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敦煌,大家一定都觉得要去甘肃,到敦煌的现场去了解一下洞窟。嗯,大概还不够,敦煌的数万件文物分散在世界各地,所以要去伦敦,要去巴黎。吴哥窟也是,看到很多没有头的佛像,想要看完整的,也要去巴黎。
对于关心东方艺术的人,都常常去吉美博物馆,因为那里保存了最好的佛教艺术品,包括印度、阿富汗、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当然了,重中之重还是敦煌的艺术品。
即便如此,去吉美的中国人还是挺少的,也许站在奥赛的凡高或者德加画作的中国游客,都远比吉美的敦煌展室热闹得多。
吉美博物馆,离埃菲尔铁塔很近,坐地铁9号线Iéna站一出来就是。
对于吉美,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觉得这个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是以收藏东方艺术为目的。实际上,博物馆的创办人埃米尔 ·吉美(Emile Guimet)本来是想要建成一座“宗教博物馆"。1918年吉美先生去世,博物馆的收藏方向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开始集中在亚洲艺术品的收藏。
1927年,吉美博物馆划归法国博物馆总部。那时候,法国出了很多汉学家。那个毁誉参半的保罗·伯希和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中亚和中国带回的艺术品从此由卢浮宫转入吉美博物馆。而到了1945年,卢浮宫将所藏亚洲部展品与吉美所藏埃及展品交换后,吉美博物馆才真正以”法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声名大噪,为世人所熟知。
一进门就觉得好惊人,门口就是一尊巨大无比的吴哥七头眼镜蛇保护神石刻和身后的大型佛像。记得以前去吴哥窟玩的时候,看到很多这种石刻都是断了头的。而这里,是非常新鲜、完整、精美的。
据说,法国探险家们当年发现了吴哥窟,然后殖民了柬埔寨,为的就是研究这些神秘的文化。
吴哥窟的桥,上面而且破烂不堪。
这尊佛头有非常安详的微笑,双眼闭合,嘴角微微上扬,久望而得心静,极具震撼。
吴哥窟巴戎寺的“高棉微笑”,高置于博物馆大厅顶部,四个方位,四张笑脸。
与吴哥不同的是,这里的石刻没有一点岁月侵蚀的痕迹,保存的很好,就像昨日刚出的作品一样。
相比而言,吴哥窟佛像充满破败之感,斑驳的青苔侵满了整个雕刻,充满了历史韵味。
吉美博物馆总共有三层展馆,一层展品主要都是来自吴哥窟。各式各样在吴哥窟能见到的雕刻在这里也都可以见到,有些展品的品相比吴哥窟的要好得多,而且体量巨大。可以看到柬埔寨高棉時期的吳哥雕刻保存得相當好。
博物馆第二层和第三层展示了亚洲各国的展品,其中不乏大量中国的文物。据说有两万余件,占了整个藏品的三分之一。单是陶瓷、粗瓷、青瓷、硬瓷等各种瓷器就有一万余件。。。
吉美博物馆的藏品不输任何一家国内外大型博物馆。
这里的瓷器相当华丽。
除了大量看花眼的瓷器,还有很多很多各式藏品,比如唐代马球俑,在吉美博物馆“天马行空”的展览方式下,别有趣味。
这些惟妙惟肖的唐三彩泥塑在国内也不多见。
吉美的一个重要藏品类型就是敦煌艺术。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白银五百两,获取写本、印本、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首次系统拍摄莫高窟照片数百张。由于伯希和通晓汉文,他获取了藏经洞中学术价值最高的经卷写本和绢本、纸本绘画,目前它们都被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中。
伯希和中文非常好。他花了3个星期在敦煌的洞窟中整理这些东西,带走了一批精品到了法国。
幸运的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根本没有办法好好整理和修复这些1000年的旧东西,一碰就碎,法国是在很后来才做了这件事情,而敦煌艺术也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逛久了吉美,更让人恍惚误以为是在逛国内的某个博物馆,眼花缭乱的各种中国展品让人迷失了时空。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的名气,相信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感兴趣的人都有所耳闻。
这些藏品中,很多来自皇宫。品相异常精良。从御用的服饰到雕龙刻凤的御用衣柜等等,都全部收藏在这里。
吉美博物馆的伯希和沿丝绸之路考古收获基本成为中国展品的重点之一。
鼻烟壶一大堆
就连古代的梳子也收藏展示了近百把……
我曾经在西方的大拍卖行也工作过一段时间,不知道同学们和我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在异国他乡看到、触摸到这些熟知的珍宝,突然就会觉得哪儿不对:一边难过地想说,哎,中国以前好弱啊,这么好的东西都被抢走了。然后又转念一想,嗯,幸亏这些宝贝去了海外,要不然五六十年代也都会被咱自己人干掉。。。
这次在吉美看到了太多美丽的亚洲艺术,我就在想:关于流失文物的归属问题,可能永远都不会结束。
首先,过往的那段殖民历史对于西方来说是一个洗刷不干净的“原罪”。无论他们对这些文物做了什么,都永远无法甩掉匪徒的名声。
第二,接收国是否有实力好好保护这些文物。柬埔寨、尼泊尔、还有非洲一些国家,文物换回来之后,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具备保护和修缮文物的能力。
再比如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塔利班和ISIS也以宗教的名义故意破坏过许多已经流传和保存了1000多年的无价的历史珍宝。这种极端情况,我们称之为系统性的有意识破坏。而中国也就是在几十年前还发生过。闭上眼睛想一想,敦煌差点也可以变成巴米扬。
第三,虽然西方博物馆也有自己的利益打算,西方也是在话语权上要捍卫自己的权威,但我总相信一件事:艺术、文化无国界。艺术是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政治的人类共同文明遗产,重要的不是它们“属于”谁,而是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触它们、欣赏它们。
西方大型博物馆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物质遗产有条理地陈列在一起,对于参观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会产生十分有益的激发和启迪。而中国艺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博物馆才得以被更多的人看见,中国的美也被不断宣扬出去。
流失的中国文物当然永远是中国的。但是如果看不到具体问题的复杂性,而是进行简单的道德化处理,那么所谓的公平正义非但不会收获任何期望中的美好结果,还很可能造成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
艺术品、文物的归属权这笔账,算起来好难。恐怕未来几十年、几个世纪都还会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只愿在唇枪舌战中,看得够美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