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佃坤老师有话说
六周秦汉隶书技法课程,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隶书作品,分为三个进度进行练习,一是秦汉简牍隶书,二是经典碑刻隶书,三是摩崖刻石等隶书作品的临摹。除了对此三类形成风格的比较又涉及汉漆器隶书与两汉刻画铭文的分析,在练习的同时系统了解隶变进程中风格形成原因,材质、载体、功用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经典作品。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周篆委背,秦篆简直”,推而广之,秦篆委备,汉隶简直,古今之一变也,隶书承其始末。
技法课程是学习古人的基础,是分析经典碑帖,了解古人的方法和角度,技法同样也是看法。以此作为方法和手段与古人相消息,是基础但不是目地。同学们表现积极主动,有惑求解,极为值得鼓励。最后课程结束每人选取一种风格形式完成作品临摹,虽不成熟,示人即求指正。
以两千字为限大家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和对隶书的认知和看法,每人截取百余字以见其心。在和古人的碑帖交流中,希望我们更幸福。祝同学们文史兼修,艺道更进。
隶书临摹作品展
白静波 《西狭颂》为摩崖刻石,线条朴茂丰腴,深厚凝重,绵长劲挺,用笔逆入平出。起笔收笔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辅之,而在力量上它又强调粗重感。通过这几周的隶书激发专题学习,我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心得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不要被字帖的表面所影响。由于碑的年代久远,又处于野外,经历大自然的风雨侵蚀形成了字体斑驳。临习时要分析地学习,选择清晰可见的字,书写时要下笔肯定。二是注意用墨。俗话说:“墨淡则伤神”。书写时要用较浓的墨,水分要少,写出苍涩之美、古拙之气,要显现出自然流露出的飞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行笔速度不可太快。
常爱琪 秦简牍墨书用笔的主要显现点是起讫笔处回锋、收笔为戛止、出锋等几种方式。与起笔用锋相对应,笔画讫点略做回锋动作,以完成圆润、持隐的线条形象,秦简单字字势封闭内敛,点画紧密内缩,不随意拉出长笔。秦简对于研究中国汉字的发展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是很重要的史料。在学习中古今同参,注意笔画意趣和结构技法进行临摹。
陈龙 在隶书的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一下在艺术当中“美”和“丑”的关系。我们一直认为的“美”并不是真正的美而“丑”也并非真正的丑,我们只是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来不会深究其由来,这是我认为我犯的最大的错误。经过了对于隶书的学习,明白到“美”的历程即是“丑”的历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去深度的了解这个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以及作者当时的感受,还要善于去把握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领神会。
崔正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更深的认识了隶书,对隶书的书写也有了不同于之前的感受,打破了之前对隶书的看法。这段时间学习了简牍、碑刻、摩崖,对隶书的线条也有了新的认识,学到了隶书的线条应该古朴厚重,线条的排列也要很严谨。通过学习,我认为写隶书要写的厚重,要有古的味道,结构也要古朴一点,章法也要多注意,在这几点上勤加练习才会更好。
杜文昕 通过六周的隶书技法学习,深刻的感受到隶书的高古典雅,古拙,浑厚朴素的气韵。《张迁碑》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在整体上随扁方,整饬划一,又因字立形,顺其自然,险中求正,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有些字突出主笔横画和捺画,以尽其势。全碑各字稳而不呆,动感强烈,动中求稳,稳中求变。
神采奕然的体态特征在形体、笔画的避让、空间布白的处理、平正与险绝的错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简单,实则妙趣横生,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
耿明慧 这六周隶书学习中我对汉代隶书有了更多的认识。起初,我们先学习的简牍墨迹,例如,《睡地虎秦简》、《内蒙古居延汉简》等,通过三周的临摹,我认为书写汉简书法时的“自由”就是它的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汉简的线条变化一般较大,而且节奏感非常强,汉简是对秦隶的发展,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是本于秦简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后三周又学习了碑刻隶书,例如《张骞碑》、《石门颂》、《鲜于黄碑》等,特点表现为:1.字形扁方,左右舒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3.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在简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觉得不管是简牍帛书还是碑刻隶书,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在以后的书法临习和创作中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郭宇桐 《石门颂》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张扬,雄健舒展,趣味颇多。此刻石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碑刻的特点。首先,它用笔结字都比较随便,如笔画没有装饰性的蚕头燕尾,行笔也没有有意顿挫的痕迹,其次,由于它是摩崖书,写在粗糙不平的石面上,又因它的字径较大,增加了其粗放、豪爽的气势。然而,粗放并不意味着艺术或技术上的粗糙和简单幼稚,实际上在其笔画粗细差别不大、看似平稳的结字中蕴涵着丰富的变化。
