预,促进水质“自我修复”,提升水体“免疫力”,探索出一条生态治水之路。
今年前6个月,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已连续6个月保持Ⅲ类水质。其中今年3月,郭郑湖40年来首度监测到Ⅱ类水质,全湖近80%水域能保持在Ⅲ类水质,创40年来最好水平。
“东湖是一条赏花赛道”
“即使东湖不是军运会赛场,我们还是要建设好东湖绿心,这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东湖之美’日渐提升的需求。”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湖绿道三期不再新建绿道,而是精修景观、美化环境、提升文化。22日,中外媒体记者参观了被称为“最美森林书店”的时见鹿书店,以及刚刚完成文化景观提升的落雁景区,就是最新的绿道三期建设成果。
百名新闻记者参观游览东湖绿道落雁景区的观鸟栈道 记者杨涛 摄
两年多来,通过绿道建设、生态保护,东湖实现了山水共生,城湖融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自然禀赋变为生态力作,让东湖真正成为人民向往的幸福地。
正如10月16日军运会火炬传递日,央视直播中评价的那样,东湖绿道“推门就能见绿,出门就能观赛”。
中外媒体记者漫步湖畔,畅游湖中,走进森林,登上山顶,感受武汉城市里的“诗与远方”。
而今东湖正向“世界名湖、城市绿心、生态典范、最好景区”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九曲桥云雾缭绕 获赞“仙境”
路线的第二站来到东湖落雁景区,景区内的九曲桥穿梭在一片池杉林中。在2019年的提档升级后,桥下新增了水雾效果,仿佛置身仙境、云雾缭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景区导游介绍,此景点已成为汉服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来自新疆博乐市电视台的记者夏特克·海拉提赞叹道:“落雁景区的九曲桥,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吹笛桥凭栏远眺,九曲桥曲径通幽,是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对话的绝佳场所。”
向日葵花海令人惊艳连连
“快来!好美的一片向日葵花海!”在马鞍山森林公园时见鹿书店旁,上万平方米的向日葵花海瞬间吸引了媒体记者的所有注意力。来自百度的记者王瑾惊喜地指着向日葵花海,笑着问身旁的工作人员:“听说这里是马拉松赛道的一部分,运动员看到这么美丽的花海,肯定会被深深吸引住的!”
据了解,位于时见鹿书店旁的向日葵花海占地一万平方米,花期通常在15-20天,预计将持续到11月初。10月27日,军运会马拉松项目运动健儿将在桂花飘香的东湖山水赛道上驰骋竞技。
(中新社记者 成熔兴 李源 武一力 长江日报记者傅雪婴 程艳 宁秀梅 刘帅 见习记者李文婕 通讯员彭冲 程雪琼 鲁梦媛 冯瑛 万娜)
来源 | 湖北日报 中新网湖北频道 长江日报
编辑 | 魏炜
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