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生活所迫背着丈夫与人同居,这样的女孩还值得爱吗?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④

生活所迫背着丈夫与人同居,这样的女孩还值得爱吗?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④

阅读量:3749116 2019-10-24




(第四回)
故事情节已经清楚,人物的性格已经明白,所以以后苔丝再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她会怎么应对,我们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书读到这里就可以暂时放一下,但是我们好像还漏掉了什么东西,漏掉的是什么呢?这是作者在这一部分,对后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所做出来的精心的设计和预示。
第一个线索,就是和克莱尔第一次相遇。克莱尔是苔丝遇到的第一个心动男生,在他们村庄传统的舞蹈仪式上,克莱尔和他的两个哥哥路过苔丝的村庄,他和那些女孩子跳舞,却错过了苔丝。
苔丝对他一见钟情,克莱尔是她第一眼爱上的男生,也是最后陪伴她的人。从这个方面来讲,克莱尔是苔丝自始至终的爱人。两个人的初相遇,一个是正当妙龄的少女,一个是脚步匆匆的过客,在各自最美好的年龄相遇,却擦肩而过,失去对方。这样的初相遇,有极强的预示性。
第二个,苔丝作为凶手的预示。家里的老马被撞死之后,苔丝的父亲执意不肯出售马匹和马肉,而是把它葬在了他们家的院落里,一家人都在大哭,唯独苔丝神情淡漠,面色苍白,好像把自己看作了女凶手。这种比喻可以和最后苔丝杀死德伯之后的表情做一个对比,这也暗示了苔丝后来的命运。
第三个预示,是苔丝和德伯的悲剧关系。她初次见到德伯,德伯摘了玫瑰给苔丝戴在胸前,苔丝却只顾低头,看胸前的玫瑰花,冷不防被玫瑰花刺扎了。按照当地的迷信的说法,让玫瑰花扎了,这是个不祥之兆。少女时代的苔丝总是低着头,对身边的危险浑然不觉。
第四个,苔丝因为这一段的经历不再信教。苔丝在孩子死后,因为当初没有经过洗礼,牧师不给孩子安排教会的葬礼,苔丝便拒绝了宗教。这一点,苔丝和克莱尔有了相同之处。小说的最后,她在巨石阵中的异教祭坛上睡着,而不在乎别人的说道,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心理基础。
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了苔丝第一阶段的遭遇及其原因。从她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她在以后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人生经历是纯真与逝去,第二个阶段的主题则是爱与遗弃。
在苔丝生命的第二个阶段,爱是主题。主要写苔丝对爱的憧憬,期待,还有恐惧,抗拒,以及她因为爱而受到的磨难。她自己发自肺腑的爱着克莱尔,但是过去的经历让她犹豫,让她煎熬。
苔丝爱克莱尔,爱他充满智慧,觉得他全身都是十全的男性美。苔丝听他的竖琴听得着迷,觉得克莱尔会用音乐创造出梦境来,把可怕的幻象赶走。
那么克莱尔是什么样的人呢?他能够承担起这份爱吗?
克莱尔是牧师之子,却不像他的两个哥哥一样去上大学,当牧师,而是想学习种庄稼将来办农场。克莱尔对农村和农业生产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那是未经污染的天然的领地。
哈代说克莱尔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式青年。他的确有新思想,他批评贵族的特权和腐朽,他也看不上知识阶层和宗教人士的说教、做作和虚伪。在恋爱上,他是传统的观念,具体说这是处&女情结,他把得到苔丝作为他新思想的最大收获。
克莱尔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典型的青年,而不是彻底的新青年。看他的生存处境和思想:在社会阶层上他不是资产阶级,也不是农民阶级,他的职业不稳定。在思想上新的不彻底,旧在骨子里。全书从头到尾,他的农业是否让他安身立命,都没有肯定的说明,这样的人可靠吗?