韩红光 经过6周的隶书临摹训练和老师无数次的讲解和示范,我从中悟得了一些粗浅的笔法。张迁碑作为东汉成熟时期的隶书典范作品,其中金石气味浓厚,古朴、庄重具有民间朴质之风。张迁碑用笔以方笔为主,线条应体现粗壮浑厚之势,行笔运用绞锋,线条更为苍劲有力。其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平整与险绝更是将活泼俏皮之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次的隶书学习中,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何泽霖 隶书源自于古文字,所以笔法比较简单,结构比较规整 多以东汉时期的碑刻为主,这次隶书学习 我选择的《乙瑛碑》它可以采取吴昌硕的线条,圆润厚重,此碑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笔画规矩而具法度,跌宕顿挫,捺笔沉着有力,骨肉均称,结体严谨,沉厚朴实,清翁方纲评为“骨肉匀适而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法者”。
靳雪怡 关于隶书临摹,通过这六周的学习让我对隶书尤其是汉代隶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汉代简牍,汉简分为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两大类,其中江淮汉简风格古雅沉稳,用笔结构讲究;西北汉简用笔多变,点画放纵。汉简中篆书笔意较多,可借鉴的技法也较多,汉简笔法遒劲极具空灵质朴之韵格。
李慧 宋代米芾称“河间简牍乃法书之祖。”范成大更强调“学书必是收古人真迹佳妙者,否则难见其笔墨神韵。”可见历来书家都非常注重并强调直接观赏古人笔记的重要性。今年,正好学习隶书。老师让先写简牍,所以有幸能够认识她并了解她。两周的时间,我写的是汉简《士相见之礼》,她是汉简《礼仪》的简牍。她为我国第一部详细介绍君臣礼仪士大夫拜谒的礼仪名著,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优美、又带着一丝丝调皮,她的四型偏扁,并且十分有趣味,并没有像汉隶那般明显的蚕头燕尾,也不像汉隶那般规矩和厚重,她是那种很轻巧,但也会冷不颤的给你来一道厚粗笔。她整篇下来就像一位舞者,随着音乐情节起伏跌宕非常优美。
李霜爽 字外之奇,文所不书;汉隶有的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有的中正典雅、法度森严;有的古拙厚重、趣从天然、意外多妙;有大智如愚之美。本次学习中我最终选择肥致碑,我觉得学习肥致碑要有法可循,追求自然,也要在乎古拙,使作品内涵丰满,愈发可爱。
李玉哲 通过六周的隶书学习,我好像由此对隶书有了一个空前的体会,前几周临学秦汉简牍,这种早期隶书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而且有篆书的笔意。后几周学习的汉隶,早先就接触过汉代隶书,这次交作业也临写了肥致碑,刘老师做示范,总感觉写的有迟涩之感,有古意,但自己手上也许功夫不够,总写不出来,导致有些用笔刻意的去抖动,总体感觉写的不是很满意,希望以后的学习里能进步。
刘红丽 隶书张迁碑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笔法由圆变方,,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隶书张迁碑能给人一种沧桑残缺之美,方劲古拙。同时,也能体会到古朴、大气、浑厚的美感。
刘睿辰 我从《好大王碑》中体悟到了隶书的雄强厚重,风貌沉稳,那结构恢宏平实,严谨大气。以隶为体,篆画为用。在这其中精进了笔画,感受到了古人的感觉,一改之前的雁尾轻飘,线条平滑。也让我对之后其他书体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信心。
刘潇笛 《张迁碑》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整体上字形扁方,章法整饬划一,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有些字突出主笔横画和捺画,以尽其势。全碑各字稳而不呆,动感强烈,动中求稳,稳中求变。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隶书的笔法、形态虽容易掌握,但它的线条与结构比较不容易写出古拙、浑厚、朴实的气韵。我们在临习中,应多思考,多理解古人,汲取各方面的精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芦嘉熙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石门颂》线条沉着,用笔多圆,结字舒展放纵,个性鲜明。《石门颂》是摩崖刻石,它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岩面上,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朦胧之美的神韵,在临摹中我发现它的雁尾并没有那么明显,讲究古朴古拙,临写时应注意这些方面的艺术特征,从整体效果上去把握。
罗潇晔 我习惯用水调,使其均匀钱,线质清晰,枯润适中,注意用笔力度。创作一件完美的作品,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也是长期实践积累后迸发。重传统、师造化、得心源,乃是书法创作的重要过程。学隶书要胸襟广阔,避免孤陋寡闻。既要博览,又要实践。
申梦瑶 这六周的学习,使我了解了石门颂,它字法独特,结体上大部分基本保持了隶书扁方姿态。它笔法独特,用篆书的笔法写隶书,而且笔法动作刚猛果断,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直接了当。捺画、钩画,向外舒展的尺度较大,尤其是收笔,圆润犀利,没有方脚跟儿,打破了一般隶书那种慢条斯理,谨小慎微的常态,使我对隶书耳目一新。
