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第四十一期 | 对话许兴智:人生三部曲——求精、坚守、拓展

第四十一期 | 对话许兴智:人生三部曲——求精、坚守、拓展

阅读量:3849618 2019-10-27


嘉宾简介
许兴智,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美国Rutgers大学放射肿瘤系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信号转导分会副会长,《Genome Instability & Disease》副主编,《DNA Repair》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组(生命部生化和医学部肿瘤基础)成员(2009-201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006年),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11年)。
许教授长期致力于DNA损伤修复与癌症的研究,尤其是磷酸化修饰和泛素化修饰协调调控DNA损伤应答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放化疗敏感性的调控,是我国DNA修复领域的核心召集人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以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德国际合作1项、中加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973课题和子课题各1项等。在国际主流杂志Mol Cell、Cell Res、NAR、MCB、JBC、JCS等发表SCI论文90篇;编辑(Guest editor)《DNA Repair》中国专辑(DNA damage research in China,2012年),主编《肿瘤生物学导论》(2014年,科学出版社),主译《癌症的分子基础》(2011年,科学出版社);创建DNA损伤应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1年),创办DNA损伤应答与人类疾病国际研讨会年会系列(2010起)并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议,十余次组织DNA修复国际研讨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在DNA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
访谈前言
1
恰逢学校组织“百位生物名师教我学”的活动,我有幸能采访到我国DNA修复领域的核心召集人之一,耶鲁大学博士后,现任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科研院长——许兴智教授。我就许教授所研究的领域以及生物学习进行了邮件和微信采访。许兴智教授在百忙中拨冗就我所提的问题很快便给予了专业的答复,并深入浅出地给我普及了很多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也给我带来了生物学习领域的要点,我备受鼓舞。
访谈环节
2
问:请您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下您所研究的领域。答:我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是肿瘤生物学,也就是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手段揭示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靶点和策略。说的更具体点,我的研究方向是DNA修复,即研究我们细胞基因组DNA被损伤后是如何被修复的,该领域的三名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共同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众所周知,基因组DNA携带着个体的所有遗传信息,个体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分裂增殖到成人个体的百万亿细胞和特定组织器官细胞(如皮肤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对基因组DNA倍增并等份分配给子细胞,以保证遗传的稳定性。因此,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是个体生存和健康的根本保障。遗憾的是,我们个体每天要经历十万亿亿(10的17次方)次的DNA损伤,这些损伤都是源于环境因素如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和内在因素如代谢中间产物衍生的自由基对基因组DNA的攻击而造成的。虽然我们机体已经进化出一套套高效的修复系统,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损伤,机体往往采用带有错误倾向的修复方式进行修复,从而在基因组DNA引入改变,这些改变的积累最终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相关疾病如癌症和衰老的发生和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癌症治疗的核心手段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对基因组DNA造成众多不可修复的DNA损伤而诱导细胞死亡。因此,对DNA修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对其治疗及新型药物的开发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问:据闻您大学本科的专业是法医学,与您现在从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请问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该专业呢?答:我是1986年参加高考的,第一志愿是上海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遗憾的是我被调剂到法医专业。幸运的是,在本科六年期间,我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分别于1993年1月和6月发表在美国法医学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orensic Sciences, AAFS)的官方杂志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当时就是SCI杂志)上,我是第一作者兼通信作者,后来才知道当时的审稿人之一是经手肯尼迪总统被杀案、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桃色案、“911事件”、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等的著名法医李昌钰(Henry Chang-Yu Lee)。该杂志创刊于1946年,虽然我不能确认我是中国第一位在该杂志发表论文的,但是排在前十位应该没有问题。这也是干一行、专一行、为下一行的最好诠释。
问:在您的学生时代,生物学研究并不热门,对于DNA损伤修复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从事这个领域的学习、研究呢?答:我于1996-1999年在美国南卡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专注于探讨细胞增殖信号如何从细胞表面传递到细胞核里并驱动细胞增殖。为了拓展学术领域,我寻求研究细胞核内生物学事件的可能性。在面试了5家实验室后,最后到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DNA损伤修复研究的实验室。那时候在低等生物的DNA损伤修复研究已经比较多,但是在高等动物和人的研究就非常少,获得发展和突破的机会也比较多。
问:据了解您一直致力于DNA损伤修复与癌症的研究,请问现在相关技术成熟度如何?是否已经运用在临床治疗上?
