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说爱你不容易
——听张瑾琳《语文新课标、新教材
与教学转型策略》讲座心得体会
徐水区高薇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王立平
红叶飘飘满树烧,黄柿枝头秋意闹。
10月23日上午,在这个醉人的收获的季节,我有幸作为高薇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师昌绪学校高薇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保定十七中,近距离聆听了河北省教科所张瑾琳老师的《语文新课标、新教材与教学转型策略》讲座,张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令我获益多多。
张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解读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认为要想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还是要多读书。
纵观我们国人的读书现状,实在令人堪忧。
我曾读过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写的一篇题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全文如下:我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电子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早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现在的中国人似乎都无法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信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读后使人汗颜。
我参加了一个“百城万人读中国”的民间组织。这个民间组织的宗旨是倡导大家“放下手机,全民阅读”,时常在刘伶公园举办读书活动,但参与者寥寥,围观者寥寥。有一次,天气微凉,只有五六个人参加。
在这个世界上以色列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之一,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在书里涂上蜜,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还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我们楼下的小女孩,刚刚一岁多,整天哭着闹着要玩手机游戏。我教的孩子中,好多同学有自己的手机,放假后,就像饥饿的乞丐扑在面包上,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玩手机。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听之任之。
再看我们的校园。每年的读书节轰轰烈烈地举办各种读书活动,表面上很热闹,但热闹一过,就又趋于平静。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同学们中午本来有30分钟读书的时间,但这30分钟又被黑板上“英语作业、数学作业等中午自习后交”的命令所占有。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中午发张卷子来考学生,让同学们连一分钟的阅读时间都没有。
想想我自己,白天忙于各种事务,没时间读书。于是在床头柜上摆了几本书,提醒自己晚上读,但晚上回到家,已经疲乏至极。于是安慰自己说:明天再读吧!对孩子们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兴趣的培养,尤其是整本书的指导也是很不到位。在我的记忆中,真正上过的阅读指导课大概是《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等为数不多的几堂课。
张老师在讲座中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中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向老师们说明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生成阅读体悟、把握文本精髓、梳理阅读方法、享受读书愉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明确了具体的指导计划:研究课程标准,并通过作品选择、上课安排、教学方式、阅读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予以落实;构建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体系:注重经典引领,以新课标要求读的经典名著为根本,带动课内外阅读;他最后指出我们要注重科学客观评价,将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张老师具体的指导计划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从知识核心时代到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引领责无旁贷。作为一名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引领孩子阅读的重任。
文字:王立平编辑:李振宇审核: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