宋洁 这六周通过对于简牍和汉隶的学习,让我们对隶书有了更多的理解,尽管汉隶和简牍风格截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但都为书法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价值。《石门颂》被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石门颂》劲拔有姿,纵横奔放,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古拙飘逸,从中历练笔法,使其遒劲有力,领悟的用笔方式更是应用甚广,受益无穷。
王蕾 六周的隶书技法课学习,我尝试了各种书写方法,学习了很多碑帖,最终的结课作业,我选择了汉代简牍,汉代简牍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 都是本于秦简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用笔率意天真, 颇具天然趣味。笔画粗者特粗, 细者极细,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不觉有丝毫不适。相反,这样的对比所产生的节奏,极具空 灵质朴之韵格,是汉代庶民们为我们留下的无上佳品,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 抒情意味。在书写的过程中,书写汉代简牍的畅快感,让我体会到了书写的乐趣。
王梦瑶 这次几周的学习我发现《张迁碑》的章法,四面较收敛,波挑伸展有限多有方格感觉,每字一格,字心横竖相承,排列整齐,较有规则,字距大于行距的布白方式,于整饬中见错落变化。其细微差异多因结体方式而存在。临习汉碑最忌尖,滑,单,飘。临习时下笔如无逆势,收笔无回势,造成线条两头尖势散气散,无饱满,圆浑之效果,不能行笔过快,线条无力,起笔收笔无方圆变化则线条不丰富,很难打破结构块面的分割多变性,线质单一,无生气,不可用笔随意,草率,程式化,表面显现灵气,实为漂浮不稳,无古朴,无古法,无古趣。在临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关注细节。
王一妃 《石门颂》凭借奇纵恣肆的风格在汉隶中独树一帜。以《石门颂》为代表的汉隶,放纵舒展、纵意奔放、字里行间透露出古朴自然的艺术特色,总览《石门颂》刻石文字,虽然笔画粗细相近,字形主要是纵放竖敛,全以中锋用笔,看似平淡,但如深入点画之中仔细品味,会发现平中寓奇的姿态。
夏亚菲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汉初人用笔,尚未脱去六国时的风格,汉简中的变直为曲圆润流转的转变过程。书写的线条已有起伏变化的波势,左右拉长的笔画,显现出汉隶蚕头燕尾之形,为东汉隶书之极盛做好了准备。
薛春洋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理解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书风,同一时代会有不同的书迹,也会有个性风格差异,在宏观上把握一个时代隶书特点的同时,又要在微观上对不同书家不同作品进行分类是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删繁就简,去其枝叶,抓住骨干,舍微用宏,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真正理解书法,包括隶书的精髓需要时间慢慢的沉淀,以及我的努力!
杨宏利 《鲜于璜碑》方正古朴,它的点画丰厚饱满,非常朴拙,而且方圆兼备,基本特质是高古淳朴,还要写的灵动,这才是最难把握的。正如启功先生说: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刀刻是不得已的变通手法。所以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正确的笔法,应该在笔写的书迹中找;看刀刻的碑刻,要透过刀法看笔法。
张金龙 所谓书法临摹最关键的就是对形的把握:字形和线形。把握好字形的字势、结构、留白,把握好线的形态、'位置、方向和质感。将这两个形把握好,书法的临摹基本上就错不了了。
张珂铭 隶书风行的时空比原先认识的要宽阔的多,打破了今天所谓的书体界限,为我们传递了大量“书写”这种书体的个性语言。我们应增强对隶书原始文本的解读能力、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并逐步深入。特有的文化生态孕育了隶书的风行,而隶书的风行又赋予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是否类似地质年代分期那样存在一个“隶书纪”,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对隶书的追求,是通过对那个时代及文化生态的敬仰来表达的,“梦想秦汉”是我对这种情怀的寄托。
周萌萌 《史晨碑》,结体方整,端庄典雅,中宫收紧,外廓拓张,呈偏形为主。点画规整,笔法纯正,是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具有古厚之气。临摹时除了要注意布局中字与字之间的行距,也要注意字与字在间隔的内部的呼应。
朱文萱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文字的又一大变革,它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书法上占据重要地位,我的作品临摹的是隶书《鲜于璜碑》,此贴笔画方圆结合,和《张迁碑》有相似之处,却又别具特色,书风极为古朴,多多临习会发现它的可爱之处。
导员有话说
2018级书法学一班自入学以来一直是一个活泼有爱的集体,日常的学习中他们也常常展露出自信的一面,对待学习有极大的好奇心,同时也是一个勤奋上进的班集体,许多同学为了作品而通宵达旦,挥笔不休,废纸成堆。本学期开学前六周的隶书技法课程,经过刘佃坤老师的指导,对隶书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他们在以后的艺术之路上会越走越远。
编辑排版: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