答:DNA损伤修复研究的相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已经用于临床治疗。如前面提到的,癌症的放射治疗和大多数的化学治疗的药物都是基于DNA损伤修复研究的成果开发并趋向成熟的。但是,如何将辐射剂量或化疗药物有效、精准投放到病灶同时尽可能减低对病灶周边正常组织的杀伤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我最近了解到有关“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的讯息。请问这项技术目前发展到哪一阶段?若研发成功,DNA纳米机器人是否可以代替抗生素并治愈癌症?AI技术与人体生物学的结合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革?答:该项目希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药物在肿瘤位点的精准投放。利用特异的DNA纳米材料包装凝血酶,该DNA纳米材料会在肿瘤位点特异性富集并释放凝血酶,激活其凝血功能,诱导肿瘤血管栓塞和肿瘤组织坏死。该研究还停留在小鼠实验上,到临床应用最快也有3-5年的过程。当然,该DNA纳米机器人也可以用于投放其它化疗药物或诊断试剂。AI技术是在对已经积累的生物医学大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给出相应方案和策略,为中国大健康确实会带来比较大的变革。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AI技术源于我们已有的数据和知识。
问:请问您认为作为“接班人”的新青年,当下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知识?需要怎样努力才能在生物科研领域出成绩?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于青年人的成长都会有帮助的,这些知识不见得立竿见影,但在某个时间点会是使你茅塞顿开并伴随着某个大发现打突破。当然,学会批判性的掌握和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显得更重要。
问:请问您是否关注过近十年中国生物高中教育?如果有,您认为对于生物学人才培养有什么不足?或者对于加强培养生物学人才,您认为在生物教育中应该加强什么方面?(如实验思维,探究能力等)答:在国内外我一直从事着科研工作,对于中等教育的了解较浅。但对此,我个人认为对基本生物知识的熟记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这些知识,自己还能去拓展这些知识,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自己的时刻批判性的审视这些知识。心得体会
——人生三部曲:求精、坚守、拓展
3
通过这次采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近距离接触了生命科学和生物肿瘤学领域领军人物,亲身领略了最前沿技术的奇妙,而且完成了亲历了名师的学习、成长之路,大受裨益。我想,在许教授给我的来信中,他给予我的启迪实际上不仅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路上的成长三部曲。当下:求精——“干一行,专一行” 许教授的回信中“干一行,专一行”令我颇为感触。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本是心系临床医学,最终却与其擦身而过,于是开始攻读法医学,并且在本科期间就成为第一个在美国法医协会官方杂志(SCI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面对第一志愿的落榜调剂,许教授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既然敲开了法医学这道大门,误打误撞进了这个行业,便要把它做得最精。“干一行,专一行”这是对自己的负责的最好诠释。正如在我们的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不擅长的板块,比如“遗传”。但是它是高中生物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只能刻苦学习,加强理解,从而达到精益求精。好似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道坎,我们无法选择、更不能回避,必须迎难而上。所以当下的我们,正应需要像许教授那样,既然无法回头,就要求精,尽力做到最好。做好当下,为美好的明天做最充足的准备。长远:坚守——“滴水能穿石”当我决定要向许教授请教问题时,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您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这看似极为幼稚,但实际上这是千万如我般正在追梦路上的新时代青年对成功的前辈们最为好奇的地方。对此许教授的回答简短而有力——“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于青年人的成长都会有帮助的,这些知识不见得立竿见影,但在某个时间点会是使你茅塞顿开并伴随着某个大发现大突破。”正如其言,当下我们学习的每个学科都是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它将是我们通向成功道路上的助力器。有时我会想“我们现在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呢?等我出了社会我又不会用到。”然而当我慢慢成长才发现,正如许教授所言“这些知识不见得立竿见影,但在某个时间点会是使你茅塞顿开并伴随着某个大发现大突破。”知识的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像是滴水穿石,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才能收获,最终才会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长期的学习让我们积淀下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有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维度,交流问题的逻辑和辨证。此乃当代学生思辨能力形成的一具化过程,亦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短板。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当我在准备对许教授的采访时,我搜索了“DNA修复”“基因编辑”等概念,仔细阅读后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专业术语竟与我们的生物课本中癌变机理、基因工程等知识点息息相关。