简单的说,再次遇到苔丝的克莱尔,还处于人生的摸索阶段,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够干什么。我把这样的人生状态称作是一个站在沙丘上的人,正是他这种游离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苔丝陷入困境。克莱尔不是妈宝,相反,他觉得自己特立独行,什么都懂,但只是他自以为。这和我们现在大学生非常像,既觉得自己什么都会,能改天换地,又没有办法脚踏实地,做好身边的事情。
他爱苔丝,是因为他觉得苔丝纯洁无瑕,是他对完美女性的想象,他爱的并不是苔丝本人。他浪漫化了苔丝。两人相互爱着自己想象出来的对方,互相把对方不可靠的表象当作了保障,这种爱叫人不踏实。
新婚之夜,克莱尔说出了他在伦敦和一个女人有过48小时的生活,他的坦白得到了苔丝的原谅。毕竟,女人更看重未来,男人还看重过往。于是,苔丝的坦白让克莱尔心里瘫痪。他的思想立刻反转,克莱尔反复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和你一样的女人。他对苔丝的态度全然变了,然后撇下她一个人远走巴西。这样的分开会将苔丝致于何地?苔丝的处境又是如何呢?
克莱尔决定和苔丝先分开,不是分手,让时间来消化。克莱尔说走就走,而苔丝的境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如何应对这个改变呢?命运又如何把她一步一步推向悲剧呢?
分开的时候,苔丝告诉克莱尔说,她可以回娘家。可是她家里这时候是什么状况呢?父母相继病重,家境每况愈下,她只好再次离家,到处找活干,打短工。苔丝没有读过什么书,在城市里面也没有一技之长。我们在农村里面学到的那些东西,在城里完全都用不上。
写到这里,我非常痛恨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化,以及城乡差距。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作为一个农村人,我的心里充满怨恨和悲伤。

这时候,德伯又找到了苔丝。这次出现的德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传教布道,叫人行善,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了虔诚的教徒。他说自己认识到了原来的错误,希望能够弥补苔丝的不幸,通过这样能救赎自己有罪的灵魂。他这种变化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苔丝当然不会相信的,因为受到了克莱尔不信教思想的影响,苔丝也不相信德伯那套说辞,并且用克莱尔曾经给她说过的话,答复德伯。德伯受到冲击,马上抛弃了宗教,又回到了爱和欲的纠缠中。德伯为什么前后转变这么快呢?这么容易就受到影响呢?原因在于他的信仰基础本来就不牢靠。
德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生于新兴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还有贵族梦,想弄一个贵族的姓氏来装点门面,而他对此是一副嬉笑嘲讽的态度。虽然他爱苔丝,但是他的爱是对美貌的贪欲,他从一个花花公子到浪子回头,可能是由于牧师的执着劝说,也可能是因为母亲去世的一时的触动。苔丝一点破这点,他立刻故态重萌。
爱一个人,首先得想清楚你爱她的到底是什么?是外表?身体?知识?背景?还是其他?想清楚之后,后来分开的几率就小很多。现在太多夫妻因为爱情而结合,因为厌倦而分开。也有更多的拉郎配或者相亲的人,反而安心的过了一辈子。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没有轰轰烈烈,那就细水长流。只要对方身上还有自己想要的,这种感情就持久。
让德伯奇迹般幡然悔悟的牧师是谁?是克莱尔的父亲,多么有意思的情节。读作品时可感受到哈代意味深长的幽默。德伯的转变,反映了作家对宗教的怀疑态度。对德伯来说,宗教缺乏说服力,道德也不起作用。对克莱尔来说,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他的思想很旧,两个人都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德伯看出了苔丝的困难处境,他立刻采取实际行动改善苔丝家人的生活。在苔丝父亲去世,房租到期,一大家人无处安身的情况下,德伯借机提供住处给苔丝的家人,苔丝被迫与他同居。
这时,克莱尔回来了。他在巴西生了一场大病,认识到了苔丝的纯洁和善良,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懦弱和虚伪。时间和距离治愈了他的伤痛,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这种行为给他的妻子带来的伤害已经难以弥补。这种弥补是要用两个人的生命为沉重代价的。
克莱尔回来之后,还是会面临什么局面呢?
苔丝被置于一种难以言表的尴尬之中。她要面对两个都口口声声说爱她,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一个是她不喜欢的,但是为了生计,不得不跟他在一起。德伯不仅玷污了她的纯洁,还毁掉了她做人的尊严。另一个是她深爱的丈夫,他在不应该离开的时候离开,在不合适的时机回来。
在丈夫面前,苔丝无言以对。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苔丝一直竭尽全力的坚守自己的纯洁和善良,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利用,被剥削,被玷污。她的固守,她的坚持从根本上来说被忽略了。可以这么说,克莱尔的回来唤醒了一座沉睡的火山,唤醒了苔丝的爱,也激发了对德伯的恨,把苔丝推到了爱与恨两股力量碰撞爆发的临界点。
苔丝奋力一击,德伯死掉了。这是压抑已久的愤怒的爆发。(未完待续)
每个工作日下午17:00准时更新,不见不散。

专注教育,读名著,读好书,一起努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