新时代新青年尚在追梦路上,这是条漫漫长路,梦想实现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持久不断的坚守。故而当下的我们应抚平浮躁的心灵,享受在学校汲取知识的美好时光,这些沉甸甸的知识终有一天会让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滴水石穿。未来:拓展——“批判性掌握,拓宽运用”许教授在回信中多次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对所认知事理的批判性掌握,以及进一步地对知识进行拓宽运用。我想这便是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对于当下生物学习,回归课本,熟记知识点是最基本的,它像是一栋楼的地基,最需要结实稳固、经得起推敲和揉搓。当知识点熟练后,我们在过后的学习中知识面会不断拓宽,而且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遭受着猛烈的信息轰炸。因此批判性思维、灵活掌握是极为重要的,无论课内外,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与灵活地掌握知识,我们不要无目的、无思考地、如机器般机械地学习,而是带有辨证批判的思想,对知识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像是建楼时选择正确适当的材料,才能确保建筑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第三个阶段便是拓宽与提升,学习知识不能只局限在课内。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育新时代的接班人,育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人才。学习知识是为了在更宽更广的层面运用并进一步发掘、创新。好比砌砖,唯有加深知识拓宽思考,才能将个人能力的墙越砌越高。故而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多关注、了解新技术并联系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升华。我在对许教授所研究领域进行搜索与了解时就关注到“DNA纳米机器人”这一新技术,这是AI技术与肿瘤治疗的结合。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我恍然大悟地意识到我对现在时兴的“AI技术”的认知过于片面,实际上其不仅能运用在电子通信、多媒体等宏观领域;还能与生物医疗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推动肿瘤治疗的研究,为人类社会造福。并且我也学会了横向看待认识思考事物,如今兴起的各种新技术不能只看其表,要多维度深入思考,全面地认识其所能运用的领域。反观人生,未来的国之栋梁需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宽广和灵活思维、创新创意的人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要务。”在求精与坚守后,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多维度自我发展,拓宽知识面,拓宽思维,从而达到个人能力的升华,并向创新创意迈进。人的一生也不能局限于眼前,局限于当下。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批判性吸收外界事物,才能不做一只“井底之蛙”。求精、坚守、拓展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亦是人生路上的三部曲。唯有求精于当下,坚守于长远,未来之拓能收获知识收获人生价值之实现。名师赠言
揭开自己生命的奥秘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乐趣。                                                ——许兴智
家长感言
4
正如习主席所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你不放弃奋斗,厄运也要向你低头的。”许兴智教授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诠释。我与许兴智是高中同窗,对他的记忆仍停留在三十多年前对其被调剂到法医学的扼腕。晃眼间,三十年风雨,求精,坚守,拓展使他早已成为肿瘤医学界的佼佼者。我替他由衷感到自豪,也对他的经历感到敬仰。成功背后的故事:还记得1986年高考,许兴智荣获我校榜眼。大家为其获得优异成绩而庆贺,但在一片雀跃中,“被调剂到法医学”的消息打破了原本的欢乐,在那个时代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是极为困难的。大家都为许教授错失第一志向深感惋惜。然而许教授却重整旗鼓,一鼓作气决定认真钻研法医学,在该领域取得一番成就。他孜孜不倦的在学校认真学习,并在本科期间在SCI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不言败不放弃肯吃苦肯钻研的毅力让他本科六年硕果累累。正因为其在本科期间的积累沉淀,为他考取国外硕博进一步追求自己的理想,重拾当年第一志愿的道路点亮了明灯。许兴智如今星光熠熠的履历离不开他对本科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喜爱领域的长期坚守,更离不开他擅于寻找探索更宽更远的领域,创新的精神。许兴智的故事也印证了“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话。倘若当年他成功被上医临床医学院录取,或许现在他不会选择出国攻读硕博,也不会接触到前沿的新兴技术。许兴智的故事成了我们高中同学中的逆袭典范。他身上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大师?”在如今学术风气浮躁的当下,有“不知知网”“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的世俗之人,而国之所需当是如许教授般,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矢志创新,博学笃思的脚踏实地的科研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千万的“许教授”,需要千万宏国之浩然正气,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新青年。作者:广东广雅中学   高二16班   陈梦帆
指导教师:谢